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礦業論文 發布日期:2013-07-04 10:06 熱度:232
濡ゅ倹岣块顒傗偓娑抽檮濠€鎶藉嫉瀹ュ懎顫ゅ銈呮贡濞诧拷
本文選自國家級期刊《煤礦開采》,《煤礦開采》期刊是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主管、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期刊,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統一刊 號:CN:11-3677/TD,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6225。是煤炭行業礦井開采新技術、新產品及研究成果的主要發布媒體之一。《煤礦 開采》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國家圖書館重點收藏期刊。讀者對象:主要是從事工程行業的技術人員、科研與設計人員、管理干部、大專院校師 生。2012年,《煤礦開采》成為雙核心期刊,《煤礦開采》期刊連續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在工程類核心期刊表中位列前茅。
摘要:冒街金礦區位于華南褶皺系滇東南褶皺帶之邱北—廣南褶皺束東段次級富寧—剝隘弧形構造帶的東部,區內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強烈。區內出露地層簡單,僅有泥盆系下統和石炭系中統地層分布。文章主要對該礦區與礦床的地質特征進行詳細研究,并總結了該礦床的找礦標志,為礦區下一步找礦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冒街金礦,地質特征,成因類型,找礦標志
一、礦區地質特征
(一)地層
礦區范圍內出露地層簡單,僅有泥盆系下統和石炭系中統地層分布:
石炭系中統威寧組(C2w):分布于礦區的北北東部及東部地區。巖性為青灰色中—厚層狀含燧石結核灰巖夾紋—薄層狀泥巖。厚>100m。
泥盆系中統坡折落組(D2p):分布于礦區的中部、西部及南部地區。巖性為深灰—灰黑色薄層狀硅質巖夾紋層狀白色泥(頁)巖和灰白色薄—中層狀灰巖透鏡體。紋層狀白色泥(頁)巖夾層共3—4層,單層厚1—10米,由于鈦輝輝長輝綠巖的侵入而分布零亂,一般靠近鈦輝輝長輝綠巖或斷層為頁巖,遠離則為泥巖;灰巖透鏡體長小于100米,厚0.5—5米。厚>400m。與石炭系中統威寧組(C2w)為不整合接觸。
(二)構造
1.褶皺
礦區為冒街短軸破背斜的一部分,背斜軸近東西向,長大于8Km,其中在礦區內出露長約2Km,向東傾伏。由于受北西向組和近東西向組斷裂以及鈦輝輝長輝綠巖沿背斜核部侵位的影響,背斜形態極不完整,經風化剝蝕后,僅留殘余跡象。背斜起始于坡板一帶,經礦區南部毛仙大山通過。核部地層為泥盆系中統坡折落組,南翼在礦區外南部地區出露,為石炭系中統威寧組(C2w);北翼也為石炭系中統威寧組(C2w)。兩翼地層產狀變化較大,主要為近東西走向和南東走向。背斜南翼地層傾向南,傾角20°—66°;北翼地層傾向北至北東,傾角15°—81°。
背斜核部硅質巖夾泥巖與鈦輝輝長輝綠巖內接觸帶或接觸帶附近的構造破碎帶即為金礦富集的部位。
2.斷裂
礦區位于富寧大斷裂及里達大斷裂的東部,由于受多期次構造活動的影響,次級構造發育。區內發育二組斷裂,即南北向組和北西西向組,其中北西西向組為礦區最重要的容礦斷裂。斷裂破碎帶寬幾米到幾十米,長幾十米到幾千米不等,沿斷裂或斷裂交匯部位壓碎現象較為明顯,角礫巖類、碎裂巖類巖石常見,兩側地層揉皺發育。斷裂特征如下:
南北向組:以F1、F2為代表,該組斷裂在區內較為發育。
F1:分布于礦區東部,在礦區出露長2.3千米,沿坡板河東側番什凹至番什山一帶經過,呈南北走向,傾向西,傾角82°。上盤出露D2p、C2w地層,下盤以出露C2w地層為主,D2p地層僅局部有出露。反映上盤以上升作用為主。沿斷裂帶(上盤)巖層擠壓變形嚴重,揉皺發育,揉皺大多呈“M”形及“S”形(照片1);巖石破碎較為強烈,斷層破碎帶寬大于5米。構造角礫巖發育,角礫成分以硅質巖為主。斷層下盤地層近于直立,為礦區的破礦斷層。
