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9-08 07:59 熱度:
摘要:傳統村落凝結著我國幾千年農耕文化的結晶,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歷史遺存,更包含有適應不同地域環境獨特的人居環境規劃理念。如今,新農村建設在經濟高速發展以及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得到了極好的發展契機。新農村建設活動也取得了一些列成績,但同時人們對改善新農村人居環境的迫切渴求,也導致了建設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問題。本文在對歷史的反思和現實的總結的基礎之上,歸結出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規劃思想,為今后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規劃;新農村建設
傳統村落經過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孕育而成,凝結著農耕文明的結晶,擁有豐富的歷史遺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更蘊含了適應地域環境,具有鄉土色彩與傳統文化的人居規劃設計思想。如何從這些遺存豐富的寶庫中總結并且探索出農村建設的歷史經驗,更好地為現代新農村的建設而服務是我們值得研究和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典型村落空間分析
1.1靜升村典型村落空間分析
靜升村隸屬于山西省靈石縣,現位于距靈石縣縣城東北約12公里處,面積約為55km2。靜升村東傍綿山、西臨汾水,鎮西與翠峰鎮相連,鎮南與兩渡鎮、馬和鄉相接壤,鎮東、鎮北與介休市相交。本文中所提及的靜升村乃是現靜升鎮鎮政府所在之地,也是靜升鎮的中心所在。下面本文將就以下三個方面對靜升村的村落空間的營造思想進行分析梳理。
1巧借自然之勢,與自然的融合
靜升村自明清以來,整個村落均延續著“九溝八堡十八巷”的較為完整的歷史街巷格局。主要街巷在走向、寬度與尺度,古建筑的空間布局和建筑形式方面,大多數都還保持著明清時期的空間格局,基本遵循了原有的歷史風貌。靜升村整體格局面南坐北,依山傍水,一條大街橫貫西東,九溝、八堡、十八巷散布于北山之麓,民居、祠堂、廟宇錯落于小水河畔。
2獨特的村落整體空間格局
靜升村借天然地勢,將山水環境做為依托,并把村落空間當做載體,形成了具有傳統人居環境觀的整體村落意境。在村落的選址上就將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當做最為重要的考慮要素,首先在掌握了周圍自然環境特性的基礎上,在村落的整體布局上體現出回歸自然的觀念。人工營造活動要對自然的足夠的尊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建筑、人與村落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適應并發展,最終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時,在具體的建筑以及院落空間的營造上也反映出了獨特的意境。
3各古堡對村落空間發展的積極作用
靜升村自明清以來就延續了“九溝八堡十八巷”的街歷史格局,形成聚族而居、具有濃厚防御特征的堡壘式村落。八個古堡分散于街巷之中,依地形地勢而建,有六堡雄踞于山梁之上,有兩堡藏臥于兩水之間,看似散落實則有機的聯系。
各堡都有堡墻、堡門,除了防御作用之外,這也是對堡內邊域有所限定,將村落整體空間進行有機的分散,其它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散布于個街巷之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這種為村落今后發展留有余地的考慮正是當今新農村建設所缺少的,將各居住單元有機的分散于村落用地之中,適度地進行發展也是當今新農村建設的理想模式之一。如圖1
圖1靜升村村落格局示意圖
1.3村落空間結構特點總結
1文化為組織空間的重要基礎
靜升村處于汾河流域當中,同時深受晉商文化的影響。從村落選址的盡善盡美到村落布局的嚴謹,院落格局的等級禮制嚴格,建筑裝飾的技藝精湛……無不體現著晉中地區的文化傳統。并且都有著深厚的宗族文化,這也成為了組織村落空間的重要基礎。
2空間對人性的教化與涵養
空間的形成是深受文化的影響的。靜升村由于深受晉商文化影響,尊崇等級秩序,尊卑禮制,使得村落的空間更具教化作用。
3對地域文化的保護與繼承
靜升村是典型的北方聚落代表,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同時又深受晉商文化的影響。晉中人對自身的文化傳統亦是十分驕傲的,晉商的先進觀念無疑影響著晉中地區的子孫后代,他們以誠信為本,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成為了晉商文化的底蘊。晉中人對地域傳統文化的傳承就成了骨子里的信念。
4山水、風景的創造
從村落選址的追求理想化的風水之地,到村落格局與自然山水的呼應,再到村落景致與自然環人文環境的融合,晉中地區平原村落景致的創造無不體現著自然的優美與人文的智慧。將自然之勢納入村落景觀之中,又將人文之情賦予自然之景中,如此相互融合、提煉。自然之景因人文文化而得以長久的流傳,人文文化又因自然之勢而增加靈秀與柔美,兩者相輔相成。
5家園感的營造
傳統村落大多以血緣、家族為紐帶而聚居,晉中地區也不例外,并且靜升村中出現了許多堡寨民居建筑,更是聚族而居的典型代表。居于其中的村民有著更強烈的家族觀念,營建人居環境時更注重對人性的關注,這也使得這些村落有更強烈的內聚力,村民自然產生更強烈的家園感。
二、新農村建設出現的問題
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生產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村落經濟的發展,但并沒有完全解決村落發展上出現的一些問題,一些關系到農村長遠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也依然存在,都亟待我們從整體上研究并解決。
1村落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遭到破壞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大力發展,農村的規劃得到了重視,取得了很多的進步。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農耕文明下形成的傳統村落空間已經不能適應現在村民的生活生產所需,村民急切的想要改善居住的環境。
2歷史文脈的中斷,文化喪失,無法傳承
村落缺乏規劃而肆意建設導致了村落的人居環境日益惡化,村民的交往空間被壓縮,精神文化活動減少。在工業文明下,村民也開始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文化環境遭遇了巨大的危機。村落的歷史文脈在人們一味的追逐財富的過程中被迫中斷,得不到傳承。村民缺乏精神文化活動,也加劇了一些重要文化活動場所的消亡,一些重要的歷史建筑走向衰敗。村落的歷史文化核心也隨著村民精神追求的退化而消失殆盡。
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靠老一輩人在經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
3規劃“易編制,難落實”
大力推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村落的規劃編制也顯得尤為重要。但現實就出現了規劃編制容易,但難以落實的局面。除了一些現實的操作問題,規劃難以落實的根源就在于規劃的編制不適。
村落的規劃肩負著社會與經濟的雙重任務,不僅要將傳播村落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要帶動村落的經濟發展。使兩者得到一種平衡,在促進村落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村落的歷史文化發展,現在文明與歷史文明得到融合與發展。
