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5-11-05 12:07 熱度:
原油的種類有很多,根據原油的種類不同加工的產品也不相同。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很多產業上都需要以原油為原料來進行生產和加工。本文是一篇礦業工程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微生物增產技術在下二門稠油井上的應用。
摘 要: 通過篩選出的復合降黏解烴菌對河南油田下二門稠油井進行了室內實驗,原油降黏率平均達到71.6%,原油降解率平均達到52.9%。對5口井進行了現場應用,平均有效期超過150 d,累計增油565 t 。證明微生物增產技術可以做為下二門普通稠油井提高單井產量的新方法。
關鍵詞:微生物,稠油
前言
稠油是一種高黏度、高密度的原油,國外將其稱為重質原油。目前常用的稠油開采技術主要是熱力采油法和化學采油法,但隨著油田開發,技術、經濟和環保等方面的問題日益明顯,尋找一種新的稠油開采技術勢在必行。稠油微生物開采技術是開采枯竭油藏,提高油藏最終采收率最為經濟的開采方法,成本僅為其它三次采油方法的幾分之一,且工藝簡便、無腐蝕、對儲層無傷害、有效期長、效益高。
目前 ,稠油微生物開采技術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將含有氮、磷鹽的培養液及具有降黏作用的微生物注入油層,使微生物與油層發生作用,從而提高稠油井產量,即微生物吞吐采油法。微生物吞吐開采稠油的方法不動管柱,利用地面設備、水泥車、水罐車,從采油井油套環形空間擠入微生物稀釋液,操作工藝簡單,經濟有效,是國內外油田主要采用的方法。
2013年通過篩選得到的復合降黏解烴菌,對下二門油田普通稠油有很好的降黏作用和降解作用,現場進行了5口油井微生物吞吐實驗,措施有效率達到100%,累計增油565噸。
一、室內實驗
1.降黏實驗
微生物與原油作用后會降低原油的黏度: 一是微生物對原油的降解作用,降低了原油中重質組分的相對含量, 改善了原油的流動性; 二是微生物在繁殖代謝過程中產生一些有機溶劑, 對瀝青質、膠質、蠟等有機物具有較強的溶解、分散性, 降低原油黏度; 三是微生物代謝產生的表面活性物質對原油產生了乳化作用, 形成水包油型乳狀液, 從而降低原油黏度。
以稠油降黏為篩選標準,結合油藏環境篩選出復合降黏解烴功能菌,并針對下二門稠油進行了油層溫度下的降黏實驗。先將原油與微生物菌液以4:1比例在三角瓶中混合,然后在搖床上振蕩7天,使原油與微生物菌液充分作用。7天以后將菌液與油分離,測量脫水后的油樣黏度,以不加入菌液的培養液為對照組,結果見表1。由看出功能菌處理稠油后,原油黏度下降明顯,平均降黏率可達71.6%。圖1為微生物處理前后乳化效果對比。
2.降解實驗
用重量法測定原油培養基中殘余油含量:在原油培養基中加入篩選所得菌,搖床培養(180 r/min)后取樣。加入50%硫酸(5 mL硫酸/1 L樣液)酸化,移至分液漏斗,加入氯化鈉(80 g/1 L液樣),用25 mL石油醚(60℃)萃取3 min,靜置分層,收集上層液,用石油醚萃取2次,合并上層液用干燥的無水硫酸鈉脫水、過濾,收集濾液,于65℃水浴蒸至近干,再置于65℃恒溫箱內烘1 h,放入干燥器中冷卻30 min,稱量。以不加入菌液的培養液為對照組。對照組、樣品殘余油量差與對照組殘余油量的比值即為石油烴降解率。
復合菌對5口稠油井油樣的降解率分別為63.1%、59.4%、53.2%、45.6%、43.2%,在實驗中發現復合菌對膠質瀝青質含量大的稠油降解率要更高一些,由此可見復合菌對高碳數組分的降解能力較好。
3.代謝產物分析
微生物采油過程中,有些微生物代謝產物中含有一定的表面活性物質,一般稱之為生物表面活性劑,生物表面活性劑具有降低水/油/巖石界面張力、乳化原油、改變油藏孔隙表面潤濕性。可以通過測量表面張力的方法來評價微生物菌液活性。對功能菌在原油+培養基中作用后的濾液進行測定,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降黏菌有較強的產表面活性劑和產酸能力,致使原油發生了高度乳化分散現象。發酵液表面張力值降低13%~19.5%,pH值由培養前的中性降至弱酸性。
二、現場實驗
2013年10月,在河南油田下二門普通稠油區塊,對5口油井進行了微生物稠油降黏現場試驗。試驗區塊采用不規則三角形井網,常規開采投入開發,目前采出程度21%左右;原油類型屬次生氧化型,地面原油密度0.8758~0.9919g/cm3,地面脫氣原油粘度(70℃ )26.3~5734.3 mPa・s,凝固點28~40℃,含蠟量3.53-29.95%,膠質瀝青質含量17.94-51.03%。H2Ⅱ1小層地層飽和壓力為8.23MPa,原始油氣比27.2 m3/t,體積系數1.063~1.077,壓縮系數49.0~68.0×10-5 MPa-1,天然氣以甲烷含量為主,原油性質縱向上存在較大差異。地層水型為NaHCO3型,平均總礦度2085mg/L。