F2:分布于礦區東部,F1斷層以西,沿坡板—圓包山—冒新谷一帶經過,呈南北走向,傾向西,傾角84°。在礦區內出露長1.8千米。斷層兩盤均為D2p地層。斷層上盤地層傾角較緩,一般為17°—45°,且具拖拉跡象;下盤地層傾角較陡,一般為75°—83°。沿斷裂巖石擠壓破碎強烈,斷層角礫巖發育,特別在毛仙山及圓包山一帶更為明顯。由于第四系殘坡積層掩蓋較大,破碎帶出露不全,寬度大于8米。角礫成分以硅質巖為主,呈次棱角狀、混圓狀及片狀,角礫大小一般為0.2-4厘米,含量約65%,粘土、巖粉等緊密膠結。推測斷裂為壓扭性逆斷層,為礦區的破礦斷層。
由F1、F2、F3、F4組成的南北向組斷層,為一組上盤上升的階梯狀逆斷層,并由東往西上升幅度逐漸增大。可能由于后期應力方向的改變,使斷層同時具有扭性特征。
北西西向組:以F5為代表,可能是礦區巖漿巖侵入的主要通道。
F5:分布于礦區的北東部,沿番什凹—臘剛凹子一帶經過,呈北北西走向,傾向南,傾角72°。在礦區內出露長2.2千米,斷層下盤為C2W地層;上盤為D2p地層,上盤巖層由于基性巖體的侵入及斷裂作用巖石蝕變和破碎較為普遍。沿斷裂巖層具拖拉變形,揉皺較發育,巖石破碎強烈,構造角礫巖帶發育,于番什凹與F1交匯處最明顯。角礫成分以硅質巖為主,呈次棱角狀、次圓狀,大小一般為3-5厘米,含量約45-60%,泥質半緊密膠結。推測為張扭性斷層。
該組斷裂的次級斷裂為礦區的容礦構造,在區內規模不大,延伸不遠,走向方向均被南北向斷裂錯失,主要分布于礦區的中部,1:2千測區的北部及中部,呈近東西走向,測區中部斷層傾向南,傾角54°-73°;北部斷層主要傾向北,傾角變化較大,為29°-80°不等。沿斷層巖石破碎,角礫巖發育,破碎帶寬幾米至幾十米不等。破碎帶中角礫成分以鈦輝輝長輝綠巖為主,硅質巖次之,呈次棱角狀、次圓狀及粉未狀,大小一般為0.5-5厘米,膠結物為泥質、鐵質、巖粉等,膠結緊密。該組斷層在侵入巖體與硅質巖的內接觸破碎帶或接觸帶的破碎帶多為礦體及礦化體的賦存空間,如:V1、V3、V4為內接觸破碎帶中的礦體,V2為接觸帶的破碎帶中的礦體。推測斷層性質為張扭性。
(三)巖漿巖
礦區巖漿巖僅有鈦輝輝長輝綠巖一種,呈巖墻或巖脈近東西向產出。長軸方向與背斜軸線方向大致平行,單條脈體長100—>4000米,寬幾十—600米,產狀不清。侵入巖與圍巖侵入界線清楚,但界線不規則,呈波狀彎曲。
巖石呈灰綠色、暗綠色,輝長輝綠結構,交代殘余結構,致密塊狀構造。斜長石呈半自形—自形板條狀,粒徑0.025-0.05×0.05-0.42mm,含量約48—55%;普通輝石呈半自形柱狀,粒經0.03-0.5mm,含量40—45%,綠泥石0-12%,黑云母0—3%,金屬礦物0.1—1%,副礦物以磁鐵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為主,鈦鐵礦、鋯石、磷灰石次之。
礦區內的鈦輝輝長輝綠巖最大的特點是輝長輝綠結構明顯,侵入巖體蝕變較強,圍巖普遍破碎,接觸帶具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等蝕變,巖體內局部具毒砂化。該期次的巖體與冒街金礦關系密切,含礦熱液于侵入巖體與硅質巖接觸帶或附近的構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礦。
二、礦床地質特征
礦體特征:礦區共圈出金礦體七條、礦化體數條,其中主礦體四條。礦體主要產于泥盆系中統坡折落組(D2p)硅質巖與鈦輝輝長輝綠巖(υ-βμ)內接觸帶或接觸帶附近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中(如:V1、V2、V4),礦體形態嚴格受構造破碎帶控制(見圖1、2)。F2斷層以東為外接觸帶的構造破碎帶控礦,以西為內接觸帶的構造破碎帶控礦。礦體地表及淺部為氧化礦石,推測中深部為原生礦石。礦體沿走向方向均被南北向組斷層所切。分述如下:
1.V1礦體
分布于礦區的東部,Au-7異常東部濃集中心地帶。礦體呈脈狀產于硅質巖與鈦輝輝長輝綠巖接觸帶的構造破碎帶中,走向近東西,礦體長495米,僅有BT12和BT9兩個地表工程控制,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376米,走向118°-137°,平均128°,傾向北東,傾角54°-62°,平均56°;礦體厚1.73-3.23米,平均2.48米,厚度變化系數42.8%,為厚度穩定的礦體。單樣品位0.68-3.77g/t,一般0.80-2.13g/t,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1.12-2.18g/t,礦體平均1.45g/t,品位變化系數55.3%,為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礦石自然類型為蝕變構造角礫巖型金氧化礦石。
