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工業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21-02-21 09:20 熱度:
摘要:通過對文化、非物質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內涵進行梳理和回顧,強調中國傳統造紙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一種類別。提出對作為“非遺”技藝的造紙技術的傳承保護的四個原則:生產性保護原則、活態性保護原則、整體生態保護原則以及“創新轉化”原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造紙技術;傳承與保護;創新轉化
一、文化及非物質文化的定義
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文化”具有多重定義及特征。1952年,美國人類學家阿爾弗雷德•克魯伯和克萊德•克拉克洪合著《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探討》一書,專門探討并梳理了164個文化定義[1]。愛德華•泰勒、馬林諾夫斯基、格爾茨、哈維蘭、懷特等人類學家從各自的理論流派出發給出了文化的定義,彰顯了文化的多樣性(CulturalDiversity)特征。泰勒首先提出了復合文化的定義,他指出“文化是一個復合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習慣”[2]。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文化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體系,同時它可以分成基本的兩個方面,器物和風俗”[3]。克利福德•格爾茨提出“‘文化’是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體現于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有象征符號表達的傳承概念體系”[4]。哈維蘭認為“文化是共享的理想、價值和信念,人們用它來解釋經驗、生成行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們的行為之中”[5]。懷特指出,文化是由一組符號組成的,符號使用構成的思想、信念、制度等事件組成文化領域。從“文化”的諸多定義梳理可知,文化具有多樣性、共享性、傳承性、符號性、變遷性等特征。就文化的結構劃分,文化具有物質性和非物質性。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可以是人類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6]。有的文化因既不屬于物質文化,也不能歸為精神文化,故而學界采了“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概念劃分[7]。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既有關聯,又有區別。從物化的過程和結果兩個維度加以區分,非物質文化是通過物質化來實現的,同時在物質化過程中受到檢驗的文化為物質文化,文化成果不以物質來呈現的,即“物”背后的“非物”的部分就是非物質文化,是隱藏在物質背后的“看不到的文化”[8]。非物質文化體現在“物質”產品之中,通過“物質交流”實現共享,二者都體現在“人”的生產勞動中。非物質文化的特點是具有“共享性”[9]。比如傳統造紙技藝是人的“身體技術”,為非物質文化,但是這種非物質文化又必須借助于“物”(紙張)而共享、交流和表達。因此,非物質文化與物質文化是人在勞動生產中的不同階段,二者相生相倚、緊密聯系。
二、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源自于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為“《遺產公約》”)的推行過程。早在1972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通過了《遺產公約》[10];1998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定義了非物質遺產(IntangibleHeritage)(以下簡稱“非遺”)的定義,指的是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這些形式包括語言、口頭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競技、神話、禮儀、風俗習慣、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為《公約》)中正式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被各社區群體、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4)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技藝。從1972年到2003年,近30年形成的《公約》意義重大,強調:(1)保護并尊重群體和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增進各國、地方、國際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提升、開展國際合作;(3)尊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尊重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4)全面認識自己的歷史文化,弘揚傳統優秀文化。“非遺”保護的意義還在于借助于文化規律為人類社會尋求一個超越物質獨占、消彌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和紛爭、推進人類文化繁榮發展的有效途徑[11]。“非遺”保護、促進、增強群體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促進形成文化自覺意識。由此,“非遺”保護是促使人類珍貴的、民族的、多樣的文化可以得到可持續的保護傳承的一項重要舉措。“非遺”是人類的祖先留給后代的共有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對其進行保護、傳承是一項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類文化實踐行動。唯有如此,人類的遺產文化才能代代傳承、繁榮發展。
