所屬欄目:工業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4-11-01 16:05 熱度:
隨之工業的飛速發展,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中越來越離不開電氣設備。直線感應電機作為電氣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機床、汽車、礦上、醫療等多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本文在研究直線感應電機原理和數學模型基礎上,設計了雙直線感應電機試驗系統。
【摘要】 本文在分析直線感應電機原理的基礎上,設計能量互饋式雙直線感應電機試驗系統,對雙電機進行合理控制,使其中一臺電機工作在電動狀態,另一臺工作在發電狀態,系統用于模擬電動機負載特性,并能將電動機運動產生的機械能轉變成電能,回饋到電網。
【關鍵詞】 工業設計論文發表,雙電機,試驗系統,能量,流動
一、直線電機
直線電機按工作原理分,一般較常使用的種類包括直線直流電機、直線感應電機、直線同步電機以及直線步進電機。其中直線感應電機是由普通旋轉感應電機演變而來的。把鼠籠式感應電機沿徑向刨開并將它,則是由普通旋轉感應電機直接演變而來的。定子演變而來的一邊稱為初級,轉子演變而來的一邊稱為次級。當直線感應電機進入到一個新的磁場區域時,空氣氣隙磁場強度增加拉直;電機離開時,次級磁場會消失。電機進入和離開時次級磁場的變化會在次級區域里產生渦流,這個渦流會產生一個磁場去削弱本區域內氣隙磁場的變化,這種效應稱為動態邊端效應。
二、試驗系統
為了便于說明互饋系統的具體調節過程,這里規定LIM-1為被試(牽引)電機,初級定子頻率為fs1,輸出電磁推力Fe1;LIM-2為陪試電機,初級定子頻率為Fe2,輸出電磁推力為 Fe2;兩臺直線電機同軸相聯速度為v,折算后電頻率為fR,能量互饋式雙直線感應電機機構系統的原理圖如圖1所示。同時規定與直線電機速度v方向相同的推力為“+”,相反的為“-”。直線電機LIM-1的轉差頻率:
當 fs11=fs1-fR (1)
直線電機LIM2的轉差頻率為:
fs12=fs2-fR (2)
三、系統能量流動
雙直線電機試驗系統最主要的特點是能量互饋流動,即在“雙逆變器一電機”的內部之間實現互饋,并且還能經過四象限變流器反饋到電網。下邊以直線電機 LIM1和LIM2分別工作在電動和發電工況為例,對試驗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圖2中Ps為電網輸入功率;PR,P11,P12分別為四象限變流器REC、逆變器INV1和逆變器INV2的開關損耗,Pin1、Pem1和Pout1分別為直線電機1的輸入電功率、電磁功率和輸出機械功率;Pin2、Pem2和Pout2分
別為直線電機2的輸出電功率,電磁功率和輸入機械功率;
PFe1和PFe2分別為直線電機1和2的鐵芯損耗;Pcul2和Pcul2分別為直線電機I和2的初級定子銅耗;Pcu21和Pcu22分別為直線電機1和2的次級轉子銅耗;Pz1 和Pz2分別為直線電機1和2的機械損耗和附加損耗之和。直線電機1的輸入電功率Pin1經過一系列損耗后傳遞到聯接軸端輸出機械功率
Pout1,由于兩電機同軸聯接,因此Pout1=Pout2,實現了能量從直線電機1到直線電機2的傳遞,而Pout2又經過一系列損耗后流回到公共直流母線側,完成了能量回饋。(圖2)
四、結論
節能環保是經濟發展的方向。本文設計的能量互饋是雙直線感應電機試驗系統,雙直線感應電機分別工作在發電和電動狀態,可以實現對電機負載特性的測試,同時電動機旋轉產生的機械能通過發電機反饋到電網,實現了能量的循環利用。
參考文獻
[1] 周揚忠,胡育文.交流電動機直接轉矩控制.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1~4
[2] 王成元,夏加寬,孫宜標.現代電機控制技術.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56~59
[3] 楊祖泉,姚緒梁,舒小芳.異步電動機直接轉矩控制系統的仿真研究[J].電機與控制學報,2004,8(4):329―332
文章標題:工業設計論文發表雙直線感應電機試驗技術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gongyesheji/2349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