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0-09-07 09:17 熱度:
食用菌生產是廣大農村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被列入各地政府關注民生、為民辦實事的一項策略。近年來食用菌產業高速發展,隨著其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出現了與糧爭地的糧菇矛盾。發展林地食用菌產業,是有效解決糧菇爭地矛盾的戰略性措施,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1]。同時將林下養菇業與觀光、果園采摘、科普教育等產業進行多元化利用開發,亦能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上海作為我國超大城市之一,種植類土地資源極度稀缺,上海青浦現代農業園區2016年起開展林下經濟示范區項目,建立占地3.33hm2的綠色林地食用菌生產試驗基地。通過對天然林地進行適當改造,利用林下空間放置多層支架,輔以標準化的道路和噴灌系統,讓原本沒有經濟產出的水源涵養林在保持原有涵養水源功能之外,增加經濟產出,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設可復制、易推廣的標準化林下養菇產業模塊。食用菌的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只有在適宜營養的溫度、濕度、空氣、光照等環境條件下,才能獲得優質高產[2]。筆者以青浦現代農業園區內的水源涵養林為研究對象,對青浦地區林下養菇氣象條件進行可行性分析,對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區劃種植地具有一定的意義。
1研究概況
1.1試驗基地概況
試驗基地位于上海市青浦現代農業園區內,地處121°00'55″E、30°57'59″N,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為東南風,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1.2林下養菇優勢
隨著糧菇爭地的情況愈演愈烈,大棚栽培食用菌成為較主流的養殖方式,但工廠化生產食用菌品質很難達到理想狀態,菇柄細長、菇肉較薄,這主要是由于人工光與日光的區別、二氧化碳的濃度對菇品的影響等關鍵因素[3]。林內空氣濕潤,保濕性能好,七陰三陽遮光度好,空氣新鮮,適宜食用菌生長發育。食用菌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而林木生長則需要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樣林木和食用菌正好可以形成互利共生的關系[4]。由于林中的自然條件好于出菇房,因此食用菌的品質也好于常規。食用菌大多為春秋栽培,在林內可選用耐高溫或溫型品種,反季銷售,提高經濟效益。
1.3食用菌生長所需要的基本氣象條件
食用菌生長一般分為菌絲體和子實體,由于該試驗基地載體為水源涵養林,綜合考慮生態環境影響及生產方式、成本等各因素,采用了菌棒養菇法,主要生長發育階段為出菇期和養菇期,即子實體生長。子實體發育一般由前期營養生長轉入到生殖生長階段,直到子實體形成成熟菇,該階段由室內的菌絲培育轉移到戶外菌棒養殖,因而溫度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5]。子實體的形成由于品種的不同對溫度的要求也不同,常見品種的氣象學指標如表1所示。
2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選取青浦區1959—2018年的溫度、濕度、風速的年平均資料及大風日數的年合計值資料分析青浦基本氣候特征。主要針對年平均溫度、年平均相對濕度、年大風日數等傾向3.2相對濕度從圖2可以看出,1959—2018年青浦區年平均相對濕度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變化速率為-1.861%/10a。多年平均值為79%,最小值為67%,出現在2005年,最大值為84%,出現在1959年,2001—2013年有明顯的降低。
3.大風
