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3-06-20 09:37 熱度:
本文選自國家級期刊《中國建筑金屬結構》,《中國建筑金屬結構》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主辦。國際刊號ISSN:1671-3362 ,國內刊號CN:11-4723/TU 。郵發代號2-453。本刊為月刊。
本刊的辦刊宗旨:為企業服務,為行業服務,為政府改革開發的工作大局服務。主要內容:全面反映我國建筑金屬結構行業的發展方向、方針、政策、法規,企業 的科技創新、科技進步、科技成果及其管理經驗。主要報導全國建筑工程領域中廣泛使用的鋼、木、鋁、塑門窗,建筑幕墻、鋼結構、采暖散熱器、門窗配套件、模 板、扣件、給排水設備等以及與之相關的材料、設備、產品和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新成果。
摘要:建筑結構設計對于在結構可靠度、設計計算、配筋構造等方面均有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抗震及結構的整體性、規則性的要求更高。工業建筑由于使用功能的要求,結構布置往往不甚合理,如層高不均勻、樓板開孔大等,因而結構形式往往不規則。在設計的時候,需要在遵循規范的同時大膽靈活的解決一些結構方案上的難點、重點,根據程序計算結果,針對具體不滿足規范條文的情況,采取相應的調整措施,以滿足結構設計規范規定及工藝的使用功能要求。
關鍵詞:不規則,單榀框架,軸壓比,彈性層間位移角,層間承載力比
0引言
在結構設計中,框架的傳力路線應簡捷明了。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傳力路線越短、越直接,結構的工作效能越高,工程造價也越少;從力學觀點看,框架平面布局中,盡量使柱網按開間等跨和進深等距布置,這樣可以相應減少邊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連續梁的受力特點以減少結構中的彎距,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趨于一致,從而提高結構的整體剛度。
但是對于工業建筑來說,為滿足工藝設備布置的要求,結構層高往往不均勻,甚至可能相差幾倍,有時由于場地條件制約,投資成本考慮,結構方案經常會布置成豎向和平面均不規則的框架結構。因此,在抗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對于不規則框架結構梁、柱的布置,特別是框架柱截面大小是否仍由軸壓比控制,需根據不同的結構布置進行計算分析。
1工程概況
越南位于東南亞熱帶季風區。年平均氣溫23.0℃,平均相對濕度85.0%,主導風向是東北和西南,平均風速3.7m/s,年平均降雨1700.0mm。
本次設計內容為石灰石制漿及石膏脫水樓框架,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框架抗震等級為二級,抗震設防類別為丙類,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特征周期0.55s,環境類別為二a類,混凝土耐久性要求:最大水澆比0.50。場地類別為III類,基本風壓W=1.25kN/m2。
石灰石制漿及石膏脫水樓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該建筑為三層,局部四層,建筑高度30.0m。建筑內部設二部樓梯并通至屋頂,一層層高10.000m,二層層高6.000m,三層層高8.000m,四層層高6.000m。一層設球磨機房、石膏庫,二層設石灰石旋流器室、皮帶輸送機房,三層設有真空皮帶脫水機房,四層設石膏旋流器等,結構布置見圖1~圖4。
圖1石灰石制漿及石膏脫水樓柱布置圖
圖210.000m層模板圖
圖316.000m層模板圖
圖424.000m層模板圖
2計算分析
2.1結構方案分析
2.1.1凹凸不規則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11-2010)第3.4.3條規定:平面凹進的尺寸,大于相應投影方向總尺寸的30%,定義為凹凸不規則。
由框架平面圖可以看出,凹進尺寸為9m/18m=50%>30%,屬于凹凸不規則。
2.1.2單跨框架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11-2010)第6.1.5條規定:甲類、乙類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米的丙類建筑,不應采用單跨框架結構。
由框架平面圖6-8軸線/B-C軸線可以看出,屬于單榀框架。
2.1.3軸壓比
軸壓比指柱的組合軸壓力設計值N與柱全截面面積A和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乘積之比值,即軸壓比為N/fcA。限制軸壓比來保證結構的延性。首層較高,為10m,在計算時,需注意柱截面是由軸壓比控制還是層間位移比控制。
2.1.4豎向規則性
《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第x.x.x條規定: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層現有受剪承載力應按下式計算,此參數限制結構的豎向布置規則性,可以用來判斷薄弱層。
Fy=ΣFcy+0.7ΣFmy+0.7ΣFwy
式中:Fy為樓層現有受剪承載力;
ΣFcy為框架柱層間現有受剪承載力之和;
ΣFmy為磚填充墻框架層間現有受剪承載力之和;
ΣFwy為抗震墻層間現有受剪承載力之和。
2.1.5層間位移角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11-2010)第5.5.1條規定:層間位移角按彈性方法計算的樓層層間最大位移與層高之比計算,用來限制正常使用下的水平位移,確保結構有足夠的剛度。
本次設計層高較高,且分布不均勻,計算時需注意此參數是否滿足規范限值1/550。
2.2PKPM計算模型建立與參數選取
2.2.1振型的選取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第5.1.13-2條規定:抗震計算時,宜考慮平扭藕聯計算結構的扭轉效應,振型數不宜小于15,且計算振型數應使振型參與質量不小于總質量的90%。
振型組合數是軟件在做抗震計算時考慮振型的數量。該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確反映模型應當考慮的振型數量,使計算結果失真;取值太大,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使計算結果發生畸變。本次建模振型取15個,X方向的有效質量系數為99.64%,Y方向的有效質量系數為99.43%,滿足要求。
