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經濟效益

所屬欄目:農業工程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7-07-14 14:31 熱度:

   農業土地利用作為一種經濟行為,既受到人口、技術及生態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本文主要研究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經濟效益。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時間為1955曾,用刊名:山東農業大學學報&山東農學院學報本學報,為農業綜合性學術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登載農學、園藝、植保、動物科技、林學、資源與環境、食品科學、農業工程、農業經濟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水利及土木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對冀西北農牧交錯帶張北縣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從1949年到2011年張北縣經歷了耕地面積先增加然后減少,林地面積不斷增加,草地面積先銳減然后逐漸恢復到穩定,耕地中蔬菜播種面積隨年度持續增加的變化趨勢。張北縣的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林業效益主要體現在生態和社會兩方面,經濟效益微乎其微,因此面對退耕后的耕地緊張問題,繼續發展蔬菜和畜牧產業是今后工作的重點。

  20世紀以來,由于世界人口急劇增長,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相對越來越少,因此土地利用問題逐漸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視[1,2]。農業用地又稱農用地,指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所利用的土地,主要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生產發展所要利用的土地。相應的土地利用變化也會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3,4],因此分析農業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可以為區域農業生態和區域經濟系統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的基本概況

  張北縣地處河北省的西北部及內蒙古高原南緣的壩上地區,位于北緯40°57′-41°34′,東經114°10′-115°27′,總面積為3863km2,人口35.3萬,轄4個鎮、14個鄉。張北縣地處壩上高寒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降水量392.7mm,年平均氣溫3.2℃,年平均日照時數2098h,全年活動積溫2448℃,全年無霜期90~120d,光照充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為典型的農牧交錯帶代表性地區。主產農產品為馬鈴薯、甜菜、蔬菜、雜豆、亞麻、莜麥等。

  1.2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涉及張北縣、河北省和全國土地利用及經濟發展的數據,通過研究這些數據對張北縣的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及經濟效益進行分析,各年份相關數據主要來源為張北縣統計局統計手冊,同時參考的文獻資料包括張家口地區農業歷史統計資料[6],河北農村統計年鑒[7]和中國農業年鑒[8]等。

  2結果與分析

  2.1農業土地利用變化歷史過程分析

  從1949年到2011年耕地種植面積的年度變化趨勢(表1)可以看出,張北縣的耕地面積變化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時期:1949~1965年是土地墾荒期,這個時期耕地面積呈顯著增加的趨勢,耕地總面積從10.31萬hm2增加到了16.68萬hm2;從1966年開始到2000年,張北縣經歷了農田基本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農業建設時期,耕地先趨于減少,而后逐漸達到穩定;自2000年張北縣作為試點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耕地面積迅速減少,從2001年的13.97萬hm2減少到2011年的10.07萬hm2。

  從張北縣1949年到2011年前后跨度60余年的林地面積的變化情況來看,該地林地面積經歷了從無到有并呈直線增長的變化過程,1965年該縣的林地面積為0.74萬hm2,到2011年增加到了11.31萬hm2,均超過了草地和耕地面積。由于大面積毀草開荒,張北縣的草地面積從1949年到1980年期間出現銳減,從1949年的19.13萬hm2減少到了1980年的6.03萬hm2,從1981年開始,由于林、草、牧相結合,以牧為主的壩上經濟建設方針的實施,做到林草結合、改變造林方式,間種牧草,形成喬灌草網帶片林結合的防護體系,張北縣草地面積恢復到逐漸穩定,2011年的草地面積為10.62萬hm2。

  計算分析張北縣耕地和林地、草地面積比的年度變化可以得到1949年為0.54∶1,到1980年增加到1.69∶1,從1981年開始逐漸降低,到2011年降低為0.46∶1。

  表2為1949-2011年張北縣各種作物播種面積的變化情況。從表2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物總播種面積和耕地面積的變化趨勢一致,從1949年的10.16萬hm2增加到1965年的16.10萬hm2,然后由于耕地面積的減少,播種面積也在降低,到2011年降低到10.06萬hm2。

  在耕地的利用結構中,糧食作物生產在張北縣一直占主導地位,但占總播種面積的比例卻在下降,從1949年的87.60%下降為2011年的49.60%;與糧食作物不同,以胡麻、油菜、油葵和甜菜為主的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則無明顯的變化,其中1949年較低,為0.92萬hm2,占總面積的9.06%,1986年的最高,為2.95萬hm2,占總面積的21.72%,2011年為1.97萬hm2,占總面積的19.58%。

  依托獨特的氣候條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張北縣大力推進蔬菜標準化生產,使蔬菜產業不斷擴模升級,蔬菜播種面積從1949年的0.10萬hm2增加到了2011年的1.11萬hm2,呈直線增長趨勢,占總面積的比例也從1949年的0.98%增加到了2011年的11.03%。

