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水力論文 發布日期:2010-09-01 14:07 熱度:
摘要:我國水資源短缺的情況嚴重制約著城市的健康發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本文在分析建筑用水特點的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建筑節水應采取的一些必要技術措施。
關鍵詞:建筑節水;節水器具;中水系統;雨水回收
Abstract:China'swatershortageseriouslyhamperedthecity'shealthydevelopmentandtheimprovementofliving,thispaper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nstructionofwater,basedonasystematicstudyoftheconstructionshouldtakethesomeofthenecessarywater-savingtechnicalmeasures.
Keywords:Buildingwater-saving;Water-savingappliances;Thewatersystem;Rainwaterrecycling
近些年來,我國城市生活用水量逐年遞增,但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不夠合理,致使水資源嚴重缺乏,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節約用水是防止資源危機,解決供需矛盾的必要方針。節水,是在滿足使用要求和給排水系統正常運行的前提下,精心管理和文明使用水資源,經濟合理地提高用水效率,依靠科技進步,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水的無效損耗,使有限的水資源滿足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也就是說,要在節約寶貴水資源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城市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等,其用水過程絕大部分是在建筑中完成的,因此節約用水必須搞好建筑節水。建筑節水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加強日常管理和宣傳教育,制訂有關節水方面的法律法規,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節水工作外,還應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以保證建筑節水在現今節約型社會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采用新型優質給水管材,防止滲漏
建筑給水系統中,跑冒滴漏現象甚為普遍,使水資源嚴重浪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與管材及施工質量有關。在給水系統中,管道、配件及其連接處容易出現滲漏現象,主要是由于管道的長時間使用,受周圍環境影響和管內水的腐蝕或其它機械損傷所致。因此,要推廣使用新型管材,目前有不銹鋼管、銅管、鋁塑復合管、聚氯乙烯管、聚丁烯管等新型管材可以取代傳統的鍍鋅鋼管,應根據建筑和給水性質選擇合適的優質管材。
閥門、鑄鐵水龍頭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后,存在關不住或關不嚴等滲漏現象,常常會看到馬路邊的給水閥門井向外冒水的現象,水箱浮球閥損壞也常導致大量的水從溢流管中溢出,這既和管件本身質量有關,也和施工質量有關。可見,采用優質管材、提高附件和施工質量,嚴格控制跑冒滴漏是建筑節水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推廣多種形式節水器具的廣泛使用
節水器具是低流量或超低流量的衛生器具。建筑中的節水器具主要包括水龍頭、淋浴器、廁所沖洗設備及自來水管道等。節水器具的主要節水方法包括限定水量、限時(如各類限時自閉閥)、定時控制(如定時沖洗裝置)、提高操作控制的靈敏性(如磁場感應式和紅外線監測控制開關)等,采用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避免水量浪費。
水龍頭是同人們的關系最為密切、數量最多、應用范圍最廣的一種用水器具,其性能對節約用水的效果影響最大。普通水龍頭結構落后,密封橡膠圈容易磨損,經常出現滴漏現象,且出水量偏大,相比之下,節水型水龍頭大多采用陶瓷閥芯,結構合理、性能先進、節水效果好,比普通水龍頭節水量達20%—30%左右。在安裝水龍頭時,不同場所要采用不同出水量的水龍頭,如洗菜盆用水6L/min,沐浴用水9L/min。目前開發使用的節水型水龍頭有延時、停水自動關閉水龍頭,手壓、腳踏、肘動式水龍頭、節流水龍頭、充氣水龍頭,光電控制式水龍頭等,這些節水型龍頭都有較好的節水效果,應積極推廣應用。
