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3-02-23 10:14 熱度: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全國各地工程建設欣欣向榮。但是,在這大規模建設的背后,也存在著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由此帶來的能源危機、生態環境破壞等狀況,深深影響著社會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于此同時存在著資源短缺、循環利用率低、大量建筑垃圾無法處理的問題,在城市建設中顯得非常突出。舉例來說,歐洲住宅平均壽命為80年,我國一般建筑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大量建筑使用年限還不到30年。眾多壯年建筑被短命爆破拆除的新聞連續不斷。現階段我國不少城市建設仍然處于反復拆遷的惡性循環中,不但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對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帶來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現有建筑,更新再利用,可持續,創新
一、引言
在城市更新和發展的過程中,能源的消耗存在于建筑產業中的各個環節里。從生產運輸到建筑物整個生命過程結束,從建筑物被摧毀到循環再利用。建筑都是能源和材料需求以及二氧化碳副產品產生的主要來源。現在我國每年生產的建筑材料要消耗資源50億噸以上,這樣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嚴重破壞了大量農田,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和粉塵。各方面追求各自價值復雜的社會發展因素,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建設的初級階段,“城市化”和“城市老化”問題共存。例如,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資源。每天有5000人死于飲用水污染,10億人喝不到安全的飲用水。接近10億人面臨饑荒。每年有13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八分之一的鳥類和三分之一的兩棲動物面臨滅絕。四分之三的漁場已枯竭、廢棄或面臨減產的危險。物種死亡的速度超過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到2050年會有2億人淪為難民。人類,這個地球上最頂級的食肉動物群、所有食物鏈的終端,用其二十萬年的歷史,暴殄地球四十億年累積的遺產。昔日加諸自然的種種,正以各種方式回歸人類自身。對生態危機的關注,迫使人類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繼而修正人類自身的生態發展觀。你我作為個體的存在,都拿不出一個關于生態危機的解決之道,但這唯一的解決之道恰恰存在于68億人群之中。
這些現象也是我國現階段城市更新發展的特點,尤其是以拆了建,建了拆為主的建筑更新形式,基本反映了我國目前城市發展更新的現狀。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下面通過對現在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具體研究城市建筑的發展形勢和未來發展方向,明確既存建筑在城市發展中的更新方式和策略。對于經濟建設量大,資源貧乏的中國來說,進行建筑的更新和改造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現有建筑在我國存在及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優秀燦爛的建筑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深刻認識到這些建筑資源所蘊含的巨大社會價值。傳統的意識大都認為只有文物才是值得保護的文化資源,國家也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領域。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地政府部門對商業地產和旅游開發力度加大,人們對我國優秀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逐漸上升到城市規劃建設日程。
各地在地產開發時候都在發覺和研究歷史建筑,在城市更新建設領域打文化牌,弘揚歷史名人以及特有地域建筑流派。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現存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有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依托現行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步伐,為傳統城市建筑及民間遺留建筑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強大政策支撐。基于這些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和學習,希望能為城市建筑的更新發展提供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建國初期建筑形態及城市發展
建國初期由于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治理城市環境和改善居住條件成為當時城市建設中最為迫切的任務。這方面主要體現在大規模拆除舊建筑、建設新建筑,同時對當時城市中臟亂差環境進行升級改造。由于國家經濟面臨諸多困難,只能對一些環境惡劣以及問題嚴重的地區進行改造以解燃眉之急。例如,北京龍須溝改造,上海棚戶區改造均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過去的經驗在歷史上形成的教訓和經驗告訴我們,在城市建設上缺乏長期規劃目標是很糟糕的做法。建筑師應將研究對象擴展為各個地區或歷史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逐步探索出對現有建筑進行更新的方法。我們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之上,更多的強調建筑整體空間和形象。當然,在當時的許多歷史建筑被拆除也是十分可惜。例如,北京的老胡同建筑和上海的里弄建筑,以及西安的西大街大部分都被貼上現代化的標簽。
(二)、現有城市建筑可持續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城市建筑迅猛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城市中大量工業建筑被廢棄,許多民用建筑已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要。對這些建筑進行改造和再利用逐步引起各界重視,很多嘗試和討論也開始出現。例如,上海浦西老工業區遇到發展瓶頸,現在已經在世博會帶動下開始有了起色,世博會的城市生活實踐區也為我們對待此類建筑更新指明了方向。還有如上海新天地里弄住宅的改造,上海蘇州河沿岸廠房和倉儲建筑的改造等。從這些實踐案例可以發現,雖然建筑師所展現的理念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卻為我們提供了全新角度去思考,新的視野去探索現有建筑保護及再利用模式,給建筑師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我國目前面臨城市建設量大,資源相對貧乏等問題。這些現狀對現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研究有著重要性和緊迫性。縱觀建筑發展歷史,城市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通過更新改造來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形成了以拆建為主的建筑更新,基本上發映了我國城市的更新發展現狀。現階段城市建設規模巨大,幾乎是老城大量更新改造,新城區成片開發建設達到再造新城的效果。眼下快速的拆遷和建設導致社會資源消耗巨大,造成了對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嚴重威脅。
