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水力論文 發布日期:2010-09-01 11:58 熱度:
摘要:天津市的水土保持流失主要集中在薊縣,本文以薊縣的水土流失為研究對象,介紹了薊縣的基本情況、社會經濟概況、水土流失現狀、水土保持情況,分析了薊縣水土保持的經驗和教訓,為下一步天津水土保持工作積累了一定經驗。
關鍵詞: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
薊縣山區位于天津市最北部,與北京市和河北省交界,南部與薊縣平原相連。水土保持規劃范圍是20米等高線以上的地區,涉及薊縣22個鄉鎮。總面積787.757km2。地理位置在東經117º10′~117º46′,北緯39º57′~40º15′之間。東西長51.5km,南北寬32.5km。本區地表徑流年內分配極不均勻,7-9月份占全年徑流量的83.8%。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必需品[1]。本區水資源特點是:客水多、地表水少,降水多、入滲截流少,雨季峰高量大,難以調控,大量水源棄之境外,工農業用水主要靠地下水。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越來越多,從長遠角度看,本區屬于缺水地區。本區植物資源豐富,具有木本類和草本類植物700多種,其中,有松、柏、楊、柳、榆等樹種以及蘋果、梨、桃、杏、板栗、核桃、柿子等經濟樹種,還有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種如銀杏、蘇鐵等。另外,還有酸棗、蘑菇、木耳等野生植物。
1水土流失現狀
1.1水土流失強度
據1999年遙感調查結果,本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達459km2,占全區總面積的58%,其中強度侵蝕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7%,中度侵蝕117km2,占總面積的22.5%,輕度侵蝕334km2,占總面積的72.8%。土壤侵蝕模數1548噸/平方公里•年。
1.2水土流失類型
本區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其形式主要是耕地上的面狀侵蝕和林草地上的鱗片狀面蝕。水土流失程度,耕地面狀侵蝕以輕度為主,鱗片狀面蝕中輕度均有。另外,隨著經濟建設的加速,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占有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開發建設項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以人類生產活動為主要外營力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水土流失類型,是以人類在生產建設過程中擾動地表和地下巖土層、堆置廢棄物、構筑人工邊坡以及排放各種有毒有害物質而造成的水土資源的損失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是一種典型的在認為作用下誘發產生的加速侵蝕[2]。
1.3水土流失危害
(1)耕地土壤砂化,山地土層變薄
隨著土壤侵蝕的加劇,大量的肥沃細粒物質流失,土壤質地越來越粗,逐步由砂土向著細砂、粗礫以致礫石演變,導致山區土壤砂化或砂礫化,如在本次調查中,就有2.25萬畝坡耕地因土壤逐漸礫化,土層越來越薄,致使部分耕地棄耕撂荒;1.95萬畝林草地由于土層變薄,林草難于生存,覆蓋率低于30%;另有5.8萬畝荒山,由于嚴重土壤侵蝕,形成巖石裸露,難于利用。
(2)沖走養分,地力減退
據測算本區年流失總土量265199噸,按本區一九八二年山區半山區普查土壤化學分析平均數計算,相當于流失化肥18567噸。本區8º以上坡地17.4萬畝,已利用為農地、果糧間作地或散果,這樣,每年從坡地上相當于流失化肥5364噸,每畝平均31公斤,由于養分的流失,土壤肥力減退,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3)破壞生態環境,自然災害加劇
水土流失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展。本區主要表現在旱澇災害的發生。據1949年至1981年33年統計,發生不同程度澇災17次,平均二年一次,出現大旱三次,平均10-11年一次,出現偏旱年7次,平均4-5年一次,由于干旱,農業產量低而不穩。
(4)水土流失下泄的泥沙淤積水庫塘壩
建國后,本區先后修建大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12座,總庫容131343萬立方米,塘壩70座,容量為435萬立方米,由于水土流失,大量泥沙下泄,水庫塘壩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積。據本區西龍虎峪徑流站觀測,在每年流入于橋水庫懸移質約11.9萬立方米,小型水庫淤積約2.8萬立方米。如白澗鄉五百戶小(二)型水庫,庫容27萬立方米,據調查平均每年約有0.3萬立方米的泥沙淤積。
2水土流失成因
產生以上水土流失的原因,一是由于不利的自然條件,二是人為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具體分述如下:
2.1自然條件不利
(1)山坡多而且陡坡面積占比重大,地形破碎,溝谷縱橫。我國水蝕區的大量野外觀測資料表明,在一定的范圍和條件下,土壤侵蝕量與坡面的坡度成正比例關系:劉善建分析天水水保站徑流小區觀測資料認為:坡度與沖刷量呈指數關系、坡度越大沖刷量愈高,當坡度增加到8.5度時,沖刷量的增加更加明顯[3]。
(2)本區屬土壤瘠薄的土石山區,從地面組成的物質看,具有土壤易蝕和土壤水份養分易流失的特點。
(3)植被覆蓋率低。
(4)夏季雨量集中,且強度大。
在以上四點中,植被覆蓋率低又是主要因素。
2.2人類活動不合理