油井稠油降黏現場試驗采用微生物菌液和營養液混合注入方式,通過油套環空注入營養液60 m3,微生物制劑4 t,頂替15 m3清水后關井,7天之后按原生產制度恢復正常生產。
試驗油井開井后,T6-3210井產液量增加,產油量從日均2.1t增加到2.9t,增產明顯;T5-2212井措施后產液量變化不大,但含水下降較為明顯,日產油量增加了近1 t,增產效果突出,5口井累計增油565t,效果統計見表4。
三、單井分析
1.T6-3210井
T6-3210井是下二門的一口油井,生產層位H2Ⅲ,施工前平均日產液19方,日產油2.1噸。該井于2013年10月17日注微生物3.5方,營養液65方,關井7天后正常開抽,日產液上升到24方,日產油2.9噸。
該井微生物吞吐后產液、產油均有增加,但含水變化不大,證明該井由于膠質瀝青質凝析和無機鹽結垢等可能形成近井地帶的堵塞,微生物在生長和代謝中對該井稠油起到了降粘乳化作用,同時利用微生物代謝作用與代謝產物生物酸、生物表活劑等,有效解除了近井地帶的堵塞,提高儲層壓力與井筒附近地層滲透率,從而提高油井產能。 2. T5-2212井
T5-221是下二門油礦Ⅱ區的一口油井,生產層位H2Ⅲ2.4,施工前平均日產液11方,日產油2.4噸,含水78%。該井于2013年10月16日注微生物4方,營養液80方,關井7天后正常開抽,產液量基本上沒有變化,而日產油上升到3.5噸,含水下降為66%,截止到2014年6月已增油196噸,并繼續有效。
該井的增產情況可以證明,微生物能夠適應下二門油藏環境,并利用原油進行生長和代謝,從而對該井的原油起到了充分的乳化降粘作用,增加了原油的流動性,減小了流度比,使原油更容易采出,同時代謝產物改變了巖石的潤濕性,使殘余油更容易從巖石上剝離下來,從而表現為產液量變化不大,而產油量上升,含水下降,油井的產能得到提高。
四、結論
1.通過篩選出的復合降黏解烴菌,對河南油田下二門普通稠油進行了室內實驗,室內降黏率平均達到71.6%,石油烴降解率平均達到52.9%。
2.現場實驗5口井,累增油565噸,平均有效期超過150天,證明利用復合降黏解烴菌對提高稠油井單井產量是可行的。
3.對有效井應在產量降低到措施前的產量時,進行第二輪微生物吞吐補助,這樣可以利用現有形成的外源菌和本源菌共代謝的微生物場,更好的修復微生態環境,從而充分發揮微生物代謝原油的作用,持續提高油井的產量。
參考文獻
[1]鄧勇,易紹金.稠油微生物開采技術現狀及進展[J].油田化學,2006,(03).
[2]張廷山,任明忠,藍光志,王紅娟,姜照勇.微生物降解作用對稠油理化性質的影響[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3,(05) .
[3]賈燕,尹華,彭輝,葉錦韶,秦華明,張娜.石油降解菌株的篩選、初步鑒定及其特性[J].暨南大學學報,2007,(03) .
[4]易紹金,鄧勇.產表面活性劑菌在稠油乳化降粘中的實驗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 2008,v37(01).
[5]夏文杰,董漢平,俞理.烴降解菌WJ-1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劑特性研究[J].油田化學,2009, Vol.26 No.4
[6]王春明,李大平,劉世貴. 稠油開采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對原油特性的影響[J]. 石油學報,2007,(05) .
[7]伏亞萍,李魚,王健,曹周禮,段勇,郭書海.稠油降解菌的篩選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劑的特性[J].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2007,(01) .
礦業工程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當代石油石化》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部批準,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綜合類科技月刊。采用國際標準大16開精裝,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9-6809,國內統一刊號CN11-4547/TQ,國內郵發代號:2-771,國外發行代號:1531M,廣告經營許可證號:京朝工商廣字第0008號。
文章標題:礦業工程論文范文微生物增產技術在下二門稠油井上的應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huanjing/2862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