  2.2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經濟效益

  張北縣的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圖1為1949-2011年張北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及農業、林業和牧業產值的變化趨勢,從圖1可以看到從1949年到196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有增加的趨勢,其中農業產值有增加的趨勢,但是農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處于低迷的徘徊狀況;林業產值在逐年增加,1965年比1952年增加了24.6萬元,增長了10.25倍,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也在增加;牧業產值也在增加,而占總產值的比例也徘徊不前。1966年到1990年這個時期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有增加的趨勢,但農業產值、牧業產值依然徘徊不前,只有林業產值逐年增加。從1991年到2011年,張北縣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呈較快速度地增加,其中農業、林業和牧業產值都呈逐漸增加的趨勢,農業產值與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也增長很快。尤其是從2001年到2011年,由于這個時期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重視畜牧業的發展,大大緩解了草畜矛盾,使牧業產值有了明顯增加的趨勢,與農業產值持平甚至在有些年份超過了農業產值,對農林牧漁總產值的穩定增長起到了保證作用。

  張北縣地處冀西北農牧交錯帶,這里常年氣候干燥、寒冷,樹木生長較慢,一般樹木種植20年以上才能成林,且張北縣自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試點工程以來,由于受壩上特殊的自然條件所限,退耕還林工程主要營造的是生態林,因此森林效益主要體現在生態和社會兩大效益上,經濟效益微乎其微。從圖1可以看出,從1949年到2011年林業產值雖然一直在增加,但還是遠遠低于農業和牧業產值,如2004年林業產值達到最高,也只有4678萬元,只占總產值的2.82%,而同年度農業和牧業產值分別為74557萬元和84180萬元。因此作為國家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縣,面對退耕后的耕地緊張問題,如何發展高效高產的富農產業是張北縣面臨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張北縣從提高系統生產力出發,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鼓勵發展錯季蔬菜生產,蔬菜播種面積迅速增加(表2),達到了“耕地面積雖減少,農民收入卻增加”的目標。表3為張北縣葉家村2000-2002年的作物種植結構和作物的經濟效益分析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種植錯季蔬菜成為退耕后種植業系統新的經濟增長點[9];又如旱作農田種植莜麥的經濟效益只有450~750元/hm2,而種植抗旱、耐瘠、早熟、喜冷涼、耐連茬的小南瓜,采取開溝施肥、覆膜以及聚水集肥等技術,依靠自然降水,種植效益能提高到12000~15000元/hm2,不僅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收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10],因此擴大蔬菜播種面積是張北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另一方面,在中國目前農業結構大調整的背景下,增加草地面積,促進畜牧業發展是歷史的必然。張北縣加強草場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消除貧困,以打造伊利優質奶源基地和建設環京津肉牛羊生產基地為目標,穩步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場建設,截至2011年底,張北全縣共有規模養殖場52家、肉牛規模養殖場5家、肉羊規模養殖場10家、生豬規模養殖場10家、蛋雞規模養殖3家,畜牧業發展給農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張北縣的農民人均收入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980年只有61.0元,到2010年增加到了3620元(表4),但是從表中可以看到,張北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和河北省及全國相比較,仍處于較低的水平,因此張北縣退耕后應繼續調整種植業結構,在保證馬鈴薯、亞麻、甜菜等傳統作物的種植面積同時,繼續保持和適度地發展水澆地,增加蔬菜的種植面積;同時對草場管理應像農田管理一樣,提高牧草產量,引導農民發展節糧型畜牧業,這樣既可避免人畜爭糧的問題,又可帶動草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3結論與建議

  1)冀西北農牧交錯帶的張北縣農業土地利用變化歷史過程從1949到2011年為耕地面積先增加后減少,林地面積不斷增加,草地面積先銳減然后逐漸恢復并趨于穩定;在各種作物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仍占主導地位,但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而蔬菜播種面積隨時間的推移在持續增加。

  2)張北縣的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尤其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使牧業產值有了明顯增加的趨勢,而林業發展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較差的經濟效益則可忽略不計。

  3)面對張北縣退耕后的耕地緊張問題,一方面應繼續保持和適度地發展水澆地,增加蔬菜的種植面積;另一方面加強草場建設,大力發展畜牧業,增加農民收入。

  參考文獻:

  [1]陳佑啟,楊鵬.國際上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研究的新進展[J].經濟地理,2001,21(1):95-100.

  [2]朱利凱,蒙吉軍.國際LUCC模型研究進展及趨勢[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5):783-790.

  [3]劉慶,陳利根,張鳳榮.中國1986年至2006年耕地非農化數量與經濟發展關系的計量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5):787-793.

  [4]翟文俠,劉會進,王健,等.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經濟效應分析——以湖北省咸寧市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9,26(4):56-58.

  [5]張衛萍.退耕還林補償政策與農戶響應的關聯分析——以冀西北地區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66-68.

  [6]張家口地區行政公署農業局.張家口地區農業歷史統計資料[Z].1982.

  [7]河北省統計局,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河北農村統計年鑒(1995-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2012.

文章標題:農業土地利用變化的經濟效益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gongcheng/36134.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 | 青青草一区二区 | 亚洲成人免费 | h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000 | 九九亚洲 |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 色久电影 | 日韩在线欧美 | 在线伊人网 |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喷潮 |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91久久| 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久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久 |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 | 国产99久久精品一区二区永久免费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二百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在线看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不卡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 毛片一级黄色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麻豆av片 | 91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成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天堂| 国产h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 | av官网在线|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