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淺談數字建構背景下建筑表皮的新發展

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3-02-26 09:23 熱度:

  摘要:本文首先簡要的回顧了建筑表皮和數字建構的發展歷史,并對相關軟件和理論做了簡要概述。而后重點從表皮的線性與非線性、結構與材料、功能與文化的多重特性方面談論了當下建筑表皮的新特征與新發展。最后,作者對數字建構背景下的建筑表皮的發展做了展望,認為其將有助于發揚與傳承本土文化。

  關鍵詞:表皮,數字建構,參數化,非線性

  建筑表皮在近二十年里,受到了建筑師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當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建筑設計領域的普及,以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發展,建筑的表皮也逐漸呈現出了各種各樣前所未有的新特征。這些特征雖然有其附表性的一面,但也的的確確有其實在性的一面。這種實在性涉及表皮的功能、表皮的空間、表皮的意義等多方面。此外,建筑學在當代被引入了更加廣泛的理論和哲學范疇,表皮一詞也由于其獨有的復雜性和抽象性獲得了新的建筑學內涵,特別是在數字建構這一大的背景下,表皮更是超越以往大范圍地展現出了超越建筑學本身概念范疇的新的發展方向和特征。

  1. 建筑表皮的演變

  在當代,建筑表皮的概念已經不再單一或者清晰,它可能是指維護結構的表層,也可能是指維護結構本身。隨著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表皮開始了一段由“獨立”到“自我發展”直至“自成一派”的發展歷程。這是表皮由簡單的建筑圍護與承重功能向復雜的、多元的社會功能轉變的過程,也是一段建構設計從清晰明了到混沌復雜的過程。

  在表皮的演變中,最具革命性意義的事件是:建筑表皮與建筑結構的分離——這成為了建筑表皮能夠被單獨出來進行討論與研究的前提。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與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原來需要“循規蹈矩”、“瞻前顧后”的建筑表皮開始能夠擺脫結構體的強制束縛。表皮不再扮演承重者和維護者的雙層角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大批新穎、時髦的建筑開始出現,其中就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建筑,例如薩伏伊別墅、巴塞羅那館。

  此后,建筑表皮首先被賦予了美學或者視覺上的效果,成為了建筑藝術表演的“天然場所”。由于現代建筑對于建筑空間的強烈關注,建筑表皮一直處于一種“分離出來后卻無人喂養”的尷尬境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建筑表皮的功能往往被認作是一種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的分隔。

  20世紀中期以后,材料的結構性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絕對支配的地位,建筑師的視野也逐漸從“如何建造”轉變為“怎樣建構”。弗蘭姆普敦發展了當代建構理論,針對現代建筑中的空間絕對核心地位和后現代文化中的建筑“布景化”提出材料、結構與建造的重要性,討論的重點不再是建筑的具體構造方式,而是希望從建構的概念入手建立本體論基礎上的建筑評價體系。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戴維·萊瑟巴羅在《表皮建筑》一書中深刻地展示了表皮的歷史厚度。從歷史的角度對表皮進行時間維度上的討論,不僅能夠有力地回應當代建筑中典型的表皮現象,還能夠回歸建筑的本源,重新挖掘表皮的表面屬性的內在潛力——感性上的而非單單是技術上的。20世紀末,從一些建筑師的實踐當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建筑表皮不再被看作是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的分隔,而被視為一種室內和室外交流的媒介。

  現在,人們對于舒適度的要求程度、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都越來越高,表皮所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不僅僅是新材料、新技術、新空間等建筑現象出現在二維的建筑表層中,新的建筑理論和社會現象也被加入到了二維甚至是多維的建筑表層之中。通過精心設計的表皮所傳達的信息可以直接或者間接地回應生態環境、反映社會現狀、傳遞人們的情感。在此,建筑表皮的社會功能得以呈現。而數字建構背景下的更加“復雜龐大”的建筑表皮則為傳遞建筑學上乃至整個社會上更加“矛盾細膩”的“情感”提供了不可比擬的試驗條件和模擬環境。

