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礦業論文 發布日期:2010-08-31 14:13 熱度:
摘要:礦區位于騎田嶺錫多金屬礦田北西部,騎田嶺礦田位于千里山-騎田嶺地區南西部、騎田嶺復式花崗巖體南部,是南嶺多金屬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內出露的地層以石炭系、二疊系及白堊系地層為主,僅有少量三疊系地層出露.
關鍵詞:礦床特征;礦石特征;礦石類型;礦床成因
麻子坪礦區位于騎田嶺礦田西部。區內錫礦體均賦存于芙蓉超單元燕山早期第三階段南溪單元中粒斑狀角閃石黑云母花崗巖、芙蓉超單元燕山晚期第一階段荒塘嶺單元中細粒少斑黑云母鉀長花崗巖中,礦體的空間展布主要受北東向斷裂的控制。
1礦床特征
1.1礦體特征
麻子坪錫礦帶長達2000m,寬達150m,有④、⑤、⑥、7、21、25錫礦(化)體4個,主要礦體為6礦體;丫江腳西錫礦帶長達4000m,寬50—400m,有26、27、60礦(化)體3個;丫江腳東錫礦帶長達1500m,寬80—230m,有④、⑤、⑤-1、⑤-2、61錫礦(化)體5個,主要礦體為④、⑤礦體,⑤-1、⑤-2分別為PD14、ZK1301所揭露的隱伏錫礦體。擇要闡述如下:
④礦體為構造蝕變帶型錫礦體,出露于丫江腳西一帶,礦體展布嚴格受F22斷層控制,走向NE53°,傾向南東,傾角70—85°。
該礦體Sn品位較高,單工程錫品位0.169—3.681%,單工程錫平均品位0.169—7.56%,礦體平均品位0.768%。礦石中伴生組份主要為Pb、Zn,局部含Cu等,經部分樣品分析,Pb、Zn含量分別為0.03—0.20%、0.04—1.37%。
⑤礦體為構造蝕變帶型錫礦體,出露于丫江腳西一帶,分布于4礦體的東南面,兩礦體相距70—100m,礦體展布嚴格受F23斷層控制,走向NE51°,傾向南東,傾角70—85°。
該礦體Sn品位較高,單工程錫品位0.169—3.681%,單工程錫平均品位0.169—7.56%,礦體平均品位0.768%。礦石中伴生組份主要為Pb、Zn,局部含Cu等,經部分樣品分析,Pb、Zn含量分別為0.03—0.20%、0.04—1.37%。
⑥礦體為構造蝕變帶型錫礦體,出露于滿塘紅—麻子坪一帶,礦體展布嚴格受F7斷層控制,走向NE30—40°,傾向南東,傾角57—65°。
該礦體Sn品位較高,單工程錫品位0.101—12.580%,單工程錫平均品位0.368—7.211%,礦體平均品位1.609%。礦體中有獨立錫礦體產出,也含有少量夾石,在平硐和鉆孔中均有分布,厚度約1m。礦石中伴生組份主要為Pb、Zn等,經部分樣品分析,Pb、Zn含量分別為0.01—0.36%、0.07—0.73%。
2礦石特征
2.1礦石礦物成分
2.1.1礦石的礦物組合特征
礦區錫礦床礦物種類亦較多,且組合復雜。根據野外觀察和鏡下鑒定,現已查明的礦物共計62種,其中礦石礦物32種,脈石礦物30余種。錫礦石中主要有石英-錫石、黃銅礦-錫石、方鉛礦-閃鋅礦-錫石、毒砂-錫石、綠泥石-鈉長石-錫石礦石等五種礦石類型。
2.1.2主要有用礦物的物理、化學特征
礦區主要有用礦物有錫石、黃銅礦、磁鐵礦,其次有黃鐵礦、毒砂、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白鎢礦、輝鉍礦等。
錫石(SnO2)
它是礦石中最主要的錫礦物,密度為6.889g/cm3,錫石的內部環帶狀結構及內部雙晶結構比較常見,最多的環帶有35環左右。錫石中的包裹物也比較常見,常見的包裹物有銳鈦礦、板鈦礦、鐵質、綠鱗云母等。而錫石有時又被板鈦礦、磁鐵礦、綠鱗云母等包裹,有時還可見錫石被鈉長石溶蝕的現象。
黃銅礦(CuFeS2)