4村落盲目發展旅游產業
很多傳統村落看到發展旅游可以帶來豐厚的收益,都爭先恐后的加大力度發展旅游業,過分強調其經濟效益。
5歷史建筑得不到有效保護
近些年,我國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已愈加的重視,從單純的文物保護制度,到建立了歷史街區,歷史文化名村、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我國對于傳統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制度正逐步完善。但在保護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保護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得很多歷史建筑被毀壞而消失
三、歷史的啟示與現實的反思
1追求村落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
在重視經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村落往往忽視了整體的協調發展,以單一的生產方式獲取經濟的增長。這些生產方式有時并不合適村落自身的特征,甚至對村落人居環境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而村民們由于缺乏足夠的認識,加上相關的法律政策的缺失,造成了很多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保護,甚至是被毀壞。盲目地追求村落高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問題有待我們解決。
2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村落人居環境
中國古代長期處于農耕文化時期,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人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于是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必然成為農業社會的生存延續的基本條件。“鄉村聚居是人們為了在自然條件下保護自己,根據自然的特點逐步建造形成的。對這一點,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1]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在其規劃過程中必然浸潤了與自然和諧的智慧。這種自然智慧就是在人居環境規劃建設過程中巧妙利用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的具體手法與理念。
3尋找更為合適村落經濟增長的模式
在回顧和比較中國歷史各階段和各個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與農村勞動力的關系后可以看出,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民經濟翻兩番的發展目標必須轉移2.5億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平穩、有序,以避免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負擔。而舊有的農村經濟體制恰恰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實現,從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轉變便是例證。制度缺陷與管制失靈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筑起高高的壁壘。
4延續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中的人本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超越宗教的情感和功能。在中國傳統文化神本主義始終不占主導地位,恰恰相反,人本主義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2]與天地“相參”。考察事物、明辨物理,既要“上揆之天”,“下察之地”,還要“中考之人”。[3]即人是衡定萬物的價值尺度。
5關注全局的整體觀在村落人居環境中的應用
傳統村落是由整體村落格局、傳統院落、風景系統等而構成的的整體。各要素的特性不一,對其中某一要素的加強并不能提升整體的性能。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在人居環境營造時就要把握整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從而充分發揮整體作用。中國傳統哲學一直以來就持有整體觀,講究要以融會貫通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面對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活動所出現的問題時,不能單獨的審視這個問題,要將其歸入大的背景之中,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同時人居環境各要素之間是互相作用的,孤立的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時常不能帶來好的結果,此時關注全局的整體觀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建設經過了幾百年的農耕文明的洗禮,已形成了獨有的人居理念。雖然現如今的新農村所處的時代環境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但是村落人居環境的核心就是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而人們的本性并未隨著時光的推移而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自古以來,人們心中的終極追求仍沒有改變。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新農村無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人們迫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渴求也導致了新農村建設出現了一些問題。新農村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城市病”,新農村的無序擴張,新農村人居規劃理念的缺乏……這些問題的出現無疑喚醒了人們對傳統村落宜人的人居環境的向往,于是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規劃思想的探討就顯得十分必要。歸結適應地域的村落人居規劃思想,在對歷史經驗的梳理下反思現實,從而為今后新農村的建設活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6.
[2][漢]戴圣.《中庸》.
[3][秦]呂不韋等.《呂氏春秋》.
[4]王金平.山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5]張萬方.中國新農村規劃建設簡明實用教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文章標題: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規劃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huanjing/1015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