  2. 數字建構技術的發展

  數字建構(Digital Tectonic)的發展史在整個建筑的發展史中可以說是相當短暫的,用滄海一粟來形容也不為過。

  (1)1963年,計算機繪圖運用到了建筑設計中,形成了第一代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的思想開始逐漸形成。

  (2)1990年,伴隨著數碼影像技術的成熟和計算機模擬動畫能力的發展,計算機媒體化設計開始形成。

  (3)1993年,互聯網整合全球的建筑業和建筑咨詢,這給傳統的建筑行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4)1995年,計算機技術能夠模擬虛擬建筑和虛擬空間,使得原本難以想象和繪制的建筑和空間能夠被表達出來。

  (5)2000年以來,數字技術的發展開始與設計思維、設計過程緊密地關聯起來,一大批新式的建筑被表現或是被建構出來,超越笛卡爾體系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的沖擊,還有對于傳統建筑設計體系、建筑理論體系和評價體系的反思。

  盡管數字建構技術的發展史很短,但是其獨一無二的魅力已經滲透到了建筑設計的各個層面。如城市空間形態研究、建筑空間分析、居住區采光分析等等。在認知心理學方面,一種人機類交互性質的界面,使得建筑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就能先于建造前以第三方的視角研究和感知空間和形體對于使用者心理的影響,進而實現以人為本的設計創作之路。

  3. 與數字建構技術相關的軟件

  針對建筑設計應用的3D軟件而言,有以下幾類:

  (1)CAD類軟件。CAD類軟件全程是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在建筑設計中。此類軟件主要承擔制圖、計算和建模工作,偏重于圖紙繪制。目前應用較多的有AutoCAD、天正Tarch等。

  (2)CG類軟件。CG全稱為Computer Graphics,多指和建筑表現以及動畫相關的軟件,偏重于模型制作和場景渲染。目前應用較多的有3DMAX、Sketchup、MAYA、Rhinoceros等。

  (3)BIM建筑信息模型軟件。建筑信息模型中集成了建筑設計中各個相關項目的信息,例如水電、暖通等。其模型可以直接生成各個種類的施工圖紙,保證二維圖紙和三維模型的同步和一致。目前應用較多的有ArchiCAD、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兩款軟件。

  (4)建筑參數化設計軟件。在建模方式上,參數化建模可以實現通過局部變量的修改完成對設計意圖的全局更改;在實際操作中,建筑模型的生成與改變往往需要借助計算機的編程語言來實現。目前應用較多的有基于Rhinoceros平臺的Grasshopper、Digital Project等。

  (5)建筑技術分析3D軟件。針對建筑熱環境、光環境、聲環境等方面進行模擬分析的技術軟件。目前應用較多的有Autodesk Ecotect、IES、Energy-10、Airpak、Fluent、Lumen micro2000等。

  4. 數字建構背景下的建筑表皮

  在數字建構這一大背景下,建筑表皮無疑散發出了新的魅力,用與時俱進來形容這一變化一點都不為過。需要強調的是,在當代,數字建構似乎與參數化有了不解之緣,本文提供的建筑表皮案例當中也有涉及到參數化建構的。但是,數字建構并不等同于參數化,畢竟兩者在范圍和概念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差異。

  4.1 與數字建構相關的建筑表皮理論

  4.1.1 透明性與形式分析

  柯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所著的《透明性》一書首先使用了“現象透明”這一空間術語。在論文中,他們著重強調了現象上的透明——把能夠相互滲透而又不在視覺上破壞任何一方的“稱作透明性”。這一“透明”指出了空間結構或是組織結構的關系屬性,可以視為空間上的透明——人們可以同時同地感知不同方位和順序上的空間。當把這樣的空間透明合理地轉化到建筑表皮當中時,表皮就可以擁有不遜于室內空間的“厚度感”。