它是主要的含硫銅礦物,此外還有少量銅的次生礦物輝銅礦、斑銅礦、銅蘭等。礦物結晶程度較差,多為它形粒狀晶,在各類型礦石中多呈不規則粒狀集合體星散分布或浸染狀分布,徑粒一般0.04-0.3mm,少數可達0.5mm左右,除此之外,還有部分黃銅礦呈細小的乳滴狀、葉片狀作為閃鋅礦、黃鐵礦或磁黃鐵礦的固溶體析出物出現,乳滴粒徑通常在0.002-0.04mm之間。有極少數的黃銅礦由于氧化作用的結果,其邊緣變成了銅蘭、褐鐵礦。
磁鐵礦(Fe3O4)
磁鐵礦在礦石中分布不均勻,多呈不規則狀集合體嵌布在脈石中,與脈石的接觸界限不平直,集合體邊緣可見微細粒錫石分布,粒徑大小0.01-0.26mm,一般的粒度為0.15mm左右。局部見包裹錫石、金云母現象,而它又被黃銅礦等硫化礦物交代,在氧化帶見顯微鱗片狀的赤鐵礦沿磁鐵礦的邊緣或八面體解理進行蠶食、交代,形成交代結構、交代殘余結構。
3礦石類型
3.1.1自然類型
根據組合樣品及鄰進白臘水同類型礦石選礦大樣的物相分析資料,錫主要是以錫石錫的形式存在,分布率為91.85-97.77%,其它狀態分布率僅為2.23-8.15%,故礦石的自然類型屬原生錫礦石。
3.1.2工業類型
(1)石英-錫石礦石
主要分布于4、5、6等構造蝕變帶型錫礦體中。礦石礦物主要為錫石,次為黃銅礦、黃鐵礦、磁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毒砂、磁鐵礦等。礦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次為絹云母、綠泥石、電氣石等。Sn含量達工業品位,錫石、黃鐵礦等分布于石英顆粒之間,與之彼此鑲嵌。該類礦石中石英含量高,并常伴有石英脈穿插及云英巖化、硅化等蝕變。
(2)綠泥石-鈉長石-錫石礦石
主要分布于④、⑤礦體中。主要礦石礦物為錫石,次為黃銅礦、黃鐵礦、毒砂、方鉛礦、閃鋅礦、板鈦礦等,主要脈石礦物為鈉長石、綠泥石,次為絹云母、斜長石、石英、黑云母等。Sn的礦化強度與鈉長石化、綠泥石化、云英石化的強弱有關,蝕變越強,Sn含量越高,反之,則低。
(3)黃銅礦-錫石礦石
此類礦石類型分布廣泛,區內各錫礦體中均可見到。礦石礦物主要為錫石、黃銅礦,次為磁黃鐵礦、黃鐵礦、毒砂等。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石英、綠泥石、透輝石、透閃石、黑云母等。毒砂-錫石礦石
(4)方鉛礦-閃鋅礦-錫石礦石
礦區內此類礦石主要分布于④、⑤礦體中,礦石礦物主要為錫石、方鉛礦、閃鋅礦,次為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絹云母、綠泥石等。主要有用礦物為錫石,Sn達工業品位。伴生有用組分有Cu、W、Pb、Zn、Ag、Bi等,Pb、Zn在局部達工業要求。
3礦床成因類型
3.1控礦因素
3.1.1構造對成礦的控制
區內斷裂構造廣泛發育,按其走向展布可分為北東、北西向二組。這些斷裂總體為壓扭性斷裂,具明顯的多期活動標志。每次活動都使兩側巖石不斷產生新的節理及裂隙,為礦液的上升和沉淀準備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間。
區內的控礦構造主要為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著該區錫礦帶、錫礦床的空間分布;同時又是是區內的容礦構造,控制著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等。一般來說,礦體的產狀、形態與容礦斷裂基本一致,礦體的規模與容礦斷裂的規模成正比。
3.1.2巖漿巖對成礦控制
(1)巖漿活動是該區內生礦床形成的主要因素
騎田嶺巖體是一個分異、演化較完全的重溶型復式花崗巖體,區內W、Sn、Pb、Zn等金屬礦產主要與巖漿活動有關。不同階段巖體的侵入均伴有不同類型和強度的礦化作用,巖漿活動不僅提供了成礦物質和汽水熱液,而且控制了礦床(點)的空間分布。
(2)巖漿巖的就位機制控制了錫礦帶及礦床(點)的空間分布。
