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礦業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31 11:45 熱度:
摘要:貴州省金礦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和黔東兩個地區。黔西南的微細浸染型金礦是我國最早發現的該類型金礦,先后發現了紫木凼、戈塘、爛泥溝、水銀洞和老萬場等大型金礦,有多部專著出版,研究和勘探程度較高。黔東地區的金礦在1000多年前的蜀漢時期就有民間開采,但其研究和勘探程度比較低。黔東南金礦點多面廣,開采歷史悠久,是貴州省重要的產金區之一。本文從區域地質特征對黔東南金礦進行探討,并對該區的找礦遠景作出分析。
關鍵字:黔東南,金礦地質特征,找礦遠景
黔東南金礦一般是蝕變巖型金礦。之前對黔東南金礦的研究僅限于宏觀的構造及圍巖蝕變等方面。筆者選定黔東南某地區礦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以該金礦為代表的蝕變巖型金礦的礦石物質組分研究,進而為該區及相鄰地區同類型金礦的找礦及預測提供參考。
1、區域地質概況
黔東及其鄰區位于江南造山帶西南段和揚子陸塊的東南緣。發育中、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層,它們形成于不同的沉積環境,具有不同的沉積組合,產出于不同類型的盆地;發育多種類型的巖漿巖、變質巖,具有不同的巖漿巖組合和不同的變質相帶,產出于不同的大地構造背景;構造復雜,發育有不同組合類型的構造形跡,構造線方向主要為北北東向,產出有各類褶皺、斷裂和過渡性剪切帶。燕山運動奠定了地區現今主要的地質構造格局和地貌發育的基礎。
2、礦區地質
該金礦床位于黔東南部,在構造位置上處于江南地軸西段的北西向加車鼻狀背斜北東翼(寨蒿斷裂南延部分)東側,黨扭斷層北盤的地虎—該地區—擺容滑脫構造帶的東段。南部緊鄰摩天嶺花崗巖體。賦礦地層為下江群甲路組第一段上部之變余石英粉砂巖、細砂巖、絹云母石英千枚巖、綠泥石石英千枚巖等。礦體的產出主要受疊加于滑脫構造帶之上的北東東向脆性斷裂、南北向斷裂破碎帶、片理化帶的控制,在不大的范圍內呈較密集的礦體群產出。礦區總體為向北緩傾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一般為10~20°,但由于受后期斷裂構造影響,局部地層較陡,傾角在40°以上,并形成一些北東向及其他組向的次級褶曲或揉皺構造,規模一般較小。規模較大的構造主要是發育于甲路組第一段與第二段接觸部位的該地區—地虎滑脫構造帶和走向北西西的黨扭斷層。
2.1礦區地層
金礦床賦存于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甲路組(Qbj)中上部地層中。出露地層為下江群的甲路組、烏葉組和番召組。現從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甲路組(Qbj):
甲路組主要分布在黨扭斷層以北及引修—九星下寨以南一帶,是區內的主要賦礦地層。根據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兩個巖性段。
1.第一段(Qbj1):
主要分布于黨扭斷層以北,金銀多金屬礦帶以南的中部地區,分為兩個亞段:
第一亞段(Qbj1-1):以灰、灰綠色中厚層變余石英砂巖為主,中部夾絹云母千枚巖,下部為變余砂巖,含有少量礫石。在南東部有花崗巖侵入。出露最大厚度大于500m。
第二亞段(Qbj1-2):上部為灰、灰綠色中厚層變余砂巖夾絹云母板巖,下部為灰、灰綠色絹云母千枚巖、絹云母石英片巖。厚70m。
2.第二段(Qbj2):
主要分布在黨扭下寨—該地區—九星下寨—地虎一帶。根據其巖性組合特征,進一步劃分為三個亞段:
第一亞段(Qbj2-1):出露于地虎北西側、該地區北西側,為灰、灰綠色鈣質千枚巖夾2~5m
厚變基性火山巖。為區內金銀礦的賦礦地層。與下伏第一段為斷層接觸。厚0~70m。
第二亞段(Qbj2-2):上部為灰、灰綠色絹云母千枚巖、粉砂質板巖與薄層變余砂巖互層;下部為灰、黑褐色含鐵錳質絹云母千枚巖為區內的礦(體)層的蓋層,是區內尋找金礦化部位的重要標志。厚140m。