  艾森曼深受其導師柯林·羅的影響,在其著名的幾個住宅案例中,無一不體現出了現象上透明和空間上透明的特征。借助當代法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生成轉化句法理論和語言的深層-表層理論,艾森曼發展出了相類似的建筑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理論。在這一理論體系中,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的分離、互換、“侵蝕”、“模糊”變得更加系統和微妙。建筑的表皮也因此變得可以“游走穿梭”在建筑空間核心之中,作為句法中的“元”而存在。

  4.1.2 其他理論——非線性科學

  由于數字建構還處在初期階段,相應的建筑理論還不夠成熟和完善,所以很難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傳統建筑規則“以外”的建筑。但是對于當前建筑界的變革,可以用“非線性建筑”一詞來概括。

  非線性建筑在思想上受到德勒茲哲學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褶子、平滑、圖解、生成這四個概念。90年代的先鋒建筑師在引用這些概念進行建筑空間、形體設計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了建筑表皮的設計。例如,在褶子概念的影響下,表皮可以在具備結構和材料的雙層特性的前提下,一躍成為建筑本身,進而成為空間和時間的主導體;在生成概念的影響下,表皮可以自下而上的生長,并能長期處于開放、可變的狀態之中。

  4.2 當代建筑表皮的新發展

  在數字建構中,非線性建筑的設計很大一部分需要通過參數化軟件進行精細控制。這樣的設計流程,從模型的建構方式看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建筑整體形式出發,由整體決定單元體。另一類是從建構的單元體出發,由單元體生成整體。盡管模型建構的方式不同,但是建構所針對的對象大多都是建筑的表皮。因此,這里的表皮將兼具線性與非線性、結構與材料、功能與文化的多重特性。

  4.2.1表皮的非線性特性

  1)表皮空間上的非線性透明

  在《透明性》一書中,柯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詳細地分析了柯布西耶的斯坦因別墅,在書中,羅與斯拉茨基認為柯布西耶將別墅在空間上分成了五個層疊的面——相互滲透而不被破壞。但是這種滲透在感知方面還是停留在笛卡爾體系內,這樣的滲透可以歸結為線性滲透。

  于此相對的非線性滲透在感知方面已經明顯超越了傳統三維空間體系的想象范疇。作為傳達透明感或是滲透感的表皮,一種神奇的非線性滲透“體驗”常常被視為第一存在而被感知。另外,這種“透明”和材料本身是否透明沒有直接的關系,而是與表皮空間的表達息息相關。

  由Rojkind Arquitectos和Esrawe Studio兩家建筑事務所聯手打造的Tori-Tori餐廳,彎曲蔓延的建筑表皮從外面看起來就如同從地面上冒出來一般。這樣的表皮通過不規則網格的編織傳達了一種視覺上的”透明”張力:首先,豎向、橫向、斜向線條構成了略顯“曖昧”的外在表皮空間;其次,微妙的錯位關系營造了一種多維度的空間滲透感;最后,當陽光灑下時,彎曲的表皮更是變成了一層內在的濾網,在滲透了陽光的同時也巧妙地連接了室內外空間。

  來自巴西的一群建筑師對于表皮的非線性透明的表達則更為直接。建筑為倫敦泰晤士河的移動博物館競賽而設計,其最大的特色在于立方體與橢圓形相互結合的表皮——該形式不僅讓建筑內部有了最大的空間,而且能夠根據室內活動的需要適時地改變表皮的透明度。在表皮的視覺處理方面,非均質的連續曲面能夠很好地引導視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移動。實際上,這種外在的鋼琴般柔美的曲面空間也是妙趣橫生的內部空間的反映。在此,表層和深層的互換在一層層平滑的曲面之中被建立地更為流暢與自然,非線性的透明也隨之生動地流淌開來了。