這是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具體表現以下三點:
(1)人為干擾破壞,(建國前森林長時間砍伐與破壞和建國后的砍柴、放牧、開荒等)是造成覆蓋率低的主要因素。
(2)土地利用不合理也加速了水土流失。本區荒草地和坡耕地是水土流失主要地類。本區現還有草地30萬畝,沒有充分開發利用。有8º以上坡耕地17.4萬畝,其中2.25萬畝為農地,10.6萬畝為果糧間作地或散果。
(3)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一些國營和鄉鎮企業在山區開礦采石、燒白灰、修路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日趨嚴重,這些單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無規劃無節制的開采山區資源,開采后,沒有采取治理措施,亂棄土石,據調查,每年約有87.42萬噸尾沙倒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
3.1治理歷程
建國以來,薊縣山區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由于國內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水土保持工作也曾是幾經周折,走過了從摸索示范到興起、低落、興起、遭挫折又發展的過程。
五十年代初期,當時在河北省水土保持部門的組織下,在下營鄉劉莊子村的串嶺廟南溝,搞建谷坊壩試點,為建谷坊壩提供了技術依據,而后,就在下營、洪水莊等鄉,組織一千余青壯年,治理十條溝,修建谷坊壩一千七百五十道,以后相繼又在山區各鄉開展以修建谷坊壩、塘壩、水庫、植樹造林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工程,出現了第一次水土保持高潮。當時下營、洪水莊、許家臺等鄉曾走在前列。三年困難時期,水土保持工作一度低落,廣種薄收之風加劇了水土流失。六十年代中期,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中央有關政策的號召下,水土保持工作又得到了發展。
1966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水土保持工作曾遭到一定挫折。1970年以后,在中央“北方農業工作會議”和農業學大寨的推動下,薊縣山區人民又興起了挖魚鱗坑、臥牛坑、修梯田、植樹造林、修塘壩、小水庫、修渠、打井等熱潮,取得了顯著成績。當時許家臺鄉蘆家峪村全縣聞名的“萬株核桃山”,就建于1973年。進入80年代,本區水土保持工作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階段,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明確的方針、政策和科學治理技術。
1982年開始,本區先后在14片重點小流域,按規劃開展重點治理,收到了良好效果,也取得了新的經驗。
3.2治理成就
建國后,特別是1982年以后,薊縣山區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迅速發展。到1995年底,全區修建大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12座,塘壩70座,谷坊壩8858條,造水土保持林19.51萬畝,建果園16.56萬畝,修梯田1.95萬畝,壩地3.49萬畝,水澆地12.84萬畝,累計治理措施面積381.61平方公里,占建國初期水土流失面積的56.1%,上述各項治理措施,在減輕土壤侵蝕,增產糧食,發展林果生產,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顯著作用,同時也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其治理效益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做簡要總結。
(1)植被普遍增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明顯減少。由于堅持綜合治理,在實施治理的小流域內從山上到山下,堅持覆蓋坡面,控制溝道,建設基本農田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在已治理的小流域內已初步建成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以及組織管理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護體系,這些防護體系有效的發揮了蓄水保土作用。據調查和觀測已建成的綜合治理措施減蝕和攔蓄泥沙總量可達261萬噸,折合180萬立方米,相當于在本區381.61平方公里地面上保住了平均4.6毫米的土層。
(2)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據調查和測算,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增產糧食2.43億斤,果品17.9億斤,木材26萬立方米。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可獲得直接經濟效益和保土效益為35346.37萬元,與在此期間投入的水土保持經費10504.16萬元相比,產投比值為3.36。
