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室內資料整理和報告的編制
3.3.1室內資料的整理應有現場技術人員的參與。很多勘察單位由于勘察分工較詳細,現場技術人員回來后將現場編錄和原始班報表交給報告編寫人員就不管了,這樣容易造成兩者之間的脫節。
3.3.2對原始編錄資料、室內化驗結果及現場測試、現場拍照等逐一比對,出現異常和矛盾時應認真查明原因,確保一手資料的準確可靠。
3.3.3按勘察技術要求,依據各類規范和當地的通常格式做好各類資料的整理工作,各資料整理成果除整理者自檢外,尚應有他人再進行校對檢查,做到無一批漏。
3.3.4根據整理出的成果資料,寫出勘察報告。由于各勘察場地的巖土特征、擬建建筑物、勘察要求等千差萬別,因此勘察報告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變,勘察報告應注意重點突出,應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3.3.5勘察報告中應特別重視場地的穩定性評價、地基承載力和地基變形的評價以及場地地下水的評價。場地穩定性評價中的
地震評價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尤其是高層建筑和大規模的建筑場地。地基承載力和地基變形是相輔相成的,與地基基礎的選擇一起應綜合考慮、綜合評價,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工程設計中,地下水的評價將對工程施工安全與造價產生極大影響,如地下水位是地下構筑物最重要的設計參數之一,地下水對施工的影響往往是最大的,而地下水和場地土的腐蝕性對基礎材料選擇起到決定性作用,所以《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規定一個場地的水樣不應少于2件,建筑群不宜少于3件。
3.3.6完善勘察報告表達的一些方法。
①掌握分層原則,確定合理的分層編號方法。不同的單位對土層的編號大多不一樣,特別是同一場地,不同勘察單位進行勘察的就很難比較。最好每個地區有一個統一的參考標準,作出相對統一規定。分層的主要原則是:對土層按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巖性、狀態和
物理力學性質劃分;對巖層按巖性、風化程度、物理力學性質劃分。因此,建議分層編號也按成因時代和巖土類別采用類似2一l、2—2、3一l、3—2⋯⋯或②一l、②一2、③一l、③一2⋯⋯等形式來編號。
②設計全部采用絕對高程,不用假設的相對高程。因為勘察報告采用假設相對高程,后序很多工作使用勘察成果時還要重新換算或參考點破壞,且也易引起差錯,最好建筑方配合提供這方面的帶坐標的紅線圖等相關資料。
③剖面圖是作為地基基礎設計的主要圖件,其質量好壞的關鍵在于:剖面線的布設是否恰當,如勘察報告提供的勘探點平面位置圖上的剖面線最好用直線,不要用折線剖面,折線剖面不能直觀反映地質變化情況,特別是當持力層頂面變化較大時,若采用樁基時樁長難以分區;地基巖土分層是否正確、合理;分層界線,尤其是透鏡體層、巖性漸變線的勾連是否合理;剖面線縱橫比例尺的選擇是否恰當,最好橫向豎向一致,否則剖面反映的地層變化不直觀、真實。
④文字報告既要考慮《巖土勘察規范》GB50021-2001和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制標準)CECS99:98等的要求去做,同時也應根據不同地區實際情況和施工圖審查機構要求的格式去完成。
⑤做好報告審核工作,嚴把質量關。
⑥報告打印、復制后應仔細核對,避免錯漏。裝訂宜規范得體,簽字、蓋章不能遺漏。
4審查方應注意的問題
4.1目前各地均建立起施工圖審查機構,勘察報告是其中一項審查內容。審查的重點主要是法律法規、規范規定的強制性條文所涉及的內容部分。由于勘察的規模和勘察程度要求不同,應掌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4.2堅持公平性、公正性,對本地區勘察單位和外地區勘察單位應一視同仁,否則不利于勘察市場的健康發展。
5結論
巖土工程勘察是建筑設計過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其勘察成果——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是
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要依據,所以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結構設計的質量。建筑結構設計人員都希望巖土勘察資料數據準確、結論可靠;勘察成果符合現行巖土工程勘察規范的要求,并滿足工程結構設計要求。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