  2)表皮的參數化特性和非線性構成

  針對泡狀物、nurbs曲線等參數化單元體,一種非線性的構成成為了必然。帕特里克·舒馬赫從正反兩面對此進行了說明:需要考慮所有形式都可以被參數化,避免固定的幾何形體和元素的簡單重復,避免系統的簡單并置和不相關的元素。在此,建筑的表皮先是被切割成有限的單元體或者說是被還原到最初的單元體,然后通過相應的軟件(主要是腳本化的參數化系統)生成整體的概念模型,最后經過各種各樣的細化才最終得到適合建造的形體。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中心區的規劃方案中,表皮的參數化特征和非線性構成都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體形各異的建筑單體被視為最小的單元體,通過腳本化的語言生成的規劃形態呈現了明顯的漸變狀和非線性構成特性。結構、日照、基地環境等一系列參數的設定,使得單元體的表皮的參數在影響自身形態生成的同時,也影響了整體規劃形態的生成和周圍的環境狀況的模擬分析。表皮在這里不僅具有最小的單元體的參數化特性,還具有作為結果的整體規劃層面的具有多種可能性的非線性構成特性。

  凱迪科技園餐廳的設計運用了計算機腳本技術。景觀、遮陽、采光、通風、結構等一系列參數經過計算、轉換和轉譯,最終形成了建筑表皮上的開窗面積大小、遮陽出挑寬度等功能和視覺因素。流動的、漸變的建筑表皮不僅擁有美妙的立面肌理,還具備了結構、遮陽、室內功能布局與就餐的最佳視線等設計影響參數,在很大程度上地實現了非線性與線性、形式參數與功能參數的統一。

  4.2.2表皮的材料特性

  由于“非線性建筑”對于內外的界定較為模糊,所以表皮往往兼具材料與結構的雙重特性。有時候表皮甚至就是整個建筑本身。與以往建筑表皮不同的是,“非線性建筑”的表皮的材料感的感知力比結構感的感知力更強,這也使得“非線性建筑”的表皮看起來更加有親和力,并且更容易獲得精神層面的感知。

  1)輕盈感

  “非線性建筑”表皮多變的復雜感所引起的的輕盈之感是以往任何建筑都無法比擬的。這種輕盈感的感知是多維度的,包括視覺上的、美學上的、空間上的、力學上的、材料上的還有情感上的。

  這樣的輕質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瓦格納、柯布西耶的建筑理想:讓建筑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白色的材質在區分底圖關系的同時,也在告訴人們我的建筑是這樣生長的,它是這樣來表述自我的。更加抽象的表達,則在柯布西耶的繪畫中:垂直與水平。也許,追求自由的表達本身就是建筑的本源之一。“非線性建筑”毫無疑問在自由度上更加接近烏托邦的高度。動態的、漸變的等等特性本身就是一種輕盈感和自由感的體現。

  在與地心引力的對抗中,建筑師們學會了如何通過表皮更好地表達建筑的輕盈之感。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經常利用緊縮的建筑體量來緩解建筑對于城市的壓力感,在瑞士聯邦理工大學學習中心的設計中,他們利用一個類似于匍匐在大地上的外在表皮體量,得到了一種“生成”于大地又“脫胎”于大地的微妙的平衡——一種平衡之上的輕盈感。扎哈.哈迪德事務所為芝加哥規劃100周年活動而設計的臨時展亭則更加“狂妄不羈”。建筑的表皮即是建筑的整體,上面變化多樣的曲線仿佛正在擺脫地心引力一般,清晰地呈現出豎向、橫向、斜向的生長之勢,兩個不規則形狀的承重柱則更像是取材于高迪的建筑構件,夾帶著一種輕盈自由之感 “撲鼻而來”。或許這樣的形似設計只是巧合罷了,但是這種不容忽視的輕盈之感總是很容易讓人幻想到未來建筑的模樣。

