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21-11-27 10:05 熱度:
摘要:隨著現代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張,高層建筑屢見不鮮,建設場地標高復雜化現象也愈發普遍。為避免深挖高填,場地豎向標高設計時將盡可能契合現狀地面標高,因此可能出現地下室周圈室外覆土面標高不同的情況。如一側室外地面標高同頂板覆土面,另一側室外地面標高同底板面,上述情況將大大影響高層的結構設計。本文通過對此類高層整體受力及穩定性計算進行分析,介紹了上部結構及基礎設計所采取的措施,可為類似項目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結構;敞開地下室;基礎無埋深;地基整體穩定性
1工程概況
本項目位于福清市?阪倓t徐大道南側,305省道東側,由7棟分別為28~33層的高層住宅組成,下設一層(局部兩層)地下室。擬建場地屬于丘陵坡地地貌,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因場地標高變化急劇,方案設計為避免深挖高填,南側地下室底板標高已大致與室外地面標高持平。
2設計條件及待解決問題
2.1設計基本條件
根據《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的規定,本工程設計基準期為50年,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規定,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建筑物場地類別為Ⅱ類。根據《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的規定,本工程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丙類);撅L壓:WO=0.80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C類,風荷載體型系數按照《高規》附錄計算取1.34。根據地勘資料,場地土層揭示如下:1雜填土;2粉質黏土;3全風化凝灰熔巖;4砂土狀強風化凝灰熔巖;5碎塊狀強風化凝灰熔巖;6中風化凝灰熔巖。高層基礎采用旋挖灌注樁,持力層取中風化凝灰熔巖。
2.2結構設計所存在問題
本項目因地下室南向全敞開,與通常情況下全埋地下室有所區別,所帶來問題如下。(1)上部結構設計時,地下室是否需定義為裙房,即本項目是否屬于帶大底盤多塔結構。(2)基礎設計時,主樓基礎面標高同現有室外地面標高,埋深不滿足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的要求:在抗震設防區,除巖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礎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樁箱或樁筏基礎的埋置深度(不計樁長)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3上部結構受力分析及設計
3.1受力分析
首先,當高層建筑帶裙房時,因受建筑條件限制,塔樓結構質心與底盤結構質心普遍存在偏心,在水平力作用下,結構容易產生較為復雜的扭轉振動。其次,與常規全埋地下室側墻四面圍合有所不同,非全埋地下室側墻往往出現單側或兩側無側墻的情況,此現象將進一步造成地下室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偏離,加劇扭轉效應。再者,地下室一般為框架結構體系(主樓范圍外),柱位少而疏;上部高層一般為剪力墻結構,剪力墻多而密,二者之間抗側剛度存在顯著差異。上述多種因素下,帶敞開地下室的高層結構在水平力作用下,無側墻一側的地下室遠端將存在明顯的扭轉效應。對此,為削弱此類結構的扭轉效應,可沿地下室開敞一側人為增設鋼筋混凝土外墻,使地下室四周側墻圍合,形成側向剛度很大的結構體系。在水平力作用下,此地下室側向變形將趨近于零,地下室遠端的扭轉效應將被大大削弱。分別取地下室側墻不圍合與圍合兩種模型計算,其結果對比如圖1、圖2。側墻不圍合時,一層最大層間位移角分別為:X向地震工況下為1/2961;Y向地震工況下為1/9999,X向風荷載工況下:1/3291,Y向風荷載工況下:1/7001側墻圍合時,一層最大層間位移角分別為:X向地震工況下為1/9999;Y向地震工況下為1/9999,X向風荷載工況下:1/9999,Y向風荷載工況下:1/9999。側墻不閉合時,一層最大位移比及最大層間位移比均為1.41,側墻圍合時,一層最大位移比及最大層間位移比均為1.13。故在采取此措施后,此類地下室可認為與普通全埋地下室并無太大差異,不屬于主體結構的裙房,上部結構亦不屬于多塔結構。
3.2上部高層包絡設計及構造加強措施
(1)敞開地下室雖人為增設側墻封閉,但由于室外無覆土約束,上部單體結構應偏于安全按無地下室進行設計,計算高度取至地下室底板面。(2)上部單體雖按嵌固于基礎面設計,但地下室頂板的實際約束作用不可忽略,需另按嵌固于地下室頂板面進行包絡設計。(3)當地下室頂板不可避免存在高差變化時,為保證頂板位置水平力傳遞路徑的連續有效,頂板高低差處均采取加腋措施,防止頂板形成錯層結構,造成傳力途徑中斷。
4基礎受力分析及設計
4.1基礎形式選取
