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難題

所屬欄目:農業工程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7-15 14:26 熱度:

   濕地農業指在天然濕地基礎上改造成以稻田、葦塘、魚塘、小型水庫為主體的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人工農業復合生態系統。文章概括了我國濕地農業的現狀,分析了其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應采取的對策。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月刊)創刊于1957年12月,系國家教育部主管,西南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農業科學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農作物、植保、生物技術、土壤與植物營養、食品工程、林學、畜牧、獸醫、動物營養、蠶學、淡水漁業、農業工程、農業氣象、環境科學農業經濟和農業基礎理論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和技術方法等文章。獲獎情況: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重慶市質優期刊。

  全國60%以上的糧食、經濟作物產品和畜產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魚和蠶繭是由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生產的。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開發利用和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在我國當前和未來的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1]。

  1我國濕地農業概況

  濕地農業資源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許多農產品尤其是水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為農業生產提供保持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項生態服務功能。由于我國絕大部分濕地具有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越自然條件,幾千年來,濕地一直是我國農業開發的重點地區。直至近幾十年來,濕地仍是我國農業開發的主要對象。

  農業生產與濕地資源保護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關系。濕地保護是為了保持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而農業生產基本出發點則是滿足人們的食物需求。歷史上,日益膨脹的人口曾經促使許多重要的濕地保護區被開發為農田。我國的濕地農業區域包括長江中游的兩湖平原、長江下游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區等,多為我國農業商品生產基地,農業相對發達[2-3]。從全國總體情況來看,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對濕地資源依賴程度的提高,濕地農業生態系統因圍墾、污染、泥沙淤積及過度開發利用受到嚴重的破壞。據統計,近40多年來我國沿海地區累計喪失濱海灘涂濕地面積約119萬hm2,全國圍墾湖泊面積超過130萬hm2,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江漢平原湖泊總面積減少43.67%,洞庭湖和鄱陽湖分別被圍墾17萬hm2和8萬hm2,全國稻田面積由1976年的3 697萬hm2減少至2007年的2 923萬hm2,30年凈減少774萬hm2,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由于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稻田。對濕地的不合理墾荒和利用破壞了濕地農業的正常投入產出平衡,阻礙了濕地生態功能的正常發揮,濕地地區大多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并沒有發揮濕地的最大經濟效益,反而給濕地造成了很大環境壓力和破壞。

  2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2.1濕地農業的發展存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變化問題

  由于長期以來偏重對濕地開發利用而輕視保護,對濕地及其生物資源主要看重它們的可利用價值而忽視它們的生態系統功能價值,對濕地生態環境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致使濕地生態系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如圍灘造田、濕地排水轉為農業用地等,已使濕地面積大大縮減,最常見的是湖泊面積的減少;二是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乃至喪失,由于濕地的大面積開發導致了濕地生境的破壞和破碎,使得越來越多的物種,特別是珍稀物種因失去生存空間而瀕危甚至滅絕,進而弱化了生物多樣性;三是土壤肥力下降、質量退化,由于多年墾荒、燒荒、掠奪式經營等活動,濕地土壤物理性狀變差,肥力下降,質量退化;四是濕地生態功能下降,濕地對氣候,特別是對濕地分布區域的大氣溫度、太陽輻射、降水以及濕度等均有著十分顯著的調節作用,大面積的濕地資源開發,使濕地下墊因素發生改變,削弱了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能力,從而削弱了其對氣候的調節作用;五是農業污染加劇,大范圍使用化肥、農藥及工農業廢水排放造成化學污染嚴重,防污和治理措施未能及時跟上,致使濕地地表水質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2.2濕地農業基礎研究欠缺

  濕地農業的基礎性研究缺乏,對濕地農業結構、功能、漬澇規律、價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對濕地農業認識不完全、不深入,社會重視程度不夠,且科學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濕地及農業濕地缺乏完整的科學理論,對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尚未能全面科學地進行規劃與論證;二是對濕地的保護與利用缺乏管理機構與法制規范,管理人員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識,濕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還未建立等;三是濕地農業關鍵技術研究缺乏,濕地農業的合理利用技術、退化濕地生態恢復、濕地污染控制、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濕地監測與信息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的缺乏,使得我國濕地農業的發展處于徘徊狀況。多數地區處于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注重高產,忽略優質安全與高效,注重利用而忽略整個生態系統及其結構優化。

  2.3退耕還濕補償制度不完善

  缺乏明確的退耕還濕補償制度和替代生計引導是濕地保護和退耕還濕實施的制度障礙和政策缺失。退耕還濕補償制度的完善程度對農民是否愿意放棄耕地和以何種方式獲得補償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國家在退耕還濕方面,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即便有退耕還濕的情況也只是參照退耕還林的政策執行。許多農民把耕地看成是生存的根本,由于耕地是其根本的生活來源,加之沒有其他技能、謀生渠道不明確、就業不穩和收入無保障,同時,沒有好的補償制度和補償方式,使得農民不愿意放棄耕地。