  作為與地心引力對抗的“終極產物”——摩天大樓,其傳統外觀之下的輕盈感總是在“仰望星空”和“俯視大地”之間尷尬地徘徊。如何接近天空(How to close the sky)成為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神話。盡管我們現在還無法生活在云端,但是我們有辦法讓地面的生活更加接近于理想。建筑表皮的參數化所帶來的輕盈愉悅之感或許被認為是讓生活更接近于理想的方式之一,摩天大樓的表皮也不例外。愛克瓦大廈(Aqua Tower,Aqua有“水”的意思)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型雕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伸出大廈的、漸變的室外平臺。室外平臺所構成的大廈表皮有著強烈的視覺流動感,伴隨著建筑的豎向體量,一直延伸到屋頂。設計之前所限定的諸如視線、遮陽等準則,最終演變成了建筑外表整體的輕盈感。天津的中鋼國際廣場,集合了一座高358米的辦公樓和一座高95米的酒店。其建筑外表皮由5種不同尺寸的六邊形窗構成,整體肌理呈現拓撲形態,如同細胞的繁衍變化一般。根據日照指數、太陽高度角變化和風速風向特性等實際參數計算得到的表皮,伴隨著輕盈的質感,透射出建筑旺盛的生命力。舊金山的IwamotoScott 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艾德加街大廈,外表皮呈現“褶皺狀”。從地表蔓延而上的建筑表皮在強有力地關聯了曼哈頓較大的城市形態的同時,也回應了其毗鄰的場地現狀。與當地其他建筑不同的是,該大廈一反橫平豎直的形體設計,采用了夸張的彎曲的建筑體量。被拉伸的非均質的外表皮,還有附著在兩個體量中間的“平滑狀”的異形采光中庭,似乎都是在刻意顛覆我們耳熟能詳的建造傳統。力學規律被遺忘的同時,輕盈、自由、活力之感注定能成為該大廈及其周邊空間的主旋律。

  2)厚度感

  厚度感并不等同于厚重感或者是厚實的尺度感,較為貼切的回答應該是一種基于基地文脈和環境設計出來的可以被閱讀和感知的真實的或者虛擬的空間感。在這種厚度感中,建筑的表皮往往反映了基地的特征或者整個地域的特征,脫離地面的輕盈感被生長于大地的粘合感所取代。另外,這些建筑的表皮所采用的材料往往也是不透明的。

  從整體上看,存有厚度感的“非線性建筑”也保留了動態、漸變等視覺特征。塞西爾·巴爾蒙德在《深層結構》一文中用“包裹”一詞來表述切割空間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之中隱匿著過程的“節奏”,對應著事物的“節拍”。這樣的“節奏”和“節拍”,有時候需要專業知識才能夠被解讀。同樣地,在建筑中,隱藏在厚度感之中的文脈、精神、場所等參數,有時候,也需要歷史、哲學等背景知識才能夠被解讀。

  由Bellecour建筑師工作室設計的伽利略辦公樓,建筑被外表特殊的保溫材料包裹著,可根據光照自行調節的外表皮很好地適應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它能使辦公室和建筑內部的開放空間擁有舒適明亮的光線。由遮陽板構成的外表皮是建筑立面的一個重要元素,但是視覺的重心卻落在了兩幢建筑中間的白色連接體上。白色的連接體如同一條面紗,從地面升起,蜿蜒盤旋在兩棟建筑之上,引導著人們的視線向后向東延伸。特殊材料包裹下的建筑,透過曲線狀的表皮,傳達出了富有歷史厚重感的溫馨之情,其中也包含了對基地環境的回應,對當地文脈的回應,對自然與環境的回應。

  在新加坡國家心臟病中心方案中,表皮的厚重之感被溫馨的黃色傳達地更為直白。初看起來,建筑不同的面上表皮傳達的厚重感并不相同。迎街的面顯得較為厚重,傳達出沉穩與安靜之感;但是朝向內院的面卻像是美麗的生態住宅立面——健康與活躍之感躍然紙上。事實上,這些看似大不相同的外表和感覺背后,都有著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這種理念將確保醫療康復中心滿足個人在工作、生活、娛樂和療養方面的需求,無論他們是病人、醫生還是訪客。

