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9-28 08:15 熱度:
黃淮海平原有風沙化土地面積206.7萬hm2。這些土地目前不僅生產能力低,而且成為塵沙風暴的發源地,影響著整個黃淮海平原的生態環境。因此,研究風沙化土了的綜合治理模式勢在必行。為了探討這一類型區的水土流失特點,研究開發治理模式,制定水土保持措施,使農業產業結構達到最佳配置,水利部海委把山東省夏津縣郭后風沙綜合治理示范區作為試點進行重點研究。
郭后風沙區位于夏津縣東北,包括郭寨、后屯兩鄉各一部分,總面積65.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3.3km2。郭后風沙區系黃河決口泛濫沖淤而成,宏觀地形平坦,地貌為崗、坡、洼相間,土壤表層多為沙土,質地疏松,結構脆弱,水土流失以風蝕為主,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近10年來,該區堅持以治理水土流失、恢復生態平衡為中心,采取治理與開發相結合,治理、開發、試驗、管理一齊上,從而探討出了適合該類型區的綜合治理開發模式,即防護體系、蓄灌排水體系、治理開發體系、試驗研究體系和預防監督體系因地制宜、綜合配置、同步協調、有機結合的黃泛風沙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
1防護體系
1.1農田防護林網
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是開發治理風沙區的一項基本生態工程,營建林網可防止土壤風蝕,減少土壤養分無效輸出,將風蝕損失的有機質及營養素穩定在農田內,并且由于林帶防風,還可截留、沉降隨風飄移的黏粒,從而增加土壤中的營養物質。當地風向是以南南西風及北北東風為主。設計主林帶間距150m,副林帶間距250m,方田面積3.75km2。林帶與溝、渠、路走向一致,同步設計,充分利用溝路邊岸植樹插條,沿溝渠兩側各栽4行喬木,株行距2m×1m,株間栽紫穗槐1墩,在溝渠兩坡面上各栽旱柳1行,株距4m,綿柳條2行,株行距1m×1m,加上溝渠,主、副林帶寬度分別為19.5m和22.5m,林、路、渠占方田面積的23%—25%。
1.2防風固沙林
沙崗地、緩起伏沙地,地形起伏不平,地表多為飛沙土,冬春受風南北滾動,易形成風沙流,屬強度流失、極強度流失沙地。該類型主攻方向是因地制宜栽植喬木封育沙丘,株行距2m×3m,樹種以刺槐、泰山青為主,還有少量桑樹。
1.3經濟林
緩起伏沙地,易風蝕跑水、跑肥,土地貧瘠、該類型先圍堰平整后,再利植適合當地發展的鄉土經濟林,主要樹種有杏、桑、桃、山楂、梨。該經濟林栽植時應采取加大水,肥的措施,實施薄膜覆蓋新技術。
1.4農林間作
由于林帶林網、防風固沙林不能滿足極強度流失地需達到的防風效果,為了彌補防風設施的不足,采用農村間作方式,株行距一般6m×15m、6m×30m,樹種有毛白楊、泡桐或少量的山楂。
1.5村莊防護林
要充分利用村莊四周的坑塘、取土坑、閑散地塊、環村路等營造護村林,在宅前屋后、村中心街道、胡同旁見空栽樹,較大農家院宜種植香椿、杏、葡萄。
2、蓄水、灌溉、排水體系
該區主要引水源或排澇溝道為六五河、六馬河、按地形、行政區域設計4個較大灌區,渠與林帶走向一致,溝渠排、蓄、灌結合在一起,統一規劃,精心設計,一溝多用。
2.1灌水體系
按引水的綜合要求,在六馬河、六五河設固定揚水站,采用二級提水灌溉農田,根據水敵人保證率低和季節性用水的矛盾,增大提水能力,縮短輪灌天數。該區開挖主渠道53條(段),長130.7km,動土方108.1萬m3,興修橋、涵、閘76座,新修道路28條132km,新打機井91眼,達到了以井保豐,以河補源的目的。
2.2蓄水、排水體系
田間土壤保水措施:一是采用耙耢措施,使土壤上松下實,上干下濕;二是采用薄膜覆蓋種植棉花、花生、西瓜、蔬菜類、幼林等;三是農田圍堰打埂,防止降水徑流。工程保水措施;一是緩起伏沙地采用推土機按臺田整平;二是充分利用洼地、坑塘蓄水。溝渠排蓄排水措施;一是充分利用現有節制閘控制河道水位;二是揚水站靜水池安裝排水閥,充分利分灌渠控制排水位,全部灌區渠道可為蓄水庫容。
3、治理開發體系
建立完善的防護體系和灌排體系的目的在于保護、開發利用沙化土地,使其為人類生產物質與財富。沙化土地的開發利用堅持了長、中、短利益相結合的原則,注重高產優質高效和市場競爭動態,在經濟林、林糧間作,農作物種植等方面進行高產開發利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沙化土地平整、薄膜覆蓋、營造塑料大棚雖投資大,但見效快,效益高,已成為開發沙化地的短、平、快技術并得到推廣。
3.1經濟林
