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現澆板板厚宜控制在跨度的1/30,最小板厚不宜小于100mm(廚房、浴廁、陽臺板最小厚度不小于80mm).有交叉管線時板厚不宜小于120mm.
4.2.3樓板配筋宜采用熱軋帶肋鋼筋或冷軋帶肋鋼筋以增加其握裹力,不宜采用光圓鋼筋.分布鋼筋與構造鋼筋宜采用變形鋼筋來增加與現澆混凝土的握裹力,對控制樓板裂縫的效果較好.
4.2.4設計時注意構造鋼筋的布置十分重要,它對構造抗裂影響很大.對連續板不宜采用分離式配筋,宜采用上、下兩層連續式配筋;洞口處應配加強筋.
4.2.5屋面層陽角處、東西單元房間和跨度≥3.9時,應設置雙層雙向鋼筋,陽角處鋼筋間距不宜大于100mm,跨度≥3.9m的樓板鋼筋間距不宜大于150mm跨度<3.9m的現澆樓板上層負彎矩鋼筋應一隔一拉通.外墻轉角處應設置放射鋼筋,配筋范圍應大于板跨的1/3,且長度不小于2.0m,每一轉角處放射鋼筋數量不少于7根,鋼筋間距不宜大于100mm.
4.2.6現澆樓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大于C30,特殊情況須采用高強度等級混凝土或高強度等級水泥時,要考慮采用低水化熱的水泥和加強澆水養護,便于混凝土凝固時的水化熱釋放.
4.2.7在預埋PVC電線管時,必須有一定的措施,PVC管要有支架固定,嚴禁2根管線交叉疊放,確須交叉時應采用專門設計的塑料接線盒,以防止塑料管在管線交叉對混凝土厚度削弱過多.在預埋電線管上部無上層筋時應配置鋼筋網片(
Φ8@150mm寬度300mm).若用鐵管作為預埋管時,宜采用內壁涂塑黑鐵管,一方面既能保證黑鐵管(不鍍鋅鋼管)與混凝土的粘結力,同時也有利于穿線和不影響混凝土的計算高度.
4.2.8后澆帶處理
(1)后澆帶應設置在對結構受力影響較小部位,一般應從梁、板的1/3跨部位通過或從縱橫相交部位或門洞口的連梁處通過.后澆帶間距不宜超過30m.
(2)(2)后澆帶寬度為700~1000mm,板和墻鋼筋搭接長度應不低于45d(d為鋼筋直徑),且同一截面受力筋搭接不超過50%.梁、板主筋不宜斷開,使其保持一定聯系性.
(3)后澆帶澆筑時間不宜過早,以能將混凝土總降溫及收縮變形完成一半以上時間為佳.從目前混凝土的收縮量來看,估計3~6月方能取得明顯效果,最短不少于45d.
(4)后澆帶中垃圾應清理干凈,接縫應密實,新老混凝土界面用1∶1水泥砂漿接漿.后澆帶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混凝土強度等級提高一級,且采用微膨脹混凝土,以防止新老混凝土界面產生裂縫.
(5)后澆帶混凝土接縫宜設置企口縫,混凝土澆筑溫度盡量與原老混凝土澆筑時溫度一致.
5結語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裂縫是工程常見的質量通病,只有在設計過程中針對各影響因素考慮全面、細致,嚴格遵守設計規范,才能從設計角度大大減少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產生裂縫的可能.
參考文獻:
[1]GB50189—2005,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
[2]JGJ75—2003,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
[3]GB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4]GB50003—2001,砌體結構設計規范[S].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