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自動化論文 發布日期:2010-11-01 08:34 熱度:
摘要:強夯法是一種設備簡單、經濟、實用的地基處理方法。目前,我國已廣泛應用強夯法來加固碎石土、砂土、低飽和度的粉土與粘性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素填土等各類地基。本文主要對強夯法加固地基施工技術進行探討。
關鍵詞:夯實法,地基處理,施工技術
強力夯實法簡稱強夯法,強夯法加固地基一般是反復將夯錘(質量一般為10~40t)提升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落距一般為10~40m),對土進行強力夯實,其特點是先將機械能轉換為勢能、再變為動能(即夯實能)對土體產生沖擊作用,夯錘通過很大的沖擊能(500~8000kN•m)使地基土中出現沖擊波和很大的動應力,排出土(石)體中的氣體和水體,迫使土(石)體迅速固結,降低其壓縮性,改善土的振動液化條件,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等,并能提高土層的均勻程度。強夯法首先由法國于1969年用于夯實濱海填土,由于方法簡單,快速和經濟,在地基中得到廣泛應用。我國自從1975年在技術刊物上介紹強夯加固技術后,引起廣泛重視,并迅速得到推廣。從粉土、粉細砂土可液化地基到濕陷性黃土地基都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強夯加固填土地基的主要參數設計
采用強夯技術進行地基處理,一定要根據工程地質條件和使用要求合理正確地選擇各種參數,才能達到有效而經濟的目的,設計中經常遇到下列問題:錘重和落距,最佳夯擊遍數,兩次夯擊遍數的間歇時間、加固范圍和夯點布置等內容。
1.1錘重和落距
通常根據試驗選擇的最佳夯擊能來確定錘重和落距,或根據起重機的起吊能力和要求加固的深度,按下式計算
H=a(wh/10)1/2(1)
式中H為加固深度,m;w為錘重,kN;h為落距,m;a為修正系數,可取0.34~0.80,亦可采用表1估算強夯的有效加固深度。
1.2最優夯擊能、單遍最優夯擊數、夯擊遍數
最優夯擊能根據有效影響深度確定,一般粗顆粒土可取1000~3000kN•m;細顆粒土取1500~4000kN•m。
單遍最優夯擊數可根據以下三條確定:①坑側周圍土體不發生過大的隆起;②夯坑不能過深,避免引起提錘困難;③每擊的夯實量不得過小。
夯擊遍數一般取2~4遍,但對滲透性低的細粒土,可適當增加夯擊遍數。
表1強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
單擊夯擊能/kN•m 碎石土、沙土等/m 粉土、粘性土、濕陷性黃土等/m
1000 5.6-6.0 4.0-5.0
2000 6.0-7.0 5.0-6.0
3000 7.0-8.0 6.0-7.0
4000 8.0-9.0 7.0-8.0
5000 9.0-9.5 8.0-9.5
6000 9.5-10.0 8.5-9.5
注:強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應從起夯面算起
1.3間隔時間
根據土中超孔隙水壓力的消散情況,選取兩次夯擊遍數的間隔時間。對非飽和土、透水性好的砂土可連續夯擊,一般透水性較好的粘性土7~14d;透水性差的粘性土、淤泥質土≥21~28d。
1.4加固范圍
強夯處理范圍應大于建筑物基礎范圍,超出寬度可自建筑物基礎外側邊線起增加加固深度的1/3~1/2距離,并≥3m。
1.5夯點布置
夯點布置見圖1。
①③①③①
③②③②③
①③①③①
③②③②③
方格布置
①③②③①③②
點線布置
注:①為第1遍夯點;②為第2遍夯點;③為第3遍夯點。
圖1夯點布置圖
夯點的位置可根據建筑結構類型布置,一般采用等邊三角形、正方形或梅花形布置。對于片筏基礎可采用正方形布置,對條形基礎可采用點線布置,柱基則采用點夯法,對砂土和拋石強夯擠淤可用排夯法(錘印彼此搭接200~300mm)。
1.6夯點間距
夯點間距可根據建筑物的結構類型、地質條件確定,一般取夯錘直徑的1.5~2.0倍。土質差且壓縮層厚度大時,第一遍夯擊點間距應適當增大,間距宜為6~8m。
2影響強夯加固效果的因素
(1)夯擊能是影響加固效果的關鍵。要提高加固效果和有效影響深度,首先要提高單擊夯擊能。
(2)土層的性質及分布情況。上層土質好而下層土質松軟,或中間有硬土層,夯擊能往往被土質好的土層所吸收,而影響軟弱土層的加固。
