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3-19 14:50 熱度:
摘要:本文農業環境科學論文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充分分析績溪縣水土流失現狀的基礎上,以生態建設為目標,探索一套建設建設山川秀麗城市的方法與思路,以實施生態修復的基本指導思想,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創建秀美家園。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治理,發展
績溪縣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文物眾多,徽文化十分豐富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處處粉墻黛瓦,古風悠悠,素有“無績不成徽”之美譽,是全國生態建設試點區,國際綠色產業示范區,國家級歷史名城。結合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文化等資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開展生態建設尤為重要。
1水土保持建設現狀與問題
1.1水土流失現狀
績溪縣地處皖南山區,位于黃山山脈與天目山山脈的結合部,是一個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地區,為安徽境內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225km2(不包含已治理面積),其中輕度流失面積20km2,占流失面積的8.9%;中度流失145km2,占流失總面積的64.4%,強度流失區60km2(其中有10km2的流失面積為劇烈侵蝕),占總流失面積的26.7%,績溪縣轄屬7鎮4鄉,中度流失在各鄉鎮都有分布,尤其以瀛洲、伏嶺、家朋、揚溪、長安等鄉鎮最為嚴重,侵蝕模數為4430T/km2.a,年侵蝕總量99.6萬T,流失區大部分為風化花崗巖和石灰巖地區。本縣2km以上河流117條,總長度831km,河網密度0.751公里/km2,境內主要河流有:登源河、戈溪河、揚之河、白沙河、大源河、徽水河等河流。
績溪縣水土流失原因是降雨、地質、地形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是潛在因素,是客觀條件;人為因素是加劇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受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的控制,山區暴雨強度大,形成徑流大,匯流時間短,是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由于受人為不合理的利用水水土資源,大面積的破壞森林植被,陡坡開荒,濫用土地,無控制性地開礦、取土、采石,致使地表植被不能很好的涵養水源,以致不能減少雨滴濺蝕,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地力下降。因地表肥土大量流失,土層變薄,結構變劣,肥力降低,農作物產量下降。據測算本縣境內年流失有機質約0.96萬T。大范圍的水土流失致使該區近1/4的土地破壞,土壤砂化,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1.2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利用現狀
我縣水土保持工作開展較早,自1954年開始,1956年成立了專門機構,具體抓水保工作,并在荊州、金沙、揚溪、等鄉鎮進行示范性點、片綜合水土保持治理。之后在文革期間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縣開展了大規模的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的生態環境建設,取得喜人的成績。1982年底國務院頒布《水土保持工作條例》,我縣及時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1983年底縣水保委員會組織科委、科協、區劃辦、農、林、水等部門的科技人員,首先對伏嶺鎮30km2小流域的水保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通過分析研究,擬定切實可行的綜合治理規劃,1984年開始實施,1991年竣工,總投資38.7萬元,累計有效治理面積24km2。1985年下半年,對北村—大石門流域67.5km2進行了規劃,1986年開始治理,1996年竣工,總投資90.31萬元,累計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58km2。1987—1998年又相繼完成徽水河——浩寨流域、瀛洲流域等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累計有效治理面積達47.07km2。1999-2007年相繼完成和實施了登源河流域水保國債項目68km,龍川河坑口綜合治理項目8.5km2,瀛洲治理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8.8km2。目前有正在實施的2007年龍川河仁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面積達6.8km2。
水利部于2006年將我縣列為全國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縣,我縣所屬新安江流域716km2的面積劃為試點范圍。試點開展以來,我縣累計完成方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km2,實施封育保護面積10.4km2。水土保持措施實施與建設有力的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極大提高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
在應用方面,開展了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優化配置等工作,推廣了以改變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資源為主的各種耕作措施;以恢復植被,增加地面覆蓋為中心的造林種草技術;以減少徑流、攔蓄泥沙為重點的各種水保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地提出一整套比較成熟的治理模式與配置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效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水土保持工作正在由防御性治理轉向開發性,并逐步走向產業化。
1.3存在的主要問題
1.3.1人為破壞造是當前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縣生態環境受到破壞較嚴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農業結構所致。如以毀林開荒及種植桑樹為主要因素,加之廣種薄收、倒山種植等生產方式在該地區沿襲,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據調查,我縣擁有桑園達1325ha,大部分為25°以上的坡耕地續播繼種,造成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本區域位于新安江水系上游,由于在采礦、交通、建材、基建等生產建設項目中,忽略了水土流失防治,在開發建設中出現生態環境破壞,導致大量的廢棄土石和礦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嚴重危害下游的安全及新安江飲水質量。
1.3.2農業生產效益差,產業化難以形成
本縣農業生產主要以糧食和副業生產為主,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及畜牧業比例較低,導致整體農業產出效益差。一方面是產業化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帶動作用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另一方面是缺乏當地支柱企業和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產業基地的保障,未能充分利用不同類型區的自然條件特點和資源優勢互補來發展各自的支柱產業,造成依靠對自然界的索取導致該地區水土流失愈演愈烈。
2我縣水土保持發展的制約因素和發展機遇
2.1水土保持意識有待提高、宏觀管理力度尚待加大
我國政府相繼頒發實施了一系列有關水保的法律、法規,加之我縣大力宣傳,全縣的水土保持意識逐漸增強,但有部分地方群眾水保意識仍很淡薄,人為造成水土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術性、綜合性很強,涉及的面廣,遇到的問題較多,往往對造成水土流失的條件、途徑、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認識看法不一,給水土保持執法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2.2治理任務艱巨,投入相應不足
我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出現局部改善、整體轉向良性的情況,但由于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人為水土流失破壞尚未得到解決,導致水保治理與破壞出現反復,工作任務艱巨。盡管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我縣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但據我縣實際情況與廣大的水土流失面積以及治理任務的艱巨性相比,國家投入的資金十分有限。
