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金礦的后期形成
華力西期花崗閃長巖,其本身具有較高金含量對成礦就是一個很有利的因素;其后整個東昆侖地區大的地質運動形成一系列EW-NW向深大斷裂等大型構造以及在這些大構造旁側衍生的小型次級斷裂構造,形成極好的的導礦容礦空間;此間,該區又發生多期巖漿多期侵入活動。總的來說,斷裂構造是成礦最重要的因素,控制了成礦巖體和礦體的形成和就位;巖漿活動則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是成礦的前提和基礎;地層則主要充當成礦期淺部領域內發育各種脆性控礦構造的良好圍巖,以及在含礦流體的運移、聚集和定位過程中,充當良好的隔擋層。成礦作用發生的時間晚于巖體的侵入時間。礦與華力西-印支期巖漿熱液侵入活動關系密切,后期受構造的疊加改造。產于接觸帶上的礦體位于擠壓構造蝕變巖帶中靠近巖體,很可能是在巖體形成之后,強烈的構造擠壓造成相對柔弱的變質地層的破碎和糜棱巖化,并且在成礦熱液活動期間受固化巖體的遮擋而在靠近巖體一側的構造蝕變巖帶中富集成礦。
5.4成礦模式
前人對于昆中斷裂中的金礦成礦模式,根據成礦地質構造背景、成礦特征、礦床
地球化學以及成礦因素,總結如下模式如圖6-1。
圖6-1東昆侖地區昆中帶金礦成礦模式(錢壯志1999)
1-地幔楔及洋殼的溶融、分異巖漿;2-拉斑玄巖巖漿系列;3-鈣堿性系或淺成-超淺成中性巖;4-細粒閃長巖;5-輝石巖、輝長巖;6-花崗巖;7-隱爆角礫巖及其銅(金)礦;8-剪切帶;9-蝕變構造巖型金礦;10-礦化分帶線;Ⅰ-多金屬(金)礦化帶;Ⅱ-金礦化帶;Ⅲ-金-銻礦化帶;sk-夕卡巖
錢壯志等(孫崇仁等,1997)認為,該區的成礦區域地質背景為古特提斯活動陸緣,北西向剪切帶及其脆性復合斷裂為主要控礦造,印支期淺成-超淺成中性巖脈(筒)與金礦成生聯系最為直接。模式的模式中Au等成礦物質主要為與中性巖同源的深源物質,成礦流體為深源流體、巖漿水和大氣降水。礦化時空規律,主要體現在不同礦化分帶及元素組合的圖示相對位置變化上。即由巖漿活動中心向外依次表現:Cu-(Au)-CuPbZn-(Au)-AuAs(Au)-AuSb。反映了由早到晚、由內向外或由深至淺的成礦時空規律。
綜上所述,以上各蝕變帶均產于華力西期花崗閃長巖體中。且工作區內存在有多條規模大小不一的構造構造蝕變巖帶,目前所發現的金礦及礦化體均產于其中。從該區地質條件和成礦地質環境、礦體特征分析,礦體均產于構造蝕變巖帶中,礦床成因應為構造蝕變巖型礦床。
6結論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前人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探討礦點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和成礦流體特征,研究阿斯哈金礦與華力西-印支造山過程的成因聯系、產出構造背景、礦體特征、控礦構造、圍巖蝕變、礦物組合和元素組合等方面與礦床的成因類型來看,屬于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
區域含礦地層中成礦元素的含量不高,因此含礦地層提供Au的物質來源的可能性不大。由此推斷,Au的主要來源可能是巖漿期后熱液或熱液流經的基底地層。
探討華力西期中酸性巖漿活動的構造背景、成因及含礦性,區內的巖漿巖類似于火山弧環境、由俯沖的年輕大洋板片熔融所形成的埃達克巖,后者為巖漿弧花崗巖。這些巖體中含Au量較高,在蝕變過程中Au有可能被部分活化出來進入成礦溶液,為成礦提供物質來源。
礦床的形成主要經歷了沉積-變質期,熱液成礦期,構造破碎期,表生風化淋濾富集期,其中熱液成礦期又包括石英脈和粗粒自形黃鐵礦階段、含金石英黃鐵礦階段和石英硫化物再富集階段這三個成礦階段。
通過對區內金礦礦體空間分布規律的研究,認為礦體主要受構造控制,蝕變的硅質巖、鐵錳硅質巖和斷裂構造帶是控礦的兩大主要因素。
參考
文獻:
[1]孫崇仁主編,青海省巖石地層[M].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
[2]錢壯志,胡正國,李厚民等.東昆侖中帶金礦成礦特征及成礦模式[J].
礦床地質,2000,
[3]鄒定喜,張松濤等青海省都蘭縣阿斯哈地區金礦普查報告(內部資料),2009,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