第三亞段(Qbj2-3):為淺灰、灰及灰綠色鈣質千枚巖、鈣質片巖、千枚巖夾灰—肉紅色大理巖透鏡體。厚30m。
二、烏葉組(Qbw)
主要分布于黨扭斷層以南的南西部和南東部,根據巖性組合特征劃分為兩個巖性段,與下伏甲路組呈整合接觸。
1.烏葉組第一段(Qbw1):
第一亞段(Qbw1-1):為灰、淺綠色石英片巖、千枚巖及變余石英粉砂巖。厚470m。
第二亞段(Qbw1-2):為灰、淺綠色中厚層狀變余石英砂巖。厚170m。
2.烏葉組第二段(Qbw2):
主要分布在黨扭斷層以南的南部和南東部。巖性主要由灰黑、黑及暗綠灰色含炭質千枚狀板巖、含硅質千枚巖、含炭質千枚巖組成,局部夾少量凝灰質千枚巖及變余粉砂巖。厚600m。
三、番召組(Qbf):
主要出露于黨扭斷層以南的擺廖西部和擋雷南東部等地,由淺灰、灰及深灰色變余粉砂巖、板巖夾灰綠色含凝灰質板巖、粉砂質板巖、板巖及硅質板巖組成。厚600m。
2.2控礦構造
金礦位于摩天嶺花崗巖北緣西部,總體為向北緩傾的單斜構造,并形成一些北東向及其它組向的次級褶曲或揉皺構造,但規模一般較小。控礦的主要構造是發育于甲路組第一、二段接觸部位的區域性滑脫構造面(即該地區地虎滑脫構造帶)和走向北西西的黨扭斷層,金礦整體受形成于其間的蝕變巖帶控制。礦體就位的空間表現為疊加于蝕變巖帶之上的北北東向脆性斷裂帶、層間破碎帶及片理化帶。礦體的就位則主要受這些斷裂構造啟張部位的制約,對于富礦體來說更是如此。對于片理化帶來說,則體現為密集的片理裂隙對礦化的集中控制,從而反映出在同一礦化類型下的不同礦化形式:前者主要是以含金硫化物充填、交代斷裂破碎帶中的微裂隙或構造角礫邊緣而形成的網脈狀、角礫狀礦化為主;后者則表現為以含金硫化物沿片理裂隙充填為主的礦化,形成條帶狀礦化,交代作用特征并不十分明顯,僅表現為成礦初期的硅化交代作用。
3、礦床地質特征
蝕變巖型金礦系指斷裂構造破碎巖石經熱液蝕變礦化形成的金礦床,它們往往賦存于大的斷裂破碎帶中。本礦區主要是指在開采過程中發現的賦存于F1斷裂帶內,含金剪切破碎帶中的礦體。在F1斷裂帶中產出的①號礦體即為這種礦體。由于這種類型的礦體在該地區金礦具有較大規模,揭露相對較多,代表性較好,本文就以①號礦體為例來說明蝕變巖型金礦體的地質特征。
①號礦體呈似板狀、透鏡狀、藕節狀產于主滑動帶內,礦體較為穩定,礦體總體產狀近于水平,隨滑脫帶的產狀變化而變化,具有波狀起伏的特點。礦體沿北東向延長大于600m,往南東方向延伸約400m,礦體厚度一般1.00~3.88m,平均2.20m,礦體由南西往北東,厚度有變厚趨勢。單工程含Au品位一般1.49×10-6~5.89×10-6,平均3.32×10-6。除金外,還有伴生銀,Ag含量一般為0.20×10-6~162.00×10-6,平均18.98×10-6。
該類型礦體礦化類型主要為磁鐵礦化、黃鐵礦化。礦體沿北東方向延長大于600m,往南東方向延伸約400m,礦體厚度一般1.00~3.88m。平均2.20m,礦體由南西往北東,厚度有變厚趨勢。該類型礦體品位在該區品位相對較高,為現礦區開采的主要礦體類型之一。
4、圍巖蝕變
該礦區圍巖蝕變多發生于近東西向滑脫構造帶與疊加于其上的斷層破碎帶、片理化帶及其兩側圍巖中,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磁鐵礦化、絹云母化等。這些蝕變及其重疊部位往往是金(銀)礦富集的部位,一般具有綠泥石化、黃鐵礦化和磁鐵礦化地段,含金性均較好。
5、找礦遠景
黔東南地區是我省金礦的重要產地,地質工作程度低,特別是在勘探深度上顯得不夠,近幾年金礦勘查工作表明,黔東南地區除石英脈型金礦外,尚發現了低品位的剪切破碎帶型和構造蝕變巖型金礦,這說明黔東南地區的金礦找礦前景是值得樂觀的。特別是從江地區滑脫構造及其主滑脫面之上的次級滑脫構造變形帶存在多處金、銅等多金屬礦(化)點,這反映了該滑脫構造與蝕變巖型多金屬礦存在成因上的聯系。建議今后加強滑脫構造的研究,進一步尋找同類型金礦床。
文章標題:黔東南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kuangye/320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