  厚度感更加生動和深刻的表達則出現在那些被稱為“地表建構”的建筑中。XWG建筑工作室關于埃及開羅世博城的規劃設計,從一開始就把文脈環境納入參數體系之列。就算是建筑表皮的連續差異性和強烈的動感,也沒能遮掩住那種匍匐于大地的厚重感。表皮在此成為了城市形態特征的某種延續,扭曲的開窗、華麗的空間過渡并非設計的重點。因為在那種看似行云流水、奔放不羈的設計背后,一直有著明顯的邏輯思維的支撐。很多時候,厚重感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思考,形式所反映的不過是屋頂、樓板、墻體、城市中的道路、基礎設施等等參數的反映。帕特里克·舒馬赫表示:通過腳本化的關聯而建立起來的連續差異性,從而產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是沒有固有局限的。既然形式只是作為結果而被采納,那么生成結果背后的各種參數才是真正需要被關注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參數是可以被視為厚度感的本源的。

  3)編織感

  編織的字面解釋是使條狀物互相交錯或鉤連而組織起來。說起編織,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前買菜常用的籃子或是夏天經常使用的竹席。如果把籃子和竹席視為一種特異的建構形體,那么帶有編織感的表皮就成為了建構形體本身。因此編織感所承載的就不單單是一層感覺,而是材料和結構的雙層感覺。

  回顧建筑理論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毫不費力地追尋到先輩們對于建筑本源是什么的研究蹤跡。哥特建筑的興起,洛吉耶的原始棚屋假設,普金與拉斯金的結構理性……這一切幾乎都是關乎“建筑真實性”的歷史——那時,建構因為真實而美麗;但是,建構的真實并不能掩蓋“模仿”的力量。1850年底,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森佩爾在《建筑藝術四要素》一書中提到了人類建構形式的四種基本動機,并把動機與相應的制作工藝對應起來。其中的一條對應便是圍合——墻體——編織(enclosing-wall/membrane-wearing);1860年,森佩爾在《技術與建構藝術中的風格問題》一書中,明確提出了“面飾的原則”,并說明了“編織”的意義。簡單來說,表面的(或是內在的)“編織”遮蔽了建筑的結構(并非偽裝),造就了一種真實的交流方式。

  森佩爾的理論也深深影響了當代建筑理論家與建筑師。弗蘭姆普敦以四動機要素理論為模型,討論當今建筑、景觀和城市的表現形式;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對森佩爾“面飾理論”的繼承與發展。在數字建構的大背景下,森佩爾的“面飾理論”與其他新的哲學思想共同為表皮的創新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發展思路。在這里,不得不說到一個人,他就是塞西爾·巴爾蒙德。在《深層結構》一文中,巴爾蒙德從類似方法論的角度,提到了可以被視為“編織方法”的建構方式,即起拱、連接、折疊、包裹。盡管這些詞是在說明建筑內部空間的切割方式,但同樣地,它們也可以作為表皮空間的切割方式。

  一般來說,具有編織感的“非線性建筑”表皮,會具備材料與結構的雙重特性。有時候,表皮也會成為建筑本身。由LAR和Fernando Romero共同設計的索瑪雅博物館形體設計上采用了自由變化的形體,打破了以往博物館建筑規矩的形象。表皮也做了創新性的嘗試:使用了可以過濾光線的半透明的混凝土,表皮材料穿插起來形成具有厚度與輕盈雙向感知能力的編織肌理,這種編織肌理還被視為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設計的好處是:在不犧牲材料結構整體性的前提下,能使建筑內部空間更加亮堂開敞,建筑功能的布置也更自由——中間各層在一個連續的體量中彼此開敞,但又可以被分隔成不同的界定區域。所有的空間在形狀和形式上都是唯一的。在一個由瑞典木材公司組織的網球中心設計競賽中,巴黎建筑師大衛·塔熱曼提交了一個具有編織感表皮的建筑方案。該建筑由五層場地彼此疊加起來,并包裹在一個木結構之內。這樣的編織感表皮不僅能夠呈現出精巧的質感,也能夠反映出木質材料所特有的自然屬性。表皮上起到結構功能的洞口設計正好有力地說明了編織感表皮所兼具的材料與結構的雙重特性。天津中鋼國際廣場上的兩座建筑對于表皮雙重特性的表達則更加直白。“蜂巢”狀的外表皮協調著建筑形態、結構體系以及文化符號。得益于建筑表皮在材料知性美與結構受力主體之間的統一表達,建筑的內部空間除了核心桶之外不再需要其他柱子的支撐,室內空間也因此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度。