沙地營造果園,果樹幼齡時,間作棉花、花生、紅薯、小麥。水土條件較優越的土地栽植生產快、結果早的美果新紅星,紅富土、喬納金等品種,果樹行距一般為4m,株距3—5m,公頃栽750株左右。也可選用本地栽培悠久的鄉土樹種杏、梨、山楂、桑等。
3.2農作物種植
農作物套種面積93.3hm2,一是小麥春深入基棉套種,形式有三二式、三一式兩種,即三壟小麥留有二壟棉花行或三壟小麥留有一壟棉花行;二是小麥夏棉套種,即在小麥壟埂上5月下旬塞種夏棉;還有少量小麥、菠菜套種,棉花、西瓜套種。通過套種充分利用照和土地,增加復種指數和土地產出率。薄膜覆蓋推廣面積193.3hm2,主要覆蓋棉花、花生。棉花覆蓋在4月上旬,比正常大田播種提前15d,棉花品種可種植產量高、衣分高的中棉12.薄膜覆蓋避免了春季風蝕種粒與禾苗的危害,增加了地溫,減少了水分的蒸發,是沙區種植推廣的一項新技術。
3.3圍平土地
該區殘次林面積606.5hm2,多為杏、梨、山楂、毛白楊、槐、桑喬灌林果混合混交型,株距、行間、品種無規則,雖有一定的防風效果,風蝕現象較輕,但樹木生長衰竭,品種差,產量低,遠不能實現人們對土地價值的要求。為了改造利用,一是對多年失水失肥、缺乏技術管理的杏、梨等鄉土品種,樹冠下先平整圍堰,引水灌溉,整形修枝增施有機肥料,促進產量提高二是對殘次林皆伐后,平整土地,通過每公頃7.5萬kg土雜肥、750kg磷肥、225kg氮肥,一次集中施肥,種植優質果園(前三年間作農作物)。
4、試驗研究體系
為配合郭后風沙治理示范區的全面治理,提高治理的科學技術水平,探方向盤平原風沙治理的新技術,新途徑,先后進行了果糧棉間作、果樹引種、樟子松引種、風沙流觀測等試驗研究。
4.1果樹品種引種試驗
共引進桃品種11個,杏品種7個,山楂品種3個,葡萄品種1個,李子品種2個。
4.2樟子松引種試驗
為了改善防護林單一落葉喬木的現象,提高防護林的經濟效僧和生態效益,自九十年代開始在章古臺地區引種常綠樹樟子松。樟子松在魯西北沙地引種成功,使該樹種在低海拔平原沙地的造林范圍向南推進了緯度5°44′為該地區推廣樟子松造林提供了依據。
4.3林網防風效益觀測與分析
對示范區林帶進行了防風效益、相對濕度和積沙量的觀測結果表明,當日風向SSW,晴天、林帶高5m。林前3—5m,風速減弱16.3%,林后5—20m風速平均減弱33.5%,林帶后10m積沙量很少,僅為曠野的28.13%,空氣相對濕度為41.4%,增加2.20個百分點。
5、預防監督體系
隨癥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土保持工作由“防治并重”轉變為“預防為主”,加強監督執法。因此,首先必須搞好對水土保持法的宣傳,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讓廣大群眾和開發建設單位懂法、知法、學法、守法,讓領導認識到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據統計,4年來全縣較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宣傳活動達42次,領導發表電視講話14次,贊助電視節目39次,刷寫宣傳標語1120處,張貼水土保持法和宣傳畫580處,受教育率達88%。其次,為了全面掌握人為水土流失的基本情況,我們組織了水保、水利、鄉企、交通、林業等單位的技術人員30多人,對人為流失重點項目進行了全面普查,經地分析,按治理程度劃分為監督保護區、監督預防區、監督治理區三種不同監督區,根據各區不同情況制定出各區預防監督治理規劃方案。其三,為了使監督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我們遵照水土保持法和省、市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夏津縣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夏津縣水土流失防治費用征收、使用、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先后舉辦了3次水保監督檢查人員培訓班,參訓人數達120人次,考核合格持縣政府頒發的監督檢查證上崗。同時,為了保證水保法律長期貫徹執行,縣委、縣政府正式批準成立了夏津縣水土保持監督檢查站,鄉鎮水利站更名為水利水保站。全縣配備了縣級專職監督員26名,鄉級監督檢查員27名,村級監督檢查員103名,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監督管理網絡。
文章標題:夏津縣風沙區綜合治理模式探討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huanjing/1030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