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水力論文 發布日期:2011-02-20 07:53 熱度:
摘要: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養育著地球上數以億計的人口,‘促進了工業、農業的發展乃至社會的進步,使之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同時,水還是最基本的環境要素,參與著地球上物質循環和生態平衡過程?梢院敛豢鋸埖卣f,沒有水,就沒有地球的生命,更談不上世界今天的繁榮和發展。
關鍵詞:水利,節水灌溉,發展,模式
在人類文明史中,水與人的關系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養育著地球上數以億計的人口,‘促進了工業、農業的發展乃至社會的進步,使之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同時,水還是最基本的環境要素,參與著地球上物質循環和生態平衡過程?梢院敛豢鋸埖卣f,沒有水,就沒有地球的生命,更談不上世界今天的繁榮和發展。
水利是農業經濟的命脈,如何更好的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展更大的效益,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早日進入小康社會,就節水方面的知識,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什么是節水灌溉。
農業節水灌溉概念
農業節水灌溉是根據作物需水規律及當地供水條件,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獲取農業最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而采取的多種措施的總稱。
下面,從三個方面討論農業節水灌溉,第一方面:工程節水技術措施;第二方面:節水灌溉配套農業技術措施;第三方面:管理節水技術措施。結合本地實際,就當地北部地勢較為平坦的平原地區共同探討一下低壓澆灌中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方面:工程節水技術措施
包括6個方面:1、渠道防滲技術。2、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3、噴灌。4、微灌。5、田間節水地面灌溉。6、集雨節水。
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
主要應用于平原井灌區中,大部分是低壓的。
目前,我縣世行項目、小麥基地、及土地整理工程中所用的較多的一種節水技術。管道輸水灌溉是經管道代替明渠輸水灌溉的一種工程形式,通過一定的壓力,將灌溉水由分水設施輸送到田間。
1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的節水增效作用
。1)省水,水的輸送利用率可達95%。
(2)節能,井灌提水需耗能,節水即節能,一般比土渠輸水節能25%左右。
。3)減少渠道占地,管道埋在地下,可減少渠道占地2%~3%。
(4)管理方便,管道埋在地下,不易受人為破壞,而且可提高輸水速度,加快灌水進度,縮短輪灌周期,有利于控制灌水量。
(5)增產增收,由于節水和節地,故可擴大灌溉面積,增加產量和增加收入。
1.1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技術及其應用
。1)技術原理:采用低的水壓力(不大于0.2壓強),通過塑料管或混凝土管等管道將灌溉水輸到田間溝、畦對農田實施灌溉,以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滲漏、蒸發損失。
。3)適用條件:主要適用用于井灌區輸水,也適用于在水質條件好的自流灌區或提水灌區替代末級固定輸水渠道。
罡城壩灌區在伏山大安、東代等地方埋設了自流的水泥管道。這是一種嘗試。
1.2低壓管道輸水灌溉管材
1、塑料硬管:主要是聚氯乙烯(PVC)管、聚乙烯(PE)管、聚丙烯管、雙壁波紋管和加筋PVC管。
2、水泥類預制管
有自應力鋼筋混凝土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石棉水泥管、素混凝土管等。
3、金屬管
鋼管:在管道輸水灌溉中,鋼管常用于水泵的進出水管,閥件連接段等。鋼管可分為焊接型鋼管和無縫鋼管。
鑄鐵管:鑄鐵管由于比鋼管耐銹蝕,比普通塑料管外鋼度大。按其材質可分為灰口鑄鐵管、球墨鑄鐵管和高硅鑄鐵管。
4、軟質管
在半固定式或移動式管道輸水灌溉系統中,需要用移動管道,常用軟管?煞譃楸∧に芰宪浌、涂塑軟管、雙壁加線塑料軟管、涂膠軟管。
第二方面:節水灌溉配套農業技術措施
節水灌溉配套農業技術措施是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它通過選擇適當的作物種類、品種、種植方式,合理有效的灌溉管理、配方施肥、耕作、覆蓋、化控調節等措施,來減少作物生長期的水分消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減少作物灌溉用水,最終達到節水、高產、高效的目標。
農業節水技術措施大致上可劃分為七大類:即種植結構優化技術、抗旱節水品種篩選應用技術、耕作保墑技術、覆蓋保墑技術、蒸騰蒸發抑制技術、化學制劑保水技術和水肥耦合技術。
下面分別簡單地加以說明。
1種植結構優化技術