三、傳承保護作為“非遺”的傳統造紙技藝
“非遺”體現在五大領域,第五個領域即傳統手工藝。傳統手工藝(traditionalcraftsmanship)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物質的體現[12],保護傳統手工藝需要技藝的生產者(傳承人)和“非遺”技藝的倡導者(學術界人士)的合力加盟。“非遺”技藝以是一種歷史傳承下來以活態的方式存續于物質載體之中的“技術與工藝”,是一種技藝、一門手藝。“非遺”雖然產生于昨天的時代,但反映的是民眾的、活生生的、今天的生活現實[13]。造紙術既是“技術”,也是“技藝”,不僅是傳統科學技術,也是民間傳統技藝。20世紀80-9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工業化大生產的盛行,機器化造紙對本國傳統手工造紙形成巨大沖擊,傳統造紙技術衰退、市場低迷、銷路狹窄、代際無人繼承,傳統造紙技藝瀕臨失傳的境遇。2009年,我國將傳統手工造紙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了國家層面對作為“非遺”技藝的傳統造紙技術的重視。基于此,保護傳統造紙技藝就是在保護“非遺”技藝、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研究認為,保護傳統造紙技術應該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注重造紙技藝、原料工具和市場的“生產性保護”。呂品田認為,“生產性保護”就是要在生產中保護和發展傳統手工技藝[14]。在“生產中保護”就是能夠讓手工勞動產品進入市場,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傳統造紙工藝通過市場化、產業化的渠道為人所使用和消費,紙張才能煥發生命力、復“活”起來,增加市場價值就是要增加手工紙的用紙需求,需求增加、生產才能源源不斷,此為“生產性保護”。第二,強調“非遺”傳承人的“活態性保護”原則。非遺保護,核心在人。傳承保護傳統造紙技藝要關注老人、扶持新人。一方面要注重培育造紙技藝傳承人,使得傳統技藝不被失傳;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老一輩造紙工匠的家族技藝和手工勞動,在不打擾老匠人的日常生活和經濟生產的情形下習得、宣傳造紙技藝,使老匠人的造紙技藝充分展示、為人所知、擁有繼承人。傳承技藝要在最大空間、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實現技藝的“復制”和“活態”生產,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第三,強調非遺技藝的“生態整體性”保護原則。非遺技藝的“整體性原則”既要保護文化的物質層面,也包括保護其非物質的文化。可通過地方政府的支持、補貼建立傳統造紙技藝博物館,展示傳統手工造紙技藝的流程、工具、原料、生態環境。宣傳、展示、普及傳統造紙技藝的知識。此外,要注重保護古法手工造紙的“生態空間”,包括保護古法手工造紙的自然、人文和市場生態環境,此為造紙技藝保護的“生態整體性”原則。第四,強調傳統造紙技藝保護的“創新轉化”原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強調“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物質技藝的生產同樣遵循著“適者生存”的原則。機器化生產紙沖擊傳統手工造紙生產,前者富有“積累性和正確性”,帶來的結果是“人格的喪失”,使得社會組織生活“被動和不安”,機器化大生產“反客為主”,使人成為“機器的奴役”[15]。隨著時代的變遷、紙的用途轉型,人們用紙需求更替,價廉物美、批量生產的機器紙取代了手工紙的使用。如果不能使紙張的功能推陳出新、創新轉化,傳統手工紙則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勢必被市場所淘汰。因此,傳承“非遺”技藝要將傳統工藝和現實需求結合起來,將傳統手工紙改良成為具有多重價值(審美價值、包裝價值、實用價值、書寫價值)的工藝品和生活品,唯有“創新轉化”才能讓“手工紙”物盡其用、復活再生、為人所用。比如將原來在鄉村內用于上墳掛清、祭祖祭祀的普通白皮紙改良成為花草紙,設計為書畫用紙或酒壇封皮紙或者禮品包裝紙;充分發揮傳統紙張的包裝、裝飾、書畫、體驗等用途,使得手工紙張功能多樣化,紙張走出基層市場、古法造紙技藝可以傳承、創新、發展,實現了傳統工藝的“守正創新”。唯有如此,才能夠使傳統手工紙不被“機器紙”所取代,使紙復活,煥發生命力,贏得市場,傳統技藝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綜上,傳統的造紙技術既是古代科學技術,也是一項傳統“非遺”手工技藝,對其加以傳承和保護是必要且可行的。在鄉村振興實施的背景下,保護傳承傳統手工造紙技藝有利于促進鄉村非遺技藝和文化的再生產,充分發揮文化持有者的文化主體性,促進鄉村文化自覺意識的提升,將傳統技藝“創造轉化”為鄉村文化振興的“軟實力”和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硬生產力”,以技載道、以文化人,通過傳承傳統造紙技藝來促進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本民族文化自信。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造紙技術的傳承與保護》來源:《文化產業》,作者:張潔
文章標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造紙技術的傳承與保護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gongyesheji/4502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