根據地勘報告,本工程采用旋挖灌注樁基礎,樁身直徑900mm,持力層取為中風化凝灰熔巖,樁長約20m,樁身混凝土強度采用水下C35,樁身配筋取14根20,樁身配筋率約為0.69%。
4.2基礎受力分析
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7—2011)第5.1.3條,“高層建筑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滿足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定性要求。位于巖石地基上的高層建筑,其基礎埋深應滿足抗滑穩定性的要求。”《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7—2011)第5.1.3條條文說明,“根據相關工程實踐經驗和科研成果,在考慮了地震作用和地基的種種不利因素,并采用圓弧滑動面法進行分析后可知,高層建筑地基整體穩定安全系數隨基礎埋深增加而提高。”規范關于基礎埋深的相關規定,旨在保證建筑地基整體穩定性?紤]到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中,建筑物抗震設防以“三個水準”作為設防目標,即實現建筑物“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為最終目的,結合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及抗震設計規范,當建筑物基礎無埋深時,若建筑物基礎在小震及大震工況下,均能滿足抗傾覆、抗滑移的穩定性驗算,則認為該基礎設計滿足建筑地基整體穩定性要求,并符合抗震設計關于建筑物“三個水準”的抗震設防目標。因地下室非全埋,無室外覆土約束,在水平力作用下,基底彎矩及剪力將直接由基樁承受;讖澗刈饔孟,群樁一側受拉,一側受壓;剪力作用下,基樁在承臺作用下共同受剪;A力學模型簡化如圖3。因此小震及大震工況下,若基樁均能承受相應工況下的產生的最大水平剪力、拉力、以及壓力,則認為該基礎設計可滿足相關規范的要求。
4.3基礎驗算
本文暫以大震工況下基礎受力驗算進行分析。4.3.1基樁受壓驗算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樁身抗壓強度:N≤ΨcfcAps+0.9fyAS考慮大震工況,fc取fck,fy取fyk,不考慮鋼筋折減系數,成樁工藝系數Ψc取0.8,則樁身抗壓強度標準值:N≤0.8×23.4×635850+4396×400=13661kN經計算,大震工況下基樁最大壓力圖如圖4;鶚蹲畲髩毫s為12700kN,小于樁身抗壓強度,大震工況下基樁受壓驗算滿足要求。4.3.2基樁受拉驗算不考慮混凝土抗拉強度,根據樁基規范,單樁抗拉強度標準值即為樁身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Nt≤fykAS=400×4396=1758kN。經計算,大震工況下基樁最大拉力圖如圖5;鶚蹲畲罄s為1100kN,小于樁身抗拉強度標準值,大震工況下基樁受拉驗算滿足要求。4.3.3基樁抗剪驗算根據樁基規范,對于樁身配筋率ρg≥0.65%的灌注樁,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Rh=0.75×α3EI/νxχoa其中:d0=d-2cαE=Es/EcW0=πd[d2+2(αE-1)ρg·d02]/32EI=0.85EcI0b0=0.9(1.5d+0.5)α=(m·b0/RI)1/5計算可得:Rh=626kN則地震作用時,樁基水平承載力:RhaE=1.25Rha=783.3kN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取350kN進行計算。經計算,大震工況下基底剪力:Vx=21493kNVy=29612kN設計總樁數為65根,樁基整體抗剪承載力標準值為:65×350×2=45500kN大震工況下基樁抗剪承載力驗算滿足要求。綜上,大震工況下,該基礎設計滿足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中關于整體穩定性的要求。
5結論
雖本項目高層建筑因沒有埋置深度,對其抗震性及整體穩定性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但經合理的結構設計及采取必要的加強措施后,此類建筑亦能滿足相應的安全性及抗震性,實際設計中采取的具體措施如下:(1)人為增設地下室側墻并使之圍合,減小開敞地下室的不利影響;(2)通過對大震工況下的樁基計算,保證其基礎整體穩定性;(3)加強頂板、底板的厚度及配筋率,并對頂板、底板高低差位置進行加腋處理。
參考文獻:
[1]JGJ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
[3]GB5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
[4]JGJ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S].
《淺析開敞地下室的高層結構設計》來源:《綠色環保建材》,作者:黃超峰
文章標題:淺析開敞地下室的高層結構設計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jianzhusheji/4727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