從圖3可以看出,1959—2018年青浦區大風日數呈逐年減少的趨勢,變化速率為-1.946d/10a,多年平均值為6.5d,其中,1999、2001、2011、2014、2017—2018年未發生大風,大風天氣日數最大值為25d,出現在1982年。20世紀90年代起大風日數出現頻率明顯降低。林內外溫度差異從圖4可以看出,林內外月平均氣溫相差較小,為0~0.2℃。6—9月林內溫度低于林外溫度,1—5、10—12月林內氣溫高于林外氣溫。由于林冠的阻擋作用,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被林冠逐步削減,同時地面向上的長波輻射也被林冠阻擋。因此夏季或是白天凈輻射為正值時,林冠發揮阻擋太陽輻射向下進入林內,使林內溫度低于林外;冬季或夜間林冠發揮阻擋長波輻射向上傳輸的作用,使林內溫度高于林外溫度[8-9]。因此,涵養林內較林外冬暖夏涼,可減緩極端氣候的發生,更有利于食用菌生長。從圖5可以看出,林內外平均氣溫日變化規律一致,呈單峰型變化,午后出現高溫,而日最低溫度出現在06:00。白天(07:00—20:00)林內溫度低于林外,14:00—18:00差值較為明顯;夜間(20:00—次日07:00)林內氣溫高于林外氣溫,且下半夜更為明顯。林內日氣溫變化振幅明顯小于林外。試驗期間林內年平均氣溫17.0℃,日變化呈余弦型,小時平均氣溫最高值出現在13:00—14:00(20.1℃),小時平均氣溫最低值出現在04:00—05:00(14.4℃)。氣溫月變化呈單峰型,月平均氣溫最高值為7、8月的28.9℃,月平均氣溫最低值為1月的4.9℃。除1月以外其余時段均為食用菌生長較適宜的溫度。林內外濕度差異經統計(圖6),林內年平均濕度高于林外5%。林內外月濕度變化規律一致,月最大值出現在11月,全年有2次明顯低值,分別為5、10月,其中最低值均為5月,林內外空氣濕度分別為74%和71%。圖7顯示,林內外月平均空氣濕度差異在1%~7%,夏季差值小于冬季;各月林內平均濕度明顯高于林外,差值最大出現在2月(7%),差值最小出現在7月(1%)。從圖8可以看出,林內外平均空氣濕度日變化規律相同,呈“U”字形變化,夜間濕度明顯高于白天,日極值出現時間一致,最高值出現在04:00—05:00,最低值出現在13:00—14:00;白天林內空氣濕度明顯高于林外,02:00—07:00林內外空氣濕度基本相同。試驗期間林內年平均濕度81%,日變化呈正弦型,小時平均濕度最大值為05:00的92%,小時平均濕度最小值為13:00的66%。月平均濕度有明顯的振蕩,6—9月為大值區,與本地汛期時間一致,月平均最大值為11月的84%,月平均濕度最小值為5月的74%;全年有個別月份平均濕度低于食用菌適宜生長范圍,需采取加濕措施。
4小結與討論
通過對試驗基地內氣候條件統計研究,綜合分析結果表明:青浦地區林下養菇是可行的,并可以大力推廣。
4.1氣溫影響
青浦地區涵養林內氣溫總體較適宜食用菌生長,日夜溫差較大,有利于促進子實體發育,提高食用菌品質。春秋季適合各類菌種栽培,夏季高溫期間日極端高溫雖有超過35℃,但鮮有超過40℃,依舊可選種平菇等高溫型菌類。1月林內平均最低氣溫低于5℃,不適宜食用菌生長,可安排養菌或其他田間作業。
4.2濕度影響
涵養林內平均濕度除3—5月和10月低于80%外,其余各月均適宜菌類生長。濕度呈明顯日變化,白天特別是午后期間,仍需人工處理增加濕度。可采用遮陰棚或者在出菇后適當灌水,使培養料吸足水分,也可采用噴水等方法以保持養菇棚內濕度。
4.3氣象災害影響
食用菌生長期間主要影響氣象災害有暴雨、大風、降雪、冰雹、初冬早春的強光照等,這些氣象災害會降低食用菌產量與品質[10]。水源涵養林采用在林間放置多層支架,并覆蓋透明薄膜的方式栽培食用菌,獨特的栽培環境能規避大部分氣象災害。涵養林內樹枝及樹葉遮擋大部分光照,使其生長環境長期處于散射光,有效避免強光照災害。大風天氣可能刮倒菇棚或卷掉棚膜,使菌袋受損、菇蕾枯死,青浦地區大風天氣呈明顯減少趨勢,且樹林能有效減小風速,降低林內大風現象出現。同時,支架及透明薄膜的栽培環境使暴雨、降雪、冰雹等降水類天氣災害無法對林下養菇業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方金山,周貴香,方婷.拓寬種菇地域瞄準生態林間———淺談發展林下菇業意義與實施[J].食用菌,2013(2):9-11.
[2]食用菌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EB/OL].[2019-11-23]..doc88.com/p-176806954851.html.
[3]林杰,蔡丹鳳,王雪英.姬松茸出菇階段異常情況及其處理[J].福建農業,1995(Z1):11.
[4]于紹鳳.黃浦江上游林地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4.
[5]張鵬,李峰,李文博,等.新賓縣地栽香菇栽培與氣象條件的關系[J].現代農業科技,2011(16):271,273.
《水源涵養林下養菇氣候的可行性》來源:《安徽農業科學》,作者:張佳婷 成璐
文章標題:水源涵養林下養菇氣候的可行性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huanjing/43735.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