2.2.2層高的確定
第一層計算層高12m(基礎頂標高為-2.000m),初步計算后,Y方向層間位移角1/550無法滿足要求,主要原因就是層高較高,且單榀框架,抗震不利,采取的措施是在6.300標高處,增加了一層外框架梁,減小層高,且增大剛度,并且將框架平面圖6-8軸線/B-C軸線中,Y方向的梁截面加大,且調整次梁的設置方向,將初次建模X方向設置的次梁調整成Y方向設置。經計算,層間位移角滿足規范要求。
2.2.3單榀框架柱截面尺寸的確定
框架平面圖6-8軸線/B-C軸線的柱截面,初算時取的柱截面面積為750×1050,由計算結果,發現柱子軸壓比很小,最大約0.3,但是層間位移角最不利的為1/543,不滿足規范規定小于等于1/550的要求。初步分析原因是因為結構方案的凹凸不規則和單榀框架的扭轉,豎向構件的剛度不滿足,因此需要增加柱截面面積;柱配筋也較大,初步分析原因是因為抗震設防烈度較高,且場地類別為III類,由水平地震力和風荷載引起的的彎矩較大的原因。
綜合考慮安全性及經濟性,最終確定柱子大小為750×1250,經計算,最不利層間位移角為1/551,恰好滿足規范規定的1/550的要求。
2.2.4結構周期折減系數
框架結構由于填充墻的存在,使結構的實際剛度大于計算剛度,計算周期大于實際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作用效應偏小,使結構偏于不安全,因此本工程結構的計算周期折減系數選取了0.9。
2.2.5梁剛度放大系數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第5.2.2條規定:
SATWE計算軟件的梁輸入模型均為矩形截面,未考慮因存在樓板形成T型截面而引起的剛度增大,造成結構的實際剛度大于計算剛度,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結構偏于不安全。按照技術規程的規定,本工程計算時將梁剛度放大,放大系數中梁取2.0、邊梁取1.5。
2.2.6抗震構造措施提高一級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11-2010)第3.3.3條規定:場地類別為III類時,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的地區,宜按設防烈度8度(0.2g)的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
按此要求,本次設計抗震構造措施需提高一級。
2.3計算成果分析
2.3.1柱軸壓比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11-2010)第6.3.6條規定:
根據SATWE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柱軸壓比最大為0.33,遠小于0.75,滿足要求。
2.3.2樓層抗剪承載力、承載力比值分析
分析過程見表1。
表1樓層抗剪承載力、承載力比值表
層號塔號X向承載力Y向承載力Ratio_Bu:XRatio_Bu:Y
410.2136E+040.2295E+041.001.00
310.3195E+040.3690E+041.501.61
210.8137E+040.9952E+042.552.70
110.6123E+040.9307E+040.750.94
注:Ratio_Bu為層間承載力比。
X方向最小樓層抗剪承載力之比:0.75層號:1塔號:1
Y方向最小樓層抗剪承載力之比:0.94層號:1塔號:1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11-2010)第3.4.4條規定:
根據分析,滿足不小于相鄰上一樓層65%的要求,說明對結構方案分析及建模過程中采取的調整措施是有效的。
2.3.3樓層最不利位移分析
分析過程見表2。
通過計算結果分析可知,最不利位移為Y方向風荷載(表中是地震作用,二者矛盾)作用下的層間最大位移角1/551,接近限值1/550。最小樓層受剪承載力之比和最大位移角均接近限值,說明在填充墻、混凝土等級等不變的情況下,框架柱截面剛好滿足規范的要求。而由本文2.3.1分析得出的柱軸壓比最大為0.33,說明本工程框架柱的截面面積并非由軸壓比控制。
注:Floor:層號;Jmax:節點號;Max-(Y):最大Y向位移;Max-Dy:最大Y向桿間位移;Ave-(Y):Y平均位移;Ave-Dy:Y平均桿間位移;Ratio-(Y):Y向位移比;Ratio-Dy:Y向桿間位移比;H:層高;Max-Dy/h:最大桿間位移角;DyR/Dy:有害位移角比例;Ratio_A:本層位移角與上層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層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值。
2.3.4單榀框架柱配筋分析
分析過程見圖5。
柱左側受力五個數字含義從上到下分別為:該柱X、Y方向的剪力,柱底軸力,X、Y方向的彎矩。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X方向最大彎矩為3321.4kN.m,Y方向最大彎矩為1070.5kN.m,而柱底最大軸力只有3803.4kN,說明柱配筋不受壓力控制,而是由彎矩控制。證明模型建立中的初步分析是對的,此時,在柱截面滿足層間位移角的前提下,考慮降低配筋量,選取合適的柱截面。
圖5單榀框架柱底力簡圖
3結束語
本文闡述了不規則框架結構在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設計不規則框架結構,應首先判斷結構方案的可行性,對所有計算結果認真分析、準確判斷,對可能碰到的問題,提前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后方可應用于實際工程中。只有熟練地掌握規范,并具有準確的結構概念和工程概念,才能設計出既安全又經濟適用的工程。
參考文獻:
[1]GB5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2]JGJ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3]GB50023-2009,建筑抗震鑒定標準
[4]PKPM2010-SATWE
文章標題:建筑設計論文框架結構設計方向論文范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1759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