種植結構優化技術是依據當地的水、土、光、熱資源特征以及不同作物需水特性和耗水規律,以高效、節水為原則,以水定植,合理安排作物的種植結構及灌溉規模,限制和壓縮高耗水、低產出作物的種植面積,從而建立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的節水高效型作物種植結構,以緩解用水矛盾,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該技術可在較大范圍內產生節水效果。
2抗旱節水品種篩選應用技術
所謂抗旱節水品種是指抗旱性強、水分利用效率高、綜合性狀優良的作物品種。培育或引進適合當地條件的節水高產型品種是降低作物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
3耕作保墑技術
3.1深松蓄墑技術
深松是指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層,使雨水滲透到深層土壤,增加土壤儲水能力,且不翻動土壤,不破壞地表植被,減少土壤水分無效蒸發損失的耕作技術。
3.2耙耱鎮壓保墑技術
耙耱是改善耕層結構達到地平、土碎、滅草、保墑的一項整地措施。鎮壓既能使土壤上實下虛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又可使下層水分上升,起到提墑引墑作用。
4覆蓋保墑技術
技術原理:作物田間通過利用作物秸稈或地膜覆蓋,可以截留和保蓄雨水及灌溉水,保護土壤結構,降低土壤水分消耗速度,減少棵間蒸發量和養分損耗,從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同時該技術具有調節土溫、抑制雜草生長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覆蓋保墑技術根據覆蓋材料的不同分地膜覆蓋和秸稈覆蓋兩種形式。
5蒸騰蒸發抑制技術
黃腐酸抗旱劑:黃腐酸,簡稱FA,是腐殖酸(HA)中分子量較小的水可溶組分。FA除具有HA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的特點,生理活性強,易溶于水,易被植物吸收利用,水溶液成酸性等。因而FA對植物起著以調控水分為中心的多種生理功能,是一種調節植物生長型的抗蒸騰劑。
6化學制劑保水技術
保水劑又稱土壤保水劑、保濕劑、高吸水性樹脂、高分子吸水劑,是利用強吸水性樹脂制成的一種超高吸水保水能力的高分子化合物。它與水分接觸時,能夠迅速吸收和保持相當于自身重量幾百倍至幾千倍的去離子水、數十倍至近百倍的含鹽水分,而且具有反復吸水功能,吸水后膨脹為水凝膠,可緩慢釋放水分供作物吸收利用,從而增強土壤保水性,改良土壤結構,減少深層滲漏和土壤養分流失,提高水分利用率。大量試驗研究表明,保水劑能提高農田保水保肥能力,節約農田用水量,改良土壤結構,提高種子出苗率、幼苗移栽成活率,促進作物幼苗生長發育等功效。
7水肥耦合技術
為了提高大田作物水分生產率,水和肥料的適宜耦合很關鍵。同樣灌水量施肥量大并不一定產量就高,施肥量相同灌水量大產量也不一定高,這說明水和肥要有一個適宜的組合問題。適宜的水肥比例可以達到以水促肥,以肥調水,增加作物產量和改善品質的目的。具體比例可參考有關專著,不再細說。
第三方面:管理節水技術措施
管理節水技術措施是指根據農作物的需水,耗水規律,來控制、調配水源,以最大限度的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實現區域效益最佳的農田水分調控管理。它包括節水高效灌溉制度的制定、土壤墑情監測與灌溉預報技術、灌區配水技術,灌區量水技術和灌溉自動控制技術等幾個方面。
1節水高效灌溉制度制定
作物灌溉制度包括:農作物播種前及全生育期內的灌水次數、灌水時間、灌水定額和灌溉定額。灌溉制度的制定,要依賴于灌區內農作物的組成情況和各種農作物的需水量,以及灌區內水源供應情況和農作物生長期內的有效降雨量等因素,通過試驗和進行水量平衡計算確定。
2旱作物灌溉預報技術
主要指土壤墑情監測與灌溉預報技術
用張力計、中子法、電阻法等監測土壤墑情,數據經分析處理后,配合天氣預報,對適宜灌水時間、灌水量進行預報,可以做到適時適量灌溉,有效地控制土壤含水量,達到節水又增產。土壤墑情監測與灌溉預報技術只需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對基層農民技術員經技術培訓后,即可操作運用,也是一種投入較低,效果比較顯著的管理節水技術。
3灌區測水量水技術
采用量水設備對灌區用水量進行量測,實行按量收費,促進節約用水。常用的量水設備有量水堰、量水槽、灌區特種量水器和復合斷面量水堰等。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應用半自動或自動式量水裝置,可大幅度提高灌區的量水效率和量水精度。
4自動化控制灌溉技術
在地表水灌區,采用電子技術對河流、水庫、渠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乃至提水灌區的水泵運行工況等技術參數進行采集,輸入計算機,利用預先編制好的計算機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按照最優方案用有線或無線傳輸方式,控制各個閘門的開啟度或調節水泵運行臺數,實現自動化監測控制。在井灌區則可利用IC智能卡管理系統對井灌實行自動控制。
總之,如何發揮水利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中的綜合昨用,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內的重要任務,我們要珍惜每一滴水資源,更好的讓它為我們服務。
文章標題:節水灌溉技術及其發展模式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shuili/723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