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工程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6-24 12:48 熱度:
隨著人類對自然的不斷開發,在獲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來自于大自然的報復,這與人類的過渡開采不無關系。尤其是土地資源的濫用,造成了多種環境問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應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應該做到合理利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本文中,將對這個問題展開分析,分別對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的原則等內容進行介紹,接著提出構建合理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持續性的評價體系,最后做出總結。
《中國土地科學雜志》是我國土地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和地價評估部門,以及農林牧漁業生產、工礦交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部門與土地專業相關的科技人員,特別是從事土地調查評價,土地規劃、利用、整治、保護和土地信息等專業人員以及高校有關專業的師生,在科研、教學與業務工作中的參考文獻。
研究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正是為了科學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使得有限的資源發揮盡可能大的效用,并且在對環境不造成威脅的基礎上。土地利用管理系統的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是很多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將對此問題展開論述。
一、土地及土地利用的含義
土地是萬物之源,是生命之依,也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到底怎樣來定義土地呢?那么首先需要對土地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人類而言,土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是生產要素功能,土地是生產要素的基本組成部分;其二,是權益載體功能,人類都有適當使用土地的權利,但是沒有濫用土地、破壞環境的權利;其三,是生態載體功能,地球上絕大部分生命的存在,都離不開土地的支撐,一旦沒有了土地,很多生物都會面臨滅絕;其四,是環境功能,土地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環境的好壞有著重要影響。任何形式的土地利用,基本上都離不開這四個方面功能的體現。關于土地的定義,在《土地評價綱要》中是這樣描述的:“土地是地球陸地表面一個可劃定的區域,它包含了地表上下附近生物圈的所有屬性,包括近地表的氣候、土壤與地貌、地表水文(包括淺水湖、河流、沼澤、濕地),近地表的沉積層及其相關聯的地下水儲備、動植物生物量、人類聚落、人類活動的物理成果(土地平整、儲水或排水設施、道路、建筑等)”。根據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知道,土地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空間概念,而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的有眾多自然要素組成的綜合體,是人類與自然溝通和聯系的媒介和載體。土地是一種基本的社會資源,具有可更新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同時具有生產服務能力,一般來說還具有固定的空間位置。
關于土地利用的理解,從廣義上來講,土地利用是指人類為了實現各種目標而對土地進行開采或者使用的行為。如果是根據這種理解,相當于是將濫用土地、破壞土地的行為也包含在內,將這些破壞環境的用地地位也稱為“土地利用”,這顯然是不符合環保理念的。所以,根絕現代的觀點,破壞土地或者是沒有合理目的的用地行為,是不能將其納入到“土地利用”的范疇的。土地利用的目標性應該是其概念的重要屬性。從現代環保的觀念來看,土地利用應該定義為:“人類為追求一定的土地基本功能實現,而按一定的利用方式對土地施加作用與影響的行為。”
二、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持續性的實質
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持續性是指將現狀維持下去,盡可能的保證系統能夠永不滅失。在目前的情況下,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對土地資源的持續性使用更應該當作重中之重。土地利用系統一種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有物質方面的內容,也有非物質方面的內容。
事實上,土地利用系統是不可能永遠維持在一個狀態的,而是不斷的與外界環境發生作用,維持在一種復雜的自適應的狀態上。土地利用系統由多個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也是在不斷變化的,變化與演變是永恒存在的,不變只是相對的。如果要保證土地利用系統的持續性,則需要系統具備足夠的能力來應付這種變化與演變的能力。所以,所謂可持續性并不是指系統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而是指系統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土地利用系統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是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系統,其能否持續發展與環境的好壞有著密切關系。現在的土地利用系統,都要求是可持續性的,那么就要考慮到該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通過該系統如何才能實現更高的目標。
三、土地利用管理系統進行可持續性評價的原則
根據《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大綱》的要求,一般來說,土地利用管理系統的持續性評價應該遵守五個方面的原則。第一,生產性原則。對土地的利用不應該破壞土地的生產力,而是應該保持甚至是提高土地的生產力。第二,公平性原則。任何土地的開展使用,都應該充分挖掘土地的潛力,使用有限的土地,創造盡可能大的價值,在保護耕地的基礎上,集約用地,防止建設用地的隨意擴張,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不應該剝奪子孫后代使用土地的權利,為下一代留下他們所需要的建設用地和耕地。第三,生態合理性原則。在對土地利用管理系統進行評價時,應該遵循生態合理性原則。尤其是在當今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全民公共的責任和義務,在土地利用上,更是應該考慮到是否會對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任何破壞環境的土地利用行為,都應該予以否定,不允許實行。第四,社會可接受性原則。在對土地利用進行評價是,還需要關注該利用方案是否為社會所接受,一方面是在政府和制度的允許范圍內,另一方面是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尤其是周邊群眾,不應該對他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權益產生影響。當土地利用的方式為社會所接受之后,也就意味著其所帶來的風險也會隨之降低,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第五,針對性原則。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土地利用,都用同一套指標同一套系統來評價,則是應該因地制宜,根據特定的地區、特定的時期,對土地利用進行特定的方式來評價其可持續性。
四、構建土地利用管理系統持續性評價的指標體系
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的評價指標的構建關系著其評價結果,因此,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具體來說,評價指標體系應該遵循實用性與科學性相統一、整體性與代表性相統一、穩定性與動態性相統一等原則。與此同時,在評價指標體系中,還應該考慮到土地的類型以及土地利用的目的。
某開發區的土地利用系統的持續性評價體系是這樣構建其評價系統的。經過各方面的調研和研究,以及專家咨詢,提出以用地管理、用地結構、用地效益和用地面積四個方面來構建指標體系。評價目標則是“提高開發區土地可持續利用水平”,從而構建出如表1所示的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
表1中的這些指標只是針對某開發區土地利用管理系統進行可持續性評價,而對于其他方式的利用土地,這些指標就不一定適用的。也就是說,需要對土地利用進行持續性評價時,評價體系的確定,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利用方式,不同的利用目的來構建不同的指標體系。本文中,只是以開發區的土地利用持續性評價體系作一個例子。
五、確定各指標權重以及評價目標值
當評價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確定以后,就需要給每個評價指標賦予權重,接著計算出評價目標值,從而得出評價結果。
首先,是確定評價目標值。根據上述表1中列出的各項指標,構建出持續性評價的指標體系,并且確定評價目標。其次是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當指標確定以后,組織相關方面的專家,通過頭腦風暴法、專家會議法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各指標的權重大小與其對土地利用持續性的重要程度息息相關,權重的確定,會對評價結果產生直接影響。最后,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計算評價結果,得出結論。通常采用的方法有AHP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專家調查法等。
六、總結
土地利用放在今時今日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對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應該進行可持續性評價,只有符合評價標準的土地利用,才能被允許。在本文中,對土地利用管理系統的持續性評價進行到了簡單了分析,旨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專家、學者參與討論和研究,建立其科學完善的土地利用管理系統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于開芹,邊微.常明.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理與方法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3):59—64.
[2]李植斌.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1):68—73.
[3]譚永忠,吳次芳,葉智宣等.城市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J].中國軟科學,2003,(3):139—143.
[4]曾珍香,顧培亮.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分析與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55—58.
文章標題:土地利用管理系統進行持續性評價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gongcheng/3193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