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礦業論文 發布日期:2011-07-07 17:12 熱度:
摘要:阿斯哈金礦是近年來在東昆侖東段所發現的新的成礦類型。該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昆侖前峰弧的東段,為早古生帶昆侖大洋板塊向柴達木板塊俯沖而形成的巖漿弧帶,為構造蝕變巖型金礦。
關鍵詞:成礦特征,花崗閃長巖,構造蝕變巖
1引言
阿斯哈金礦是近年來在東昆侖東段發現的新的成礦類型,目前所發現的礦體均產于華力西期花崗閃長巖體中。近年來在區內開展了一系列的找礦工作,對區內地層層序,巖漿巖分布、期次、構造體系及礦產分布規律等作了進一步的工作。此次對阿斯哈金礦區內的成礦特征及成因的淺析主要是通過野外地質觀察和測量來進行的。(核心論文發表網)
2成礦地質背景
阿斯哈金礦區位于昆侖前峰弧的東段,該帶為早古生帶昆侖大洋板塊向柴達木板塊俯沖而形成的巖漿弧帶,昆中斷裂從預查區南側經過。區內主要地層以晚太古—古元古代金水口(巖)群構成其結晶基底。該區地史演化漫長,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該帶是青海省著名的金、鐵多金屬成礦帶,成礦條件優越,潛力較大,找礦前景良好。
區內的斷裂構造十分發育,以壓性或壓扭性斷裂為主,構成主干構造;張性和扭性斷裂居從屬地位。斷裂構造從其展布方向可分為三組:即北西西—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其性質多為壓扭性,具多期活動的特點。
3礦區地質特征
區內出露地層簡單,主要晚太古代—早元古代金水口(巖)群白沙河(巖)組。
3.1構造
本區處于昆侖前峰弧的東段,區內主體構造為走向東西—近東西向斷裂及不同等級的次級斷裂。主干斷裂控制地層及巖體的展布。
區內的斷裂構造以壓性或壓扭性斷裂為主,張性和扭性斷裂居從屬地位。斷裂構造從其展布方向可分為二組:即北西西—近東西向和北北東—近南北向斷裂,其性質多為壓扭性,具多期活動的特點。
3.2變質作用
區內變質作用有以下幾類:區域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熱液變質作用。由于以上幾種變質作用的多期的金迭加,使本區巖石具有蝕變程度高,蝕變極不均勻及蝕變分帶紊亂現象。
變質作用以動力變質作用和熱液蝕變作用與金礦的形成關系密切,而熱液蝕變又以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與金礦關系最為密切。
3.3巖漿巖
區內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巖漿巖廣布,巖石類型復雜,以華力西-印支期侵入體最為發育,巖石類型以花崗質巖類為主。與金水口群呈斷層接觸或侵入接觸,并具混合巖化現象,接觸部位受動力變質影響巖體,局部呈片麻狀構造,斷裂附近和扭動構造發育地區,巖石多呈壓性破碎構造,有多種圍巖蝕變。其中肉紅色花崗巖及其派生脈巖常分布于斷裂構造附近。內生熱液金屬礦產主要與華力西期中-酸性巖及其派生之脈巖關系密切。
4礦體特征.