(3)一些典型小流域和重點鄉村通過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地處北部深山區西大峪小流域,是個有名的“三十二里溝”流域面積10.87平方公里,人口990人,流域治理前,無土壤侵蝕觀測資料。據記載,當時現狀是:山坡樹草稀疏,溝谷亂石成堆,滿目荒涼。坡耕地得不到改造,荒山不能充分利用,群眾生活貧困,人畜飲水困難,當地群眾有這樣的歌謠“荒禿嶺亂石溝,土如珍珠水如油,吃糧四季都發愁,有女不嫁‘三十二里溝’”。該村從1964年開始,治理水土流失,經過30多年,特別是1982年后,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先后建坡面工程措施面積1.3萬畝,建谷坊壩、塘壩、機井、水池、水窖等水利水保工程措施1117處(座),環山渠道9000米,建溝壩地670畝,發展水澆地150畝,據調查和觀測,1982至1994年間,西大峪小流域治理效益如下:1、生態效益:林草覆蓋率,由45%提高到81%,增加了46個百分點,使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2、蓄水保土效益: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攔蓄徑流能力可達278萬立方米,蓄水效率達80%以上,土壤侵蝕模數由720噸/平方公里•年下降到106噸/平方公里•年,由此證明實施后的各項措施每年可攔泥沙6674噸,保土效率85%。3、經濟效益,12年累計農、林、牧、副及木材蓄積量總產值為247.6萬元,凈產值2256.6萬元,凈效益1984.1萬元,投入產出比1:4.9,投資回報年限3.7年。其中人均收入由150元上升到1350元,增長9倍,人均糧食由100公斤上升到284.7公斤,增加2.8倍。
3.3主要經驗教訓
(1)水土保持工作能否搞好,領導是關鍵。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集多學科、多行業、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4]。薊縣實踐證明,凡是水土保持工作搞得扎扎實實,成績顯著的鄉村,都是那里的主要領導對水土保持工作認識高,抓得實,確實把水土保持工作列為重要議事日程。再從這幾年薊縣山區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開展山區農田基本建設也證明這一點,在農田建設中,由于都是鄉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動員群眾,還采取縣領導包鄉,鄉領導包村,村包組和戶,同時縣鄉領導親自抓點,以點帶面等作法,因而,完成的各項措施質量高,速度快,又從薊縣幾個成績顯著的小流域看,流域內村黨支部書記都是好帶頭人,他們心里想的是群眾,進行綜合治理,改變了本村落后面貌。
(2)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續綜合治理。全國第四次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以后,薊縣山區水土保持工作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由過去的單一分散間斷式的治理,發展到集中連續綜合治理,完成一批再上一批的作法,在如何抓好小流域治理方面,主要抓了以下三點。
①推行小流域治理承包責任制,將任務分解到鄉到村,簽定治理承包合同,堅持誰承包誰治理,誰受益誰管護的責任制。同時,在治理和中,實行了其它多種形式責任制,有效地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②各鄉村在小流域治理中,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實行勞動積累工制度。按天津市政府文件,縣里制定了(實行勞動積累工的具體規定),要求山區村每個勞力每年投工20個,由鄉村統一組織,集中投工,集中治理。
③在治理中,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為使群眾近利可得,遠利可盼,把治理和開發緊密結合起來,在三大效益同步增長的情況下,狠抓了經濟效益。即一抓基本農田,二抓經濟林果,做到長短結合,有效地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
(3)在治理中必須有正確的生產發展方針。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薊縣在制定山區生產建設方針時,以山區自然資源和特點為依據,以現狀為基礎,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的對山水林田路進行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收到明顯成效。這方面我們過去是有教訓的,三中全會以前,山區建設較長時間執行“以糧為綱”忽視了多種經營,由于山區建設不講綜合治理,致使生產發展緩慢,水土流失嚴重。以穿芳峪鄉水庫上游支溝為例,記載1978年、1987年、1988年、1989年四年汛期雨量情況,據記載1978年7月份的一夜降雨120毫米,山洪暴發,洪水順坡而下,沖毀飲料廠一座,損失近2萬元,水庫蓄水已到設計洪水位。綜合治理后,又據1987年、1988年、1989年、三個豐水年觀測,到汛期日降雨也在100毫米以上,水庫上游支溝沒有山洪,只在幾天后出現了清泉。
參考文獻:
[1]李斌,楊繼富.我國農村人居水環境現狀及對策.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6):37.
[2]王寶桐,李爽.松遼流域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狀況及防治[J].東北水利水電,2008,(2):26.
[3]劉善建.天水水土流失預測與分析[J].科學通報,1953,(12):59-66.
[4]王海生.圍場縣水土流失及預防措施探討.海河水利,2009,(2):24.
[5]沈國舫.中國生態環境建設與水資源保護利用.
文章標題:天津薊縣水土保持治理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shuili/337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