  編織感的表皮充當結構體的例子在一些大型建筑或是高層建筑中尤為多見。一方面,編織感的表皮釋放了建筑的室內空間,提供了豐富靈活的室內布置條件;另一方面,編織感的表皮也滿足了建筑在回應社會與環境各種復雜因素沖擊方面的需要。在雷澤+梅本RUR事務所的深圳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設計方案中,建筑表皮本身就成為了主要的結構體。編織感的表皮賦予了建筑更加人性化的一面,建筑空間的設計與現代技術的運用也都契合了“人性”的特點。總體來說,該國際機場航站樓的設計滿足了人與環境多方面的需求,是對實用、經濟、美觀三方面要求的極好回應。來自紐約的漸近線事務所對于新式建筑總是有自己獨到的研究。無論是近期即將完工的阿布扎比燁思賓館,還是正在建設的檳城環球城市中心,都表現出了富有遠見的建筑設計理念。具有編織感的表皮是其常用的設計元素之一。在其眾多的設計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一處海濱開發區大樓(包含50層的酒店和住宅塔樓),可以說是形式與功能完美結合的極好例證。首先,最引人矚目的是建筑扭曲的形態——合乎邏輯的自然的非線性變化,不帶有多少嘩眾取寵的成份;其次是它那帶有編織感的精致、高雅的建筑表皮——融入情感、環境和技術等因素;最后,關注的重點落在了它的象征意義上——高檔海濱開發區的標志性的建筑宣言,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整個地區未來的燈塔和象征。實際上,從看到如此扭曲的建筑形體的第一眼起,人們關注的重點便從內向外轉移了。不可否認的是,從最初的概念模型到最終的實體建造,帶有編織感的表皮都為建筑提供了各種各樣豐富的可能性。為了能夠更靈活地布置室內空間,表皮成為了結構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使用需求,表皮成為了緩解室內外沖突、美化室內環境、調節人們心理情緒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相信的是,在這樣的建筑當中,某些時候,表皮可以真正成為建筑空間和時間的引導者。

  4.2.3表皮的文化特性

  隨著建筑研究由內在結構體系向外在表面屬性的轉向,表皮的文化屬性的內在潛力也得以被重新挖掘。這里的文化屬性是指表皮在其周圍空間中散發出的具有文化內涵的意義。

  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認為:空間圖式有各種類型,即使是同一個人,一般也有一個以上的圖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覺各種狀況。圖式是由文化決定的,要求對環境感性地定位,結果即具有質的特性。實用空間把人統一在自然有機環境中;知覺空間對于人的同一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間把人類歸屬于整個社會文化;認識空間意味著人對空間進行思考;理論空間則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種空間的工具。在建筑的空間圖示中,表皮一直充當著第一位的視知覺的傳達者而被感知。在優秀的建筑空間圖示中,表皮可以綜合地傳達視知覺感知,并且可以積極地轉化為對于空間意義的塑造,對于空間文化特質的強調。劉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弗蘭姆普敦的《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建構文化研究》,亞歷山大·楚尼斯的《批判性地域主義: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都從理論方面提到了建筑空間中的文化因素對于建筑和建筑學的意義和作用;彼得·卒姆托則在實體建造上,讓我們觸摸到了充滿質感的表皮所帶來的場所感和歸屬感,并引導我們在一種“氛圍”中重新體驗并重視地方文化的作用。