(3)土的含水率及飽和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強夯的效果。如飽和度過大,對粘性土甚至可能會出現橡皮土。
(4)應根據具體條件和所要求達到的目的來確定施工方案,其中選擇夯點數量及布置、間距、夯擊遍數和各遍的施工時間間隔等施工技術參數是關鍵。
3施工工藝
強夯分4遍進行:第一遍為高能量隔行夯打,夯打后原地平整;第二遍也為高能量隔行夯打,夯打后原地平整,貫入度<70~100mm;第三遍為中能量夯打,夯打6擊,貫入度<50~70mm;夯后場地平整;第四遍為低能量滿夯,按梅花形點夯打,夯打3擊,貫入度<30~50mm。
4工程實例
某工程填土地基強夯處理地質情況:第一層:紅黃色素填土,層厚4.4~5.0m,松散,稍濕,平均含水率為24%,主要由粉質粘土、砂質粘性土等組成,新近堆填,承載力特征為80kN/m2。
第二層:黃紅色砂質粘土,層厚3.5~4.6m,硬塑,濕潤,為花崗巖風化后產物,平均含水率為26.4%,承載力標準值為180kN/m2。
第三層:黃灰色砂質粘土,堅硬,層厚2.5~4.5m,稍濕,平均含水率為23.9%,為花崗巖風化后產物,承載力標準值為280kN/m2。
第四層:黃灰色全風化花崗巖,堅硬土狀,平均含水率為21.1%,層厚3.1~4.7m,承載力標準值為400kN/m2。
地下水位埋深在4.9m以上。設計上要求對地基土的加固深度為4m(即在起夯面以下4m內改善其壓縮性能,減小地面沉降,提高強夯區表土地基承載力),用公式H=a(wh/10)1/2計算,采用2000kN•m的單擊夯擊能。
試驗情況:在重型機床的部位進行了400m2的試驗區工作,在試驗區采用10擊、15擊、20擊3種類型布置夯點,夯擊遍數分4遍進行,夯點布置按1.5條的方格布置,間距為4m,強夯范圍每邊超過建筑物首層外輪廓線4m。第一、二遍能級為2000kN•m,隔行夯打,第一遍后原地平整,然后進行第二遍夯打;第三遍能級為1500kN•m,夯后原地平整,再采用500kN•m能級進行第四遍滿夯,滿夯的錘印搭接部分不小于夯錘直徑的1/5~1/3,滿夯的目的是為了加固表層土,對夯后試驗區進行靜探、動探和土工試驗最終確定采用2000kN•m的強夯,4遍夯擊,單點擊數為10~15,最終沉降量<50mm的施工參數,主廠房施工完畢后,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檢測工作,通過靜力觸探,豎井取樣、載荷板試驗等技術手段,可知有效加固深度可達4.5m(從起夯面算起),在處理范圍內,干容重達到17.0~18.6kN/m3以上,并在強夯后的土層表部形成不透水的硬殼(滲透系數K=8.8×10-7cm/s),地基土承載力特征值由原來的80kN/m2提高到180kN/m2。經載荷板試驗、靜力觸探和土工分析,在有效加固深度(4.5m)內,平均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達180kN/m2,為原來的2倍多,但是由于強夯施工過程中碰到4~5d的暴雨天,造成部分軟弱夾層,甚至產生橡皮土。為消除這部分軟弱夾層及強夯過程中產生的橡皮土,采用了強夯置換法處理,墩體材料采用碎石(粒徑為5~20mm),單擊夯擊能為1000kN•m,通過滿夯(5擊)處理,達到了預期效果。
5結束語
施工實踐證明,強夯法是處理填土地基的有效方法,該方法不僅工藝簡單可行、節約三材、工程效果顯著,而且適用范圍廣、費用低,能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強夯加固地基以不耗貴重材料、造價低、工期短的特點成為我國地基處理的一項重要技術。
參考文獻:
[1]于恒,于忠誠,劉承憲.地基處理的常用方法-強夯法[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5(6):74-75.
[2]劉濤,劉國彬,劉燕.強夯加固飽和粉土施工工藝研究[J].施工技術,2006,35(t):6-8.
[3]閆續屏,李鋒瑞.淺談強夯法處理地基[J].山西建筑,2008,34(6):135-136.
搜論文知識網致力于為需要刊登論文的人士提供相關服務,提供迅速快捷的論文發表、寫作指導等服務。具體發表流程為:客戶咨詢→確定合作,客戶支付定金→文章發送并發表→客戶接收錄用通知,支付余款→雜志出版并寄送客戶→客戶確認收到。鳴網系學術網站,對所投稿件無稿酬支付,謝絕非學術類稿件的投遞!
文章標題:強夯法加固地基施工技術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ligong/zidonghua/498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