2.V2礦體
位于礦區的東部,V1礦體以南,Au-7金異常東部濃集中心地帶。呈脈狀產于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中。礦體長460米,由BT6、BT11兩個地表工程控制(TC3未達地質目的),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351米,礦體走向30°-109°,平均70°;傾向北西至北北東,傾角29°-80°,平均55°(基性巖體內靠F2地段傾角緩);礦體真厚1.27-1.39米,平均1.33米,厚度變化系數為6.38%,屬厚度穩定的礦體。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0.61-4.21g/t,礦體平均品位2.86g/t,品位變化系數91.7%;為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該礦體厚度穩定,品位較高,但不均勻。礦石自然類型為蝕變構造角礫巖型金氧化礦石。
3.V3礦體
位于礦區中東部,F2斷層以西,冒新寨子背后,地表出露于985高地南北兩側,東西兩側被南北向組斷層錯失,呈似眼球狀,向兩側逐漸趨于閉合。
礦體產于近東西向硅質巖與鈦輝輝長輝綠巖體內接觸帶的構造破碎帶中,由于基性巖體侵入時對硅質巖蓋層的擠壓和頂托作用,使硅質巖呈半球面狀或弧形與基性巖體接觸,含礦斷層形態嚴格受硅質巖殘留體形態控制,呈不規則球面狀。地形切割后地表分為北部露頭及南部露頭,礦體露頭南高北低,礦體北部露頭傾向南,南部露頭傾向北。
礦體北部露頭有CC2、BT2兩個工程控制,礦體長435米,工程控制礦體走向長365米,礦體走向85°-130°,平均108°,傾向南,傾角36°-53°,平均40°;南部露頭礦體長439米,有BT16、BT17、BT19三個工程控制,工程間距58-145米,工程控制礦體長206米,礦體走向76°-100°,平均90°,傾向北,傾角29°-69°,平均47°,礦體真厚度0.82-6.14米,平均2.29米,厚度變化系數96.88%,屬厚度較穩定的礦體;單樣品位0.10-5.29g/t,一般為0.11-4.72g/t,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為1.68-2.93g/t,礦體平均品位2.19g/t,品位變化系數27.7%,為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礦石自然類型為蝕變構造角礫巖型金氧化礦石。
4.V4礦體
位于礦區的東部,分布于圓包山北東邊—毛什山以西的北東東向鈦輝輝長輝綠巖與硅質巖內接觸帶的構造破碎帶中,呈脈狀產出。破碎帶長514米,礦體長315米,地表出露寬3-13.60米,有TC4、BT13、BT14、TC5、TC6五個地表工程控制,其中TC4、BT13、BT14三個工程見礦,工程間距34-176米。工程控制礦體長209米。礦體走向73°-101°,平均82°,傾向南,傾角29°-73°,平均52°;單工程礦體真厚度1.27-1.98米,平均1.60米,厚度變化系數22.40%,為厚度穩定的礦體;單樣品位0.51-1.35g/t,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0.72-0.83g/t,礦體平均品位0.77g/t,品位變化系數7.4%,為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的礦體。礦體沿走向方向被F1、F2斷層錯失。礦石自然類型為蝕變構造角礫巖型金氧化礦石。
三、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一)成礦控制因素
礦體產于冒街破背斜北翼的近東西向斷層破碎帶中及鈦輝輝長輝綠巖與硅質巖蓋層接觸帶的近東西向斷層破碎帶中,礦化的富集、形態、產狀明顯受近東西向組斷裂的控制,遠離斷層破碎帶,巖石破碎程度減弱,蝕變和礦化也迅速減弱,甚至無蝕變和金礦化。礦區的金礦化似乎還與鈦輝輝長輝綠巖有關,已知礦體均產于輝綠巖體附近的斷層破碎帶中,而遠離輝綠巖則未發現礦體。