  但是,回過頭來仔細想想,我們不得不承認建筑為文化的復興所付出的努力還遠遠不夠。面對全球化、多元文化的沖擊,傳統設計方式下的建筑所做出的回應經常是滯后的,甚至是無力的,建筑師們也因此迫切地希望能有一種方式來改變目前的窘境。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提供巨大想象力的數字建構,尤其是參數化設計,毫無疑問地成為了建筑師們新的選擇。與以往的設計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地域特征、自然風貌、風土人情、社會觀念等文化性的元素可以被抽象、轉換、翻譯成某些參數而被建筑師更加有根據地采用。在生成模型的過程中,文化參數又是可以被改變的,而改變參數之后得到的建筑體量、表皮形態又可以更加積極地服務于最初需要表達的文化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現在的建筑結構較多地局限于結構師的手中,所以建筑師的設計領域將更多地集中在外圍,特別是表皮這一層面——越來越復雜的自然環境,需要越來越靈活的表皮——一種過濾器一般的裝置。現在,具有數字建構特性的表皮,幾乎已經成為了室內與室外傳遞的媒介,在這樣的傳遞之中,“文化”將會更多地被保留在表皮這一過媒介之中。上面提到的愛克瓦大廈、伽利略辦公樓、埃及開羅世博城規劃、索瑪雅博物館等都是表皮積極保留“文化”的例子。

  5.結語

  數字建構背景下的建筑表皮,在融入了“非線性科學”之后,獲得了新的自我表現力與新的發展特征。在新時代、新工具、新環境的影響下,我們有理由也有必要去重新思考我們自己的傳統建構文化在新的建筑思潮面前的表達問題。結合了苗族頭飾和衣飾特征的貴陽花溪城市中心方案,為我們提供了自身傳統文化在新的建構表達方面的參考。我們相信,隨著數字建構技術的發展和完善,新的表皮必將為我們自身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提供更多更好的可能。

  參考文獻:

  1.陳易.室內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3.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倫佐·皮亞諾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5

  4.大師系列叢書編輯部.瑞姆·庫哈斯的作品與思想[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5

  5.馬進,楊靖.當代建筑構造的建構解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6.李綱,李保峰.建筑快速設計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7.李曉東,楊茳善.中國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8.劉先覺主編.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9.劉月.中西建筑美學比較論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10.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建筑數字技術教學工作委員. 建筑數字流-從創作到建造[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11.史永高.材料呈現:19世紀和20世紀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間雙重性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12.吳煥加.外國現代建筑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13.王文棟. Rhino Script 參數建模[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14.王曉.中國風建筑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15.薛恩倫,李道增等著.后現代主義建筑二十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16.楊健.法則問題方法論研究:建筑理論讀書筆記[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7.楊曉龍.金獎啟示錄:普利茨克建筑獎研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18.朱雷.空間操作:現代建筑空間設計及教學研究的基礎與反思[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19.鄭時齡,陳易.世博與建筑[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

  20.曾旭東,王大川,陳輝.Rhinoceros Grasshopper 參數化建模[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21.[德]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著,王貴祥譯. 建筑理論史:從維特魯威到現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2.[德]克里斯汀·史蒂西著,賈子光,張磊,姜琦譯.建筑表皮[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9

  23.[荷]亞歷山大·楚尼斯著,王丙辰譯.批判性地域主義: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4.[美]柯林·羅,羅伯特·斯拉茨基著,王又佳,金秋野譯.透明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5.[美]肯尼斯·弗蘭姆普敦著,張欽楠譯.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26.[美]羅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頤譯.建筑的復雜性欲矛盾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文章標題:淺談數字建構背景下建筑表皮的新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16370.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高潮视频95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99精品视频 |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av | 日韩av免费在线观看 | 日本成人综合 | 超碰在线网站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www日本在线 | 精品二三区 |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 | 日本淫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 |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加勒比 | 男女黄网站 | 龙珠z国语版在线观看 | av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九九亚洲 | 日韩一级一区 | 色播久久 | 亚洲综合第一页 | 天天干视频 | 久久国产美女视频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激情av免费看 | 成年人免费在线视频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二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自拍偷拍视频 | 成人一区二区视频 | 日韩国产在线 |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久草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电影网在线观看 | av一级毛片 | 欧美13videosex性极品 |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 日韩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高清 | 欧美国产日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