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20-09-21 10:23 熱度:
文章通過對武當山金殿、昆明金殿、五臺山銅殿、泰山銅殿、寶云閣五座現存明清銅殿的研究,從總體布局、平面、構架三方面總結出中國古代銅殿的建筑特點。本文對今后的銅建筑的研究與銅殿建筑文化的傳承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1銅殿的歷史沿革
銅殿是指將以銅合金為材料的建筑各構件分件鑄造,然后進行組裝的宮殿式仿木結構建筑。根據考證,銅殿最早出現于元代武當山天柱峰頂。明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大修武當金殿。4年后,銅殿被轉運至小蓮峰,受到銅殿啟發的金殿取代前者在武當之巔的重要地位。武當金殿是現存規格最高的中國古代鎏金銅質建筑,也是武當山地位最高的宮殿,其登峰造極的鑄造工藝與金碧輝煌的外觀使人心馳神往,極大地推動了武當道教文化的傳播。由于皇室的鼓勵與支持,當時興起了鑄造銅殿的熱潮,明萬歷年間修銅殿5座。云南巡撫陳用賓于壬寅年(1602年)仿照武當在昆明鳴鳳山修鑄銅殿,明崇禎十年(1637年)被巡撫張鳳翩遷移至大理賓川雞足山金頂,后毀。到清朝時吳三桂為反清奪位,在原處重修昆明金殿。這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銅殿。明萬歷年所建的另外4座銅殿,除了萬歷慈圣皇太后病愈感謝天仙碧霞元君建造的泰山銅殿,其余均為妙峰禪師受武當道教金殿啟示籌備鑄造的佛教銅殿。這些銅殿損毀嚴重:峨眉山、寶華山的禪宗銅殿均已被毀;而泰山的鎏金銅殿因多次遷移,門窗及神像遺失,只剩主體骨架,后被改作銅亭;僅有五臺山的銅殿保存完好,是唯一現存的明禪宗銅殿。到了銅資源相對匱乏的清朝,銅殿這樣的建造形式變得相當奢侈,除上面提到的昆明金殿外,只鑄造了遐邇著聞的“雙子閣”——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北京頤和園寶云閣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河南避暑山莊宗鏡閣。它們也在戰爭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頤和園中受損的寶云閣現已被修復如初,宗鏡閣卻已損毀。本文通過現存的5座銅殿來探討銅殿的建筑特點。
2銅殿的特點
2.1總體布局——地位顯赫,逐漸衰退
武當山金殿位于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峰頂,那里是武當山的制高點,也是武當山建筑群的中心與頂點。為了凸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以金殿為中心,東西、南北兩軸對稱設置4道天門,并以宮墻連接,運用險峻的山勢,形成四面圍合的空間,因此被稱為“云上故宮”。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出現的古銅殿,在元代本位于武當之巔,明時被移至南天門外的外宮城建筑群,這樣安排旨在避開南北軸線,凸顯軸線終點處的金殿。昆明金殿位于鳴鳳山山頂的太和宮,布局仿照武當山金殿,坐東朝西,被東西南北4座天門圍合在中央,置于近一人高的崇臺之上,形成莊嚴肅穆的中軸對稱形制。同武當山一樣,其都是將銅殿作為整體布局的最高潮。五臺山顯通寺是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同時也是五臺山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歷史聲譽最高的寺廟,五臺山銅殿就置于其中。銅殿位于寺廟南北軸線最終點的藏經殿之前,被基座高高頂起,左右各配一無梁殿,前下方設有5座8m高的銅塔。其建筑位置、所處高度及配套建筑,都反映出銅殿在顯通寺及五臺山的重要地位。泰山銅殿最初所在的碧霞祠,處于泰山之巔,是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祠廟現今依然香火鼎盛。銅殿的具體位置有諸多爭議,筆者認為銅殿設于現在香亭的位置,也即祠廟中軸線上的高潮,正殿之前,祠門、碑亭與東西兩廡圍合出的院落中心點[2]。大報恩寺坐落于頤和園主體建筑集中的萬壽山,這里是山體前區最重要的建筑群,其核心建筑為南北中軸線上的佛香閣。寶云閣所在的五方閣院就置身佛香閣西側,在整體格局中處于較為次要的地位。但在正方形平面的五方閣院落中,寶云閣居中布置,四周被回廊圍合,東西各有一座配殿,四角均設角亭,中軸對稱,居于被拱衛的中央位置。由此可以看出,銅殿在誕生之時就地位超群,這也是由銅原料的開采數量、煉制鑄造技術的難度,以及建筑材料的呈現效果決定的。再加上宗教寓意與皇室支持,銅殿一直在建筑群中處于重要位置。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銅殿的地位逐漸下降,從最開始處于山巔的核心位置,退化成處于被主體建筑拱衛的中心位置,到清朝寶云閣已經偏居次軸,也喪失了銅殿“天上金闕”的最初寓意。