三、當前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城市建設發展中,全部推倒重建在很長一段時期被認為是城市發展更新中最有效的一種方法,許多舊的建筑被推倒廢棄,老房子的面貌無聲消失在歷史里。取而代之的是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的舊貌換新顏。粗放式的快速發展造成的后果是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產生了大量城市建筑垃圾等。最重要的是城市的文脈被割裂斷代。城市品位以及文化底蘊缺失。千城一面的現象很是普遍,其中的快速大量開發,導致城市交通以及生活相關配套壓力加大。同時城市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急劇膨脹也帶來了城市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一)、城市建設中發展的不協調
在建國初期的一些老建筑設施及結構落后,規劃設計經驗不足。造成現在大量建筑拆遷安置現象。加之城市更新觀念處于轉變期,更新步伐不斷加快,拆遷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嚴重。許多現實問題難以短期提出合理解決方案。尤其現在處于經濟轉型的新時期。各地盲目引進外國方式,片面追求新奇和特殊。浮于形式的做法沒有系統的規劃設計理念。
(二)、城市歷史文脈的傳承方式
改革開放后,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經濟粗放式發展,新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帶來了不小的資源浪費的代價。現在我們隨處可見,大拆大建的問題十分突出,強行拆遷帶來的悲劇一幕幕上演。大規模拆建摧毀了城市發展傳承的特有文化內涵,原有資源和特色漸漸遠去。這樣的后果是切斷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和文脈。人們逐步認識到城市更新應該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應該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和規劃設計。我們應該從目前激進的突發更新形式向穩妥和謹慎的方面發展。這樣才會真正實現當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對話,進一步實現城市與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四、建筑形態的更新過程研究
建筑大師們常常按照藝術的口吻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也就是作為建筑方案藝術創作的人來講,把建筑看做是有生命和靈魂的事物。其過程就形成了規劃設計、建筑施工、運行使用以及到最后被爆破拆除。
(一)、建筑資源消耗值得關注
建筑資源消耗日益嚴重,我們也應該做到建筑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使用,做到建筑廢棄物再利用。例如,使用建筑垃圾作為再生產砌體原材料,利用廢棄建筑材料鋪貼道路等。既做到了節約資源,又實現了節能減排,弘揚了低碳生活概念。受現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我國現有建筑使用壽命十分有限,建筑生命并不一定會隨著其設計年限和使用功能壽命的終結而消失。大部分建筑還沒使用多久,就因各種原因而被拆除;或者一些工業廠房和倉儲被閑置。這樣形成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惡性循環就難以控制,建筑垃圾和大量社會資源被浪費,環境和大氣環境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下圖為建筑廢棄物堆場)
(二)、現有建筑合理利用和更新
其實我們可以在充分的分析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基礎上,對現有建筑形態進行合理分析和比對,進行現有建筑形態保護和再利用,逐步形成城市發展的良性循環。例如,考慮建筑材料、建筑空間和結構等因素,挖掘其使用潛力減少空置率,達到合理利用資源。這樣的方式就為建筑物再利用提供了可能性,其使用壽命得以延長。然后,在結合地區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逐步完場建筑更新改善人們生存環境,最終達到上海世博會地碳環保的號召“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例如,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召開峰會,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后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后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由此可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能源危機與科學的城市發展規劃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用行動來使用和節約能源,才能保證我們未來的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現有建筑開發和再利用
在生活當中我們應該從自我做起,積極主動提倡低碳、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次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既有建筑積極開發利用、改造、保護等方式。合理配置社會資源,提倡合理適度節約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而不是簡單的大拆大建,片面追求形象而忽視了多方社會效益。比如,可以改造建筑功能、改造建筑內部使用空間、更新外立面來達到建筑藝術效果,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建筑物也會重新散發時代特征和魅力。
當然,城市建設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經濟成本因素,結合經濟因素綜合考慮到社會、經濟、環境等整體效益。對于任何一個項目而言,成本預算最終決定了項目的可行程度。在通常情況下,既有建筑物還沒有達到其設計使用壽命,內部結構還十分堅固,改建后還可以比新建項目省去大量自己和社會資源。同時省去許多繁瑣冗雜的各項政府和規劃審批及備案手續。提高了建筑物利用率,節約了投資和時間且便于項目早日投入使用。