(二)礦床成因
區域地質構造復雜,具有多方向性;巖漿活動強烈,具多期次性。由于受富寧大斷裂和里達大斷裂的影響,礦區內次級構造發育,近東西向組及北西西向組斷裂為基性巖體的侵入和礦液的運移提供通道。成礦過程推斷如下:在基性巖體沿近東西向組或北西西向組斷裂侵入后,構造運動再次發生,礦區地層發生褶皺、斷裂、巖石發生破碎。含礦熱液由深部向上運移,在運移過程中沿應力最小、溫度更低的張性斷裂帶運動,由于溫度、壓力等物理條件和EH值、PH值等條件的改變,熱液不斷釋放能量—熱液蝕變產生、礦化劑和礦質不斷析出—圍巖蝕變和富集成礦,從而形成礦體。
礦區礦石光譜分析結果含As較高,顯示As—Sb—Hg—Au組合特征,含Cr、V、Ti、Ni、Co、Cu也較高,顯示礦石中有基性巖的成分參與,是否說明基性巖在金成礦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還不清楚。與本區其它礦區一樣,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褐鐵礦、赤鐵礦、毒砂、黃銅礦。
綜上所述,該金礦床顯示砷—銻—汞—金建造,礦床成因類型為地下(鹵)水溶濾金礦床。
(三)找礦標志
1.直接找礦標志
礦體露頭、民采礦坑為找礦的直接標志。
硅化帶:多沿構造破碎帶呈脈狀、團塊狀分布,部分呈短脈狀穿插于巖層中。若石英細脈體發育且脈體較破碎,旁側巖石具砂糖狀硅化,同時脈狀石英油脂光澤發育,就可能找到金礦體。
黃(褐)鐵礦化帶:分布范圍與硅化帶相當或略大。當黃(褐)鐵礦化帶與硅化帶疊加,且晶體為細小五角十二面、四角三八面體或粉末狀時就可能找到金礦(化)體。
輝銻礦化:與構造破碎帶、硅化帶緊密相伴產出,其旁側往往有金礦體存在。
毒砂化帶:多與硅化、黃(褐)鐵礦化相伴產出,由于毒砂與金礦化關系最密切,找到毒砂就找到了金礦體,特別是富金礦體。
褪色蝕變帶:與上述蝕變帶緊密相伴產出,分布范圍較廣,金礦體都賦存于褪色蝕變帶中的構造破碎帶中。
2.間接找礦標志
Au—As—Sb—Hg組合化探異常,特別是這四種元素異常疊合較好時,往往有金礦體存在。
大比例尺土壤Au化探異常,當值較高時往往指示金礦(化)體的產出部位。
背斜翼部及核部巖體與硅質巖接觸帶附近近東西向組斷裂破碎帶是礦區的含礦構造,找到該組斷裂即有可能找到金礦體,特別是破碎帶發生強烈蝕變時,找到金礦的可能性更大。
四、礦區遠景及找礦方向
礦體賦存于泥盆系中統坡折落組(D2p)地層與基性巖體接觸帶附近的近東西向的硅化、褐(黃)鐵礦化斷層破碎帶中,礦床成因類型為地下(鹵)水溶濾金礦床,工業類型為微細粒浸染型金礦。礦區共發現7條礦體,礦體均產于硅質巖與鈦輝輝長輝綠巖接觸帶附近的近東西向斷層破碎帶中,遠離接觸帶的斷層破碎帶尚未發現礦體。含礦斷層規模較小,走向上常被近南北向斷層錯失,地表沿走向最長不超過500米。
由于工作程度的限制,目前所發現的礦體均產于Au—7異常中,Au1—Au6異常尚未檢查,這些未檢查的異常規模較大,異常值較高,地質特征與Au—7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找礦前景。
參考文獻:
[1]袁見齊,朱上慶,翟裕生,礦床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5年。
[2]云礦股份保山分公司.《云南省富寧縣冒街金礦普查地質報告》[R].2005年.檔案資料.
文章標題:礦業論文礦山探測方向論文范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kuangye/17744.html
濠㈠湱澧楀Σ锟�:闁冲墎濮甸弸鍐偖椤旇姤闄嶉柤濂変簽閻擄紕绱旈幋娆屽亾娴g儤妯婇柡鍜佸枔閳ь兛妞掔粩楣冨棘閸︻厾鎼兼俊顐熷亾缂佷究鍨洪弳鐔煎箲椤旇偐姘ㄩ柨娑樼焷椤曗晠寮版惔銏℃嫳闁哄倸娲ㄧ亸鐐差啅閼碱剛鐥呴柛鎺戯功濞呫儵鏁嶇仦鍙ョ磾闁哥姵绮堢紞鏃堟嚀閿燂拷.闁冲灈鈧剚娲ら柡瀣矋閸嬪秹寮伴娆戠▕闁兼澘鎳嶇粭鏍ㄧ▔瀹ュ棗鍘掗柡鍫墮闁解晠宕i弶璺ㄦ綌缂佲偓閻戞ɑ鐎柣姘煎枙娣囧﹪骞侀敓锟�,闁告瑯鍨垫禒鍫㈠寲閿燂拷闁革负鍔庨崵搴㈢閸濆嫭鍠�濞存粌鐗呮禍鎺楀礆閻樼粯鐝�.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閹舵洝鐦旈柇顔绢唸閿涙ianyanxs@163.com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