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粘土鋪蓋止漏
該方法適用于粘土料場豐富的水庫。對于已建成土壩的壩基滲漏,特別是當不透水層比較深的情況下,一般做垂直防滲墻(或截水槽)比較困難,則采用粘土鋪蓋。粘土鋪蓋長度一般不小于3~5倍壩前水深,鋪蓋厚度一般在上游段不小于0.5m,與壩體相接處不小于1~2m。
2.2壩體裂縫的處理措施
針對建筑物出現裂縫問題,對采取劈裂灌漿進行加固。
2.2.1翻松夯壓,灌土封口
對于細小的龜裂縫、縱向裂縫,將裂縫處土料翻松,重新夯壓密實,以防止雨水侵入。對于縫寬不大于1~2cm,深度不超過1m的裂縫,用干而細的砂壤土從縫口灌入,用板條或竹板等填塞搗實,然后在縫口用粘性土封堵壓實。
22.2開挖回填
對于縫寬大于2cm,深度超過1m的裂縫,則采用開挖回填的方法即將發生裂縫部位的土料全部挖出,再置新回填夯實。縱向裂縫的開挖回填,開挖槽的長度和深度都應超過裂縫的長度和深度0.3~0.5m,如裂縫較寬較深,為便于施工和保證安全,槽底寬度一般采取0.5~1.0m,槽壁可挖成階梯形斷面。回填時再逐級削去臺階,使其保持梯形斷面,用與原壩體同類土料分層夯實,每層厚度以0.1~0.2m為宜。對于貫穿上下游的橫向裂縫,為了防止在溝槽側面新老土結合處形成集中滲流,還應開挖結合槽,與裂縫相交成十字。結合槽間距5~6m,槽寬1~2m。
2.3提高防洪標準
嚴格按照現行防洪標準進行設計,必要時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加高大壩或在壩頂增設防浪墻,以滿足防洪要求。根據水庫的壩型、壩類、滋洪道所處地形位置以及土石料的開采難易情況,采取的措施有:
(1)加高壩體。該方法既能增加有效庫容,又可提高防洪標準。對于加壩方量不太大,庫區有豐富的土石科可取,運輸方便的水庫均按設計斷面加高壩體,提高防洪標準。
(2)擴大泄洪能力。對于缺乏土石料的庫區,或壩體斷面不易加高的水庫,則采取拓寬滋洪道或增設非常溫洪道及復式溢洪道,以增大泄洪能力,提高防洪標準。
2.4防止庫岸失穩的措施
為確保大壩的運行安全,在加固中應對大壩增設必要觀測設施。建立以水庫為中心的通訊網確保汛期水庫管理所與主管部門的通訊暢通。對于淤積特別嚴重的水庫,除對水庫采用消淤措施外、特別注意對庫區上游流域面積內進行植樹種草、防風固沙的水土保持治理,從源頭上減少庫淤積來源。
2.5工程管理措施
充分調查、全面收集水庫的技術資料,為水庫的安全管理積累資料,同時為水庫加固提供可靠依據。根據水庫的病害狀況,壩型、地形及土石料的分布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技術措施,按照“先險后病、先急后援、先大后小”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水庫的加固措施及年度實施計劃。確定技術可靠、施工可行、經濟合理、效益突出的除險加固方案,編制設計計劃,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嚴格把住質量關,采用經濟與行政手段,強化施工管理,根據施工進度,分期撥款,堅持嚴格的驗收制度,確保完成病險庫加固任務。
3結論
近幾年,由于經濟技術發展快速,為了滿足工、農業不斷發展的需水要求,對各地區的部分水利設施進行了加固處理,本文在分析水庫病險原因的基礎上對常用的幾種處理措施進行了總結。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