2.2平面——規模較小,符合形制,滿足功能
武當山金殿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間,進深7檁。屋內無金柱,僅有外檐一圈圍柱。柱頂石與柱礎為銅質,柱礎形式為淺浮雕6瓣蓮花。置于高約1m的須彌座臺基上,四周設立一圈石雕護欄,東面設有三面階梯的月臺。平面嚴格遵循東西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形式。五臺山銅殿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闊1間4600mm,進深7檁4200mm。屋內無金柱,柱礎為銅質,形式為淺浮雕蟠龍紋。置于高臺的第二層,兩側設有石階與高約1m的圍欄。平面沿南北軸對稱。泰山銅殿平面呈長方形,通長4270mm,通寬3215mm。同五臺山銅殿的間架與柱網布置相同,1間7檁,四角各設一柱。柱頂石與柱礎為銅質,柱礎形式為鼓形锧加覆盆。由于銅殿經歷兩次遷移,原先的臺基已不可考,新修臺基約1m高,南面設石階。萬歷年間修建的昆明金殿已損毀,這里研究的是吳三桂在原址上新建的銅殿。“吳三桂銅殿”是現存面積最大的銅殿,平面近乎長方形,間架為3間7檁,面闊、進深分別為6155mm、6120mm。由于面積較大,所以采用了雙圍柱平面形式。每四根柱子為一組,布于正方形的四角,其中正門的八根柱子形成前廊。屋面出檐的四角均由一擎檐柱支撐。柱礎為銅質,柱礎形式為淺浮雕12瓣蓮花。置于兩層的須彌座崇臺上,上層三面設石階,下層各面均有臺階。平面沿東西中軸對稱。寶云閣平面呈正方形,3間7檁。面闊、進深均為4410mm。柱網布置同武當山金殿相同,為單圍柱形式。柱頂石與柱礎為石質,柱礎形式為淺浮雕16瓣寶莊蓮花。置于高3550mm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上,四面均設石階。為東西、南北軸線中心對稱的布局形式。以上銅殿的面積都不大,進深和面寬都在4m左右,最大的昆明金殿也只有6m多。這是由銅原料的價格決定的,尤其是在清朝禁銅后,銅原料更加稀有。銅殿存在資金的限制,不可能建得太大,但是銅建筑并沒有因規模而改變應有的建筑性質。在平面布置上,符合官式建筑的規定形制,中心對稱,尺度得當。除規模較大的昆明金殿外,均不在殿內設置金柱,以確保在殿內設置神像或者供桌后,依然有足夠的空間承擔相應的功能,不僅僅具有象征意味的觀賞功能。
2.3構架——仿木構架,有所創造
武當山金殿為殿堂構架,屋頂形式是重檐廡殿,在現有銅殿中等級最高。使用較為特殊的“溜金斗栱法”處理重檐屋頂上檐的荷載。溜金斗栱在平身科位置,后尾與金桁相連,將上部分的荷載,在靠近斗栱的重心處豎直向下傳遞。這種疊合的折線懸挑桿件,將檐步和金步嚴密規整地連接起來。這增強了構架的統一性與整體性,并完美解決了內部的荷載問題[3]。同時減少了斗栱的攢數,所以比起利用內柱或者抹角梁,這種構造更加簡明、實用、美觀。但是由于這種方法對制作工藝與技巧要求非常高,一般只出現在等級較高的官式建筑中。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武當山金殿的銅質構件,在預制的過程中有極高的鑄造要求。這也是為什么“溜金斗栱法”僅在武當山金殿中運用。五臺山銅殿為梁柱構架,屋頂形式是重檐隔山,與武當山金殿相比,建筑等級較低。使用明清重檐建筑常見的“抹角梁法”解決重檐上檐荷載問題。“抹角梁法”用抹角梁與上檐柱承接,可以充分提高內部空間的使用效率[4]。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是會使下層的檐檁承載兩層屋檐的荷載,受力不是很合理,所以只能用于規模較小的構筑物,常用于北方的官式重檐亭。銅殿上層歇山頂的做法也是“抹角檐法”,就是將抹角梁置于檐檁或枋,與角柱形成45°,以承接踩步金[5]。這種做法的技術難度不高,靈活性也非常強,而且受力穩定。但是梁身會有45°的傾斜,使建筑喪失了莊嚴感,不符合官式建筑的審美要求,所以官式建筑很少會使用歇山頂。這里猜測,五臺山銅殿使用“抹角梁法”,是由銅質構件的鑄造技術難度高、銅殿的資金投入的限制及地位的下降,三者共同決定的。泰山銅殿為梁柱構架,屋頂形式是重檐隔山。同五臺山銅殿一樣,重檐做法為“抹角梁法”。