五、創新思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個有歷史使命感的建筑師來講,善于學習和創新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經濟日益繁榮的今天,創新思路對城市建筑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我們在做住宅建筑設計的時候,以前不做節能設計,導致了建筑物綜合能耗資源浪費很大;現在用天正節能軟件作了節能計算以后綜合節能50%以上,極大的節約了社會資源并達到了良好的環境效益。提倡生態建筑、環保建筑、節能建筑等對社會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在利用合適的技術手段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發掘城市發展潛力,形成地域城市特色和歷史文脈。例如,西安以大唐文化為背景建設的大唐芙蓉園就很成功,安徽以徽州文化為底牌建設許多農業生態發展實體,北京以長城為載體發展旅游觀光經濟發展模式等。這些措施都是我們值得借鑒和學習的經驗和模式。能更好的推動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反面的教訓也是深刻長遠的。例如,有媒體報道稱,中國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圍城困局。另有數據指出,現在中國除縣城之外的668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1/4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地。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與此相對應的,是僅為50%左右的城市垃圾處理率。一些早早興建的垃圾處理設施,在城市的快速膨脹中,也迅速陷入超負荷運轉的窘境。如承擔廣州市9成垃圾填埋量的興豐垃圾填埋場,由于垃圾增幅過快,將于2012年被填滿,而北京市的所有垃圾填埋場也將在5年內飽和。如今,面對如何拆除圍城垃圾這枚巨型“炸彈”的問題,許多城市的答案又從填埋變成了焚燒。2000年以來,國家陸續發布了一系列鼓勵垃圾焚燒產業發展的政策,目前我國共有62個垃圾焚燒廠。放眼全國,已經擁有焚燒爐的城市包括哈爾濱、大連、天津、北京、上海、深圳、寧波、溫州、武漢、重慶、廣州、太原……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增加中。由此可見只有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我們的明天才能保持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六、總結
在我國城市發展和建設中,黨和國家領導人就高度重視城市規劃和長遠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也相繼編撰了相關規范和嚴密的發展藍圖。在我們提倡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做法中,我們也要不斷完善和更新城市發展的方式和具體長遠規劃。例如,在北宋就有這方面的嚴密營造典籍。《營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寧二年(1103年),是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的《木經》的基礎上編成的。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的規范書, 這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書籍,標著中國古代建筑已經發展到了較高階段。
《營造法式》是宋將作監奉敕編修的。北宋建國以后百余年間,大興土木,宮殿、衙署、廟宇、園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華精美鋪張,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貪污成風,致使國庫無法應付浩大的開支。因而,建筑的各種設計標準、規范和有關材料、施工定額、指標急待制定,以明確房屋建筑的等級制度、建筑的藝術形式及嚴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貪污盜竊被提到議事日程。
按照現代的城市規劃來講,都是滿足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而編制的規劃設計,在古代國家建設發展也是不例外。例如,古長安城市的布局在《周官·考工記》中就有精確的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國中,城內也。經緯,涂也。經緯之涂皆容方九軌。軌謂轍廣,凡八尺,九軌簀七十二尺,雉長三丈,高一丈,度高以高,度廣以廣。)這些建制規范深刻說明了,城市發展的嚴謹性和長遠發展策略,同時也造就了中華文明的文脈源遠流長。以至于今天的西安古城墻成為了世界各國游客旅游觀光的風水寶地。
總之,對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而言,既要承受第二次浪潮沖擊的余波,又要迎接第三次浪潮的來臨,同時承擔著工業化和循環經濟發展的雙重重任。為了順利迎接新時期的經濟發展挑戰,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與主導力量的城市規劃部門必須堅定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借鑒和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成果與有益經驗,緊密聯系中國的國情,做好本國城市發展和建筑資源的更新和再利用。
七、參考文獻
[1]、《規劃·建筑》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發行。2003.2.
[2]、比爾·勞森.建筑材料能源與環境,朝向生態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
[3]、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護與更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4]、耿惠志.城市中心區更新的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1999.
[5]、TBEC天正建筑節能分析軟件;北京天正工程軟件公司出版、發行。2008.1.
[6]、馬國馨、張祖剛、周暢等,《建筑學報》總第504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建筑學會出版.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9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8]、楊昌鳴.建筑資源的再利用策略;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0.1.
[9]、王軍.興旺背后的沉痛代價,北京市土地開發評析[J].瞭望,1996.1.
[10]、吳良鏞.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文章標題:現有建筑資源的更新和再利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1629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