區內花崗閃長巖中發現4條含金構造蝕變巖帶,其規模從100-3000m不等,寬度1-15m。其中共圈出八條礦體,長80-1100m,寬0.5-5.2m,品位Au:1.03-17.70g/T,最高70.08g/T,產狀60°-110°∠75°-80°。
(1):Ⅰ號(PfⅠ)含金構造蝕變巖帶:地表長大于800m。具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特征。構造蝕變巖帶寬5-10m,產狀110°-115°∠75°-80°。帶內圈出金銅礦體二條,AuⅠ-1寬0.5-5.4m,均寬3.9m,長200m,含量為Au:1.11-17.70g/T,最高70.08g/T,平均品位Au:7.93g/T。AuⅠ-2寬0.5-1.5m,均寬1.0m,長180m,平均品位Au:4.05g/T。
(2):Ⅱ號(PfⅡ)含金構造蝕變巖帶:該構造蝕變巖帶是該區主要構造帶,長大于2500m,寬3-15m,最寬25m,產狀60°-65°∠75°-80°。帶內圈出金礦體三條,其中AuⅡ-1礦體,寬1-4.0m,控制長530m,Au品位:1.56-15.7g/T,最高17.65g/T,平均品位5.46g/T,均厚2.93m。AuⅡ-2礦體寬1-2.4m,控制長305m,含金1.03-6.71g/T,平均品位3.04g/T,均厚1.7m。AuⅡ-3礦體寬1.0m,控制長80m,金品位8.65g/T,均厚1.0m,該區金礦經地表風化淋漓作用含金部位存在上貧下富特征。
(3):Ⅲ號(PfⅢ)構造蝕變巖帶:地表出露長400m,寬2-10m,產狀;10°∠75°。石英脈寬5-10cm,最寬1m,金品位為0.13-0.48g/T。
(4):Ⅳ號(PfⅣ)含金構造蝕變巖帶:斷續出露長大于300m,蝕變帶寬6-10m,其中石英脈寬1-6m,走向60°-240°,傾向北,傾角75°-80°,石英脈呈黃褐色,具褐鐵礦化、高嶺土化、黃鐵礦化等,地表圈出兩條金礦體。礦體長分別為80m、120m;寬1m、4.8m,平均品位9.32g/T和1.94g/T。
構造蝕變巖帶呈黃褐色,由蝕變閃長巖、石英脈、構造角礫巖、斷層泥等組成,具硅化、高嶺土化、碳酸鹽化、褐鐵礦化、絹云母化、孔雀石化等,石英脈寬一般0.5-2m,脈中黃鐵礦呈星點狀、針尖狀、細脈狀。黃銅礦呈星點狀顆粒和細脈狀。
5礦體成因
5.1成礦物質來源
東昆侖造山帶區域上的俯沖和碰撞作用,產生強烈的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形成了一些邊界斷裂和一系列的大型剪切帶。加里東造山期,沿昆中斷裂帶北側形成多條NW向次級深大斷裂(具逆沖特征),同時變質作用使地層巖石脫水、脫揮發份產生變質流體,在俯沖或碰撞產生的地熱增溫驅動下,沿深斷裂或大型剪切帶遷移,并不斷與圍巖反應,從中萃取成礦物質,從而逐步形成較高溫度的含礦流體。
5.2熱液作用—金礦的初步富集
隨著區域地殼不斷隆升,這些富含成礦物質的流體進入到淺部斷裂一裂隙系統中并沿其向上運移,加之大氣降水的大量混入,引起溫壓等物理化學條件發生劇烈變化,含礦富CO2流體產生不混溶作用,從而使大量CO2、H2S等揮發性組分逸出,殘余的流體含有大量金等成礦物質(豐成友等,2004a)。之后,由于壓力的持續下降,大氣降水的大量加入,造成溫度迅速下降,金等成礦物質在成礦流體中的溶解度越來越小,于是迅速發生沉淀,導致成礦流體活化和成礦物質的初步富集。
晚華力西—印支造山期,斷裂帶發生繼承性活動(具走滑特征),并于斷裂帶旁側形成了一系列NW—NWW向小型斷裂-裂隙,伴隨區域熱動力變質作用,使深部成礦流體沿斷裂帶系統發生大規模遷移,沿途萃取金等成礦物質。當含金流體進入一級的控礦容礦構造(脆性斷裂系統)時,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成礦流體交代剪切帶及其圍巖,形成蝕變巖、石英脈,進而形成金等礦體。
文章標題:阿斯哈地區金礦成礦特征及成因淺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kuangye/963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