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主義和各種帶古典符號的現代建筑在建筑市場唱上主角,象深圳萬科開發的百仕園、萬科俊園就是典型古典手法,成為房地產新的賣點,反映出從公眾到建筑師審美趣向日趨成熟細膩。九十年代后期,建筑進入百花齊放時期,各種風格的作品不斷涌現,特別一些大量工程進行國際招標后,世界上最新理念,優秀事務所作品在中國不斷開花結果。特別是現代派中高技派、白色派、銀色派、解構主義風格作品,象S0M事務所在上海設計上海金茂大廈讓人在高技派手法中領略到中國塔的味道,英國事務所和上海華東院所合作設計的上海大劇院讓人領略現代鋼結構跨世紀建筑魅力,同時,點式幕墻結構,新型桁架結構、張拉膜結構、鋼管、預應力混凝土等新的結構技術,在首都新機場、香港新機場中大量應用,新的結構語言給建筑帶來嶄新的造型魅力,同時讓人們對現代派含義有了深層次地認識。
建筑動感與音樂、繪畫或詩歌相類似,建筑學是一種情感藝術,我們往往忘記建筑能夠表達多種情感,也許是因為我們只用石、鋼、水泥等術語來看待建筑,它們不能象字與畫那樣地敘述故事或再現實際事件。建筑學被人稱為“凝固的音樂”因為在偉大的建筑與偉大的音樂中,人們無法把“形”與“物”分開。“物”是作用于精神或智慧的因素,而“形”則是作用于眼睛的,拿走了“形”它所表達的情感隨即破壞貽盡。以中國宮殿為例,在自然環境中表現的優美屋頂曲線及表現給人帶來了安寧的舒適及和諧感。設想把曲線屋頂拿走,這種情感也就煙消云散,因為它內含于“形”之中。的確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十分的相似,他們在時空上都強調對稱性。建筑立面上的門和窗是音樂的節奏和音符,建筑的形式語言和音樂的語言一樣,在表意上都強調一種朦朧的狀態,而非直露的表白。但是建筑本身卻并非凝固之狀態,建筑的存在,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的審美,在更高的層次上具有自身的精神向度,呈現出一種四維空間復變的態勢,一種拓撲結構。建筑藝術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不斷地獲得新的生命。在人類對藝術的鑒賞和詮釋下,看似凝固的建筑重新被激活,古老的巴提農神殿、精美的黃鶴樓也在此種激活中具有了新的時代的意義和價值。這種凝固中的運動價值與法律的價值有著驚人的相似。篆刻在黑色玄武巖上的《漢謨拉比法典》距今已有2700多年。
換句話說:技術功能演變為審美功能的主體。例如中國古典木結構的抬梁結構,斗拱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古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哥特建筑的券拱技術,現代鋼結構的網架、懸索、桁架、幕墻結構,它們本身就是人類建筑智慧不斷積累的體現,向人們傳遞著它們所在時代建筑技術的最高成就,工程結構的藝術美。之所以如此它們才決定建筑造型藝術本質內涵,才能成為人類歷史文化的紀念碑,而其中的代表作品,才能成為藝術創新的精品,例如;巴黎埃菲爾鐵塔,作為十九世紀鋼結構一個極限產生,已載入歷史史船,成為巴黎的象征。二十世紀悉尼歌劇院,也成為澳大尼亞人民的驕傲,中國的故宮也是古代木結構的極致作品。米斯的湖濱公寓,是現代玻璃盒子的開山鼻祖。而柯布西埃的薩夫伊別墅,是現代鋼筋混凝土概念的完美詮釋。賴特的考夫曼流水別墅,更是把鋼筋混凝土的性能和地方材料,結合用到極致。小沙里寧的華盛頓機場候機樓,讓人目睹懸索結構屋面的巨大造型魅力。
建筑動感美,主要是表現人類精神生活活動的形式美,建筑的美,對常人有特殊吸引力,在心靈容易激起美感。建筑上的動感,便是提倡“個性”,提倡具體象征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手法。把建筑物作為大自然的渲染,使建筑融在大自然中。
建筑的形式美可以抽象出一些共同規律如均衡、對稱、韻律、序列等等,而動感是否能否使建筑保持均衡?從美學上運用形象思維方式達到統一均衡。往往是表現不對稱均衡,通過一定制約關系達到統一穩定,產生一定形式美。大自然中飛翔的雄鷹,社會生活中滾滾車輪使人感覺這是均衡。
動感均衡,給外觀以魅力和統一。同時也帶來穩定和統一。這是事物固有的,瞬間穩定是建筑師在建筑藝術領域中巧利用最美瞬間,獲得許多新奇的藝術手法,既能發揮時間與運動觀念,揚長避短,又能創造作品的個性。
參考文獻《論建筑藝術的動感》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