  3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3.1積極推進濕地農業管理的標準化

  堅持把政策法規和標準化建設作為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長效措施,實現保護管理的法制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法律和政策”和“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總體要求,爭取有利于濕地農業保護管理的各項政策。要加強調查研究,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濕地生態補水制度的合理途徑。要建立一整套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調查監測、濕地保護體系建設、濕地履約的有關標準、規程和制度,加強濕地標準和規范的研發工作,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推進我國濕地農業管理標準化建設[4]。

  3.2積極做好濕地農業保護規劃

  根據《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和《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指導各地進一步收集整理好有關我國濕地農業保護的資料和數據,組織開展有關的調查研究,抓緊做好“十二五” 國家、各部門和地方濕地農業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各地區要把濕地農業保護納入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做好有關規劃的銜接工作。有關規劃在征求意見時,要進行認真的研究,積極主動地做好匯報溝通工作,力爭做到專項濕地保護規劃與行業規劃、其他相關專項規劃、上級濕地保護專項規劃與下級濕地保護專項規劃相協調。收集集成國內外濕地農業保護管理的先進經驗、科學成果,為濕地農業管理、推動濕地農業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撐。

  3.3積極開展濕地農業生物多樣性調查

  濕地農業中分布有種類豐富的農作物和家養動物的野生親緣種,它們是農業育種工作中的寶貴遺傳資源。農業的持續高產依賴于有效地利用多種多樣的物種和基因資源以及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因此,保護濕地農業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前提。應做好濕地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力保護農業生態系統內現有野生物種和人工管理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作物遺傳資源多樣性,維護系統內現有野生物種。開展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綜合考察和若干專題調查。調查考察濕地農業生物物種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經濟價值和受威脅程度,制定珍稀、瀕危、地方獨有名貴動植物分布區域圖。在調查考察基礎上,編制濕地農業生物多樣性中心名錄。劃定必要的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重點農業生態系統類型、珍稀瀕危物種和野生遺傳資源。加強對濕地農業保護區域種子、苗木、畜禽新品種等引入和應用的監管,建立早期預警、風險評估和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對已入侵的生物,加強跟蹤監控,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3.4保護與用養結合,促進區域生態持續優化與協調

  濕地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在對濕地農業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同時,應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既要從長遠考慮,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又要根據國情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循序漸進,搞好綜合平衡。應避免可行性較小的機械式的濕地環境保護方式,代之以開發與保護并行的方式,因地制宜建立適合區域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整治濕地生態環境,特別是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與水環境的治理;加強環境資源監測和保護;加強執法力量和執法力度;指導群眾發展生態經濟,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建立立體生物群落與完善配套的組裝技術,增強對自然災害的防御能力[5]。

  3.5依靠科技,促進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對生境破壞嚴重的地區建設濕地生態恢復工程;適度且因地制宜、有計劃地發展一些濕地高效生態農業工程。確保濕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濕地開發與保護的新途徑,使濕地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實現濕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的統一[6]。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濕地農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如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濕地農業生態系統對于環境因子變化的相應機制等,為濕地農業保護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二是積極探索濕地農業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示范模式,加強科技支撐,把濕地保護工程建設成為濕地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示范基地,打造成開展濕地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合作平臺;三是開展濕地農業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的宣傳、教育和培訓,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和學術會議,出版有關著作和刊物,傳播與普及濕地農業知識,使全民參與保護濕地,生產者科學地利用濕地;四是積極與國內外有關科研機構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充分借鑒、吸收國內外濕地保護、合理利用以及退化濕地生態修復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五是加強對濕地保護管理人員的培訓,指導他們學習并掌握有關濕地保護管理方面的知識和生態農業方面的知識,以提高他們在濕地保護管理中生態農業推廣和應用的能力,從而建立生態農業的推廣體系。

  4參考文獻

  [1] 顏華.關于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思考[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5):383-385.

  [2] 熊飛.武漢市濕地主要環境問題及保護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9):4189-4190.

  [3] 王海芳.濕地及其保護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9,13(1):49-50.#p#分頁標題#e#

  [4] 王世巖,楊永興,楊波.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探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2):176-178.

  [5] 孫志高,劉景雙,秦泗剛,等.三江平原濕地農業開發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區域可持續發展[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4):55-60.

  [6] 中國國家林業局.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文章標題: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難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gongcheng/32331.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免费成人 | 91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福利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视频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在线看 |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本亚洲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久久99 | h肉视频 | 亚洲黄色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高清 |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加勒比 | 水蜜桃亚洲一二三四在线 |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性受xxxx白人性爽 | 综合久久一区 | 国产色在线 | 久久激情视频 | 中文字幕三区 |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精品综合 | 在线a视频网站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99| 久久精品日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超碰精品在线 | 手机看黄av免费网址 | 九热在线 | 国产91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黄色av免费| 国产在线看片 | 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 免费在线观看成年人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 | 激情毛片 | 日本在线视 | 天天射天天操天天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