但在處理歇山頂時,使用的是多見的“趴梁法”,與檐檁的上部緊緊相扣,上面置三架梁,以承接踩步金,連接角梁后尾。“吳三桂金殿”為廳堂構架,屋頂形式是重檐隔山。重檐采用的是副階形式,即在殿身之外加建的一面坡、深兩椽的房屋,其總高不超過殿堂的檐柱。雖然結構相互獨立,但外觀上還是一個整體,與一般的重檐別無二致[6]。在歇山的構造上使用了一種有別于傳統的常見木結構做法,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處理方式。搭放山面椽子后尾的上檐踩步金,兩端插入金桁之中。2根金桁同1根脊桁通過6根草架柱子,承于山面正心桁之上[7]。尤其是椽子后尾完全穿過踩步金,踩步金完全穿過金桁,這在木結構做法中極其少見,但與銅質構件獨有的材料特性相適應。這種做法有一定的機動性。寶云閣為廳堂構架,屋頂形式是重檐隔山。重檐與歇山的做法與五臺山銅殿并無太大分別,在此不再贅述。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現存銅殿除武當山金殿之外,屋頂都為重檐歇山的形式。在對重檐歇山的架構處理上,除“吳三桂金殿”外,都使用了傳統木結構建筑中常用的做法,其工藝技巧相對簡單,與官式亭榭的構架方式有些類似。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武當山金殿的“溜金斗栱法”對銅構件的制作精度要求非常高,“吳三桂金殿”的歇山處理又非常特殊。可以看出,其實在明清時期,銅的鑄造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且工匠也有根據銅材料的特性對傳統架構進行適當創造的能力。這兩座銅殿都是在銅原料相對充足、資金更加充裕的環境下建成的。那么這里猜測,高精度的銅構件,與更具創造性的構架方式過于耗費銅原料,故其余銅殿因經濟的考量,選擇更簡易的構造處理。這也能解釋,銅殿沿用我國傳統木結構方式的原因。再加上我國木結構的發展較為完善和先進,打破原有的建筑形式,也不符合當時的時代特性。仿木構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適用性。
3結語
本文從5座現存明清銅殿的總體布局、平面、構造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得出了明清銅殿的特點:總體布局上處于重要位置,但隨著歷史發展,地位逐漸降低;平面上規模不大,但符合官式建筑相應的尺寸形制,滿足所對應的功能需求;構架上沿用傳統的木結構形式,在昆明“吳三桂金殿”的歇山處理上有一定的創新。銅建筑與傳統的木質建筑相比,由于建筑材料的獨特性,可以更加長久地保留,能反映出同時代的建筑表征,為傳統建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的歸納整理,對今后銅建筑的研究與保護、銅殿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蕭霽虹.云南道教碑刻輯錄[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13.
[2]畢自嚴.石隱園藏稿[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3]郭華瑜.試論明代的溜金斗栱[C].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二輯).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1997:291-299.
[4]高鉁明.中國古亭[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1994.
[5]李江,吳蔥.歇山建筑結構做法分類與屋頂組合探析[J].建筑學報,2010(S1):106-108.
[6]雷冬霞.中國古代建筑圖釋[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
[7]張劍葳.泰山“天仙金闕”銅殿——中國古代銅殿案例研究[C].文物建筑論文集(第2輯):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2009:61-74.
《古代銅殿建筑藝術特點分析》來源:《城市建筑》,作者:袁鶴揚 薛淼
文章標題:古代銅殿建筑藝術特點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4386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