一套好的淋浴設備在節水方面也有著重要作用,淋浴用水若不及時調節水量會浪費很多水,因此大力推廣使用節水型淋浴設備也是建筑節水的一個重要方面。普通淋浴噴頭每分鐘噴水20多升,而節水型噴頭每分鐘只需要9升水左右,節約了一半的用水量。在設備方面,現在研制使用的節水型淋浴器有帶恒溫裝置的冷熱水混合拴淋浴器(按設定好的溫度開啟扳手,即可迅速調節好合適的溫度,又可減少調水時的用水)和帶定量停止水拴的淋浴器(能自動預先調好需要的冷熱水量,用完已設定好的水量,即可自動停水,防止浪費冷水和熱水)等。
三采取減壓措施
超壓出流不但會破壞給水系統中水量的正常分配,也將產生無效用水量,即浪費的水量。在我國現有建筑中,給水系統超壓出流現象非常普遍,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可有效控制超壓出流現象的發生。
在給水系統中合理配置減壓裝置可將水壓控制在限值要求內、減少超壓出流。在設計過程中,應選取水力阻力小、調壓范圍大、閥后水壓穩定的減壓設備,以確保用戶的用水要求。常見的減壓裝置有減壓閥、減壓孔板和節流閥等。
減壓閥是通過啟閉件的節流,將進口壓力減至某一需要的口壓力,并使出口壓力保持穩定。減壓閥的工作由閥后壓力行控制。當壓力感應器檢測到閥門壓力指示升高時,減壓閥門開度減小;當檢測到減壓閥后壓力減小,減壓閥閥門開度大,以滿足控制要求。設置了減壓閥的住宅樓,各樓層出水量明顯較小,且各配水點水壓、流量較均勻。可見,減壓閥具有較好的減壓效果,可使出流量大為降低。減壓孔板相對于減壓閥來說,系統比較簡單,投資較少,管理方便。但減壓孔板只能減動壓,不能減靜壓,且下游的壓力隨上游壓力和流量而變,不夠穩定。另外,減壓孔板容易堵塞。可以在水質較好和供水壓力較穩定的情況下采用。節流塞的作用及優缺點與減壓孔板基本相同。適于在小管徑及其配件中安裝使用。
四重視中水系統的建立
中水水質次于上水,優于下水,因此被稱為中水。中水水質指標低于生活飲用水標準,但高于生活污水二級處理后的水質指標。采用中水技術,一方面可以高效地利用淡水資源,另一方面又減少了排放的污染物,具有多方面的功效,已是世界各國解決水資源難題的有效策略。目前,各個國家對中水都有一定的水質標準,經實驗和實際使用結果證明,處理后達到標準的中水,不會產生不良后果。所以中水利用是一種節約水資源的合理途徑,在許多水資源緊缺的國家得以利用。我國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把污水資源轉化,大力發展中水設施,廣泛采用建筑中水系統,可實現廢水資源化,既保護了環境,又極大的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節約用水的一個極其有效的措施。
把來源于建筑生活排水,如冷卻水、沐浴排水、洗衣排水等,經適當處理后,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可在生活、市政、環境等范圍內雜用的非飲用水,這種系統稱為中水系統。中水的主要用途有灌溉、工業用水、城市雜用水、市政用水、景觀用水等方面。如沖廁所、道路清掃、城市綠化、車輛沖洗、建筑施工、消防等,這樣替代出等量的自來水,相當于增加了城市的供水量。
由于中水工程是影響到整個建筑的系統工程,在已建成建筑中改造比較困難,又因為其初期投資較高,所以目前看來是比較難于讓開發商接受的。但是從長遠看,在水資源越發缺乏的情況下,中水的設計處理、合理的應用勢在必行。它是實現污水資源化、節約水資源的有力措施,是今后節約用水發展的必然趨勢。
五雨水的回收利用
雨水是一種既不同于上水又不同于下水的水質,要特別對待,做到物盡其用。現在我國的大多數建筑都將屋頂的雨水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道,這不僅增加了市政雨水管道的承受能力,加大了管徑、增加了造價,同時也是一種對水資源的浪費。雨水利用就是將雨水經過一些措施收集起來,經過一定的設施和藥劑處理后,得到符合某種水質指標的水再利用的過程。在降水較為豐富的地區,雨水的使用更加可行一些。處理后的雨水類似于中水,可以用于街道沖洗、城市綠化、景觀用水以及其他適應中水水質標準的用水。建筑物收集雨水的一般流程是,由管道將雨水引入設在地下的雨水池,經初步過濾的雨水流入蓄水池,由水泵送入雜用水蓄水池,經加氯消毒后送入中水管道系統。目前,許多國家都展開了對雨水利用的研究,以節約水資源,減輕當地的用水和污水處理負擔。
結束語
建筑節水的方法多種多樣,其各方面的措施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建筑節水工作涉及到建筑給水排水系統的各個環節,必須把建筑節水工作作為一個系統工作來抓,以人為本,科學、合理地設計符合當前節水要求的給排水工程,是每一位給排水設計人員的首要任務。還要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改變人們的用水習慣,呼吁全民節水。
參考文獻
[1]楊春紅.建筑節水的措施[J].煤炭技術,2007,(7)
[2]陶炳芳.建筑節水措施探析[J].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9)
[3]付婉霞,曾雪華.建筑節水的技術對策分析[J].給水排水,2003,(2)
[4]李勇,柴琦.建筑節水技術研究[J].理論探索
文章標題:建筑中的節水技術措施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shuili/338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