2.3抓住發展機遇,加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步伐
隨著2008年奧運會的日益臨近,以“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為主題的北京奧運會即將掀開建設綠色奧運、建設綠色家園的新篇章,將進一步提高人民對自然環境和生活質量的要求,增強人民對水土保持工作的認識。我縣是安徽省境內火炬傳遞所經城市之一,是奧運火炬傳遞接力站。為迎接奧運圣火的傳遞,我縣對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綠色奧運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相結合,將極大地促進我縣水土保持工作的發展,擴大對我縣水土保持工作的影響,提高全縣人民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視。
2.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因害設防,分類指導,建設農村生態旅游家園
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實現果園防護,綠化美化,生態村居目標,對于不同生態類型區的治理開發,應根據其地貌類型、生物氣候特征、經濟狀況等條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如在水土流失異常嚴重的家朋、長安等鄉鎮,加大退耕還林工作的力度;在擁有國家級“龍川胡氏宗祠”、省級“奕世尚書坊”和明朝兵部尚書胡宗憲尚書府等文物的龍川景區及素有“賈儒村”之美譽的仁里社區,應充分依傍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資源,名人志士文化背景,深厚文化底蘊,較高旅游知名度等條件,來發展當地生態旅游,推進水土保持建設;對山地坡面起伏較大易產生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的荊州等地充分地利用當地地形大面積開展經果林建設。同時因地制宜發揮資源、經濟、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發展本地優勢農產品,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3幾點建議
3.1加強組織領導,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強化意識,做好宣傳工作
繼續開展多形式的、多層次的以普及水土保持法律知識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知識、增強保護意識為目標的水土保持宣傳教育,特別是提高各級鄉鎮領導及工礦企業法人代表的水土保持意識。普及、培養和教育引導生態型的生態方式和消費模式,正確處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經濟利益和環保利益的關系增強全縣水土保持意識。對水土保持先進典型要大力宣傳,培養自覺守法的社會氛圍。
3.2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生態優先
退耕還林還草是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關鍵,對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單單是退耕后不再種糧食作物,而是要強調退耕后主要應作為營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態保護用地,營建水保林、生態林,在一定期限內不再進行任何方式的收獲和采伐。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大補償力度。一些地方將牧荒坡地翻耕改種經濟林果,甚至糧食的做法,實際上是將天然植被變為生產用地了,應考慮其后果。至于25°以下坡地退耕后的利用問題,則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處置,同樣應遵循生態保護為主的原則。
3.3把對天然植被保護、改良放在與退耕還林還草同等重要位置
人工植樹種草無疑是使我縣生態環境和農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的一個關鍵步驟,但必須把天然植被保護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達到既定目標。我縣人工造林種草要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條是要依據植被地帶分布規律和地形地貌條件確定適宜的喬灌草植被類型,選擇適生樹種,特別是鄉土樹種,以及在本地區經長期種植引種并取得成果的樹草種,并培育新的速生多抗體樹草種。保護和恢復天然林草植被的措施就十分必要,其最主要的一條是封育,其次是補播、補植。
3.4以市場為導向,創新機制,明晰產權,搭建社會辦水保平臺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用工業化理念打造農業促進農業產業調整,用工業的成果來反哺農業,推動開發治理的順利開展,既要適應農產品市場的現實需要,又要研究和預測潛在的、未來的市場需求趨勢,以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數量及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和動態發展的需求。明確產權,捆綁資金進行補償,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對產權進行轉讓、繼承、拍賣。確定“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激勵機制。推行投工承諾制,強調各鄉鎮治理任務、實施地點、治理目標等,通過政府搭臺,部門導演,群眾唱戲的方針,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辦水保平臺。
3.5改革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辦法,提高投資效果
加強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這項跨行業、跨部門建設的領導,建議在生態環境脆弱區、惡化區,設立專職機構,加強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協調農、林、牧、水等職能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合作。項目實施中,采取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嚴格檢查驗收,保證各項治理措施與工程的質量與進度;同時明確規定上述過程中必須有水土保持和農、林、牧、水等有關部門的技術人員參加,促進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投資效益。
3.6實施生態修復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避免人為干擾,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基本指導思想。因此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資源利用模式和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實施生態修復增加生態系統本身的造血功能才是改善地區的有效途徑。
4論文結論
黨的“十七大”彰顯了“建設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科學發展理念,涵蓋了“經濟發展的生態模式”、“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生活方式的生態模式”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對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促進水保建設指明了方向。報告明確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重大意義,指明了生態修復的科學發展方向,極大地推動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進展。我縣要很抓“十七大”報告中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機遇,加強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提高政府行政職能嚴格監督執法,切實加強宣傳,處理好國家大政方針和局部政策之間的關系,強調分管領導的責任,把水土保持建設工作與學習“十七大”報告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相結合,努力把水土保持工作做穩、做好、做出成效。
參考文獻
1郭廷輔,《中國水土保持成就與展望》,水利水電科技進展,Vol.17(4),1997。
2段巧甫,《水土保持的探索與實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8。
3劉毅,廖漢民,《綠染荒山展秀麗創建產業致民富》,《中國水土保持》2005年第11期。
4績溪縣水務局,《績溪縣1998-2010年水土保持發展規劃》1998年。
文章標題:績溪縣水土保持治理與生態建設之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huanjing/1149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