騎田嶺復式巖體受炎陵-郴州-藍山北東向基底斷裂的控制,由南西向北東方向侵入,侵入中心在礦區南面觀音坐蓮、溫湯一帶。巖漿的多期次、多階段活動,伴隨著多次成礦作用,巖漿基底構造自南西北東的侵入機制,控制了區內錫礦帶、礦床(點)乃至錫礦體總體是呈南西-北東向展布。
(3)不同期次巖體的成礦作用和成礦專屬性具明顯差異
騎田嶺巖體是一個復式巖體,從印-燕山期均有巖漿活動,具多期次、間歇活動的特點。不同階段巖體的成礦作用與成礦專屬性具明顯差異。分布于巖體東部的印支期第二階段菜嶺超單元的巖漿巖礦化作用較弱,僅形成一些Sn、Pb、Zn礦(化)點。而分布于巖體南部的燕山早期第三階段芙蓉超單元的巖漿巖成礦作用較強,能形成規模大的錫礦床。
4礦床成因
4.1物質來源
4.1.1有用組分主要來自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的花崗巖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巖漿巖分布廣泛,礦田出露的巖漿巖主要有印支期菜嶺超單元斑狀花崗巖、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的芙蓉超單元斑狀花崗巖及晚期的細粒花崗巖脈等。其中芙蓉超單元是騎田嶺巖體的主體,又可分為禮家洞、五里橋、南溪、將軍寨、荒塘嶺、回頭灣等6個單元。巖漿的不斷演化、分異形成了各超單元、單元的不同特性,也為成礦提供了豐富的物資來源。
區內芙蓉超單元花崗巖SiO2在66.643-74.38%之間,屬酸性巖類,AI203在12.49-14.246%之間,屬鋁過飽和巖。與湘南地區成礦巖體巖石化學特征相比,其中的荒塘嶺、回頭灣、將軍寨等單元巖漿巖的巖石化學成分和各種參數值更接近湘南成礦巖體,且與較早期的另三個單元差異明顯,出現了一個突變帶。說明芙蓉超單元特別是荒塘嶺、回頭灣、將軍寨單元巖漿巖是該區最有利的成礦巖體。
芙蓉超單元花崗巖中副礦物種類多,組分復雜,除常見的磁鐵礦、鈦鐵礦、銳鈦礦、綠簾石、鋯石等外,有色金屬礦物有白鎢礦、錫石、輝鉬礦、輝鉍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以及富揮發份礦物磷灰石、電氣石、螢石、黃玉等含量亦較高(表1)。其中鄰區的將軍寨單元副礦物總量特別是磁鐵礦、鈦鐵礦的含量明顯低于其它單元,而錫石、螢石含量是所有單元最高的,分別達62.78g/t,268.28g/t。本區荒塘嶺、回頭灣單元與將軍寨單元基本相似,但礦物種類特別是有色金屬礦物明顯增多,達32種。說明芙蓉超單元花崗巖與成礦關系最為密切。
芙蓉超單元主要副礦物含量統計表表1
芙蓉超單元花崗巖與其它超單元巖漿巖相比,Sn、W、Bi、Pb、Cu、As、Nb、F等成礦元素及礦化劑明顯變高,且離散度較大。其中Sn含量是維氏酸性巖平均值的3-30倍,這些元素在成礦有利地段相對富集后,即可形成高中溫熱液礦床。
綜上所述,芙蓉超單元及隱伏的晚期細粒花崗巖巖漿演化分異較完全;副礦物中錫石等有色金屬礦物及富揮發份礦物種類多,含量高;與成礦有關的微量元素Sn、W、Bi、Pb、Cu、As、Nb、F等含量高。說明芙蓉超單元及隱伏的晚期細粒花崗巖的巖漿活動與區內錫礦有著成因上的聯系,是區內錫礦床的主要物質來源。
參考文獻:
[1]裴榮富主編,中國礦床模式[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
[2]陳毓川,華南與燕山早期花崗巖有關的稀土、稀有、有色金屬成礦系列[J].礦床地質,1983,2(2).
[3]王育民,湖南鉛鋅礦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文章標題:淺談麻子坪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kuangye/322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