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農業環境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3-02 17:10 熱度:
摘要:西安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我們的祖先不斷地被繼承被取代,歷史的長河中,朝代的更迭、城市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目前來看西安地區的生態環境普遍脆弱,生態的保護能力低下,局部在改善,總體在惡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迫在眉睫。我們需要總結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因此對于西安城市生態環境變遷的歷史資料的梳理和總結,也就意義十分重大了。
關鍵詞:西安,城市生態環境,生態要素,秦嶺,八水
正文:
1.課題的提出
1.1課題研究目的
近些年來,在地里、歷史、生態、經濟等各學科領域,對于西安生態環境等課題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多數還不為建筑學和城市規劃領域所認知和重視,不能將多學科研究成果結合并應用于專業設計和實踐當中。而規劃師和建筑師在項目設計中的城市生態研究方面缺乏理論依據和系統分析方法,使得城市生態規劃和生態建筑設計往往成為只有口號的一紙空談。
本文將對近些年來研究西安生態環境變遷的文獻資料進行初步的分類梳理和總結,研究內容和方向希望能夠為將來西安城市規劃發展提供研究基礎和規劃建設依據,為未來西安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1.2課題研究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類在享受科技帶來的高度文明的同時,也意識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漸漸成為了最大的犧牲品。警鐘早已長鳴,而人類則不斷的在慘痛的失敗和教訓中去謀求“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平衡點。
作為西部少有的幾個特大城市之一,西安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我們的祖先不斷地被繼承被取代,歷史的長河中,朝代的更迭、城市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變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但由于長期過度的開發,西安的居民生活環境與工業發展環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西安地處我國西北地區黃土高原主體南部邊緣,城市位于渭河沖積平原一、二、三級階地上,西安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理應明顯優于西北地區其他城市。但是目前來看西安地區的生態環境普遍脆弱,生態的保護能力低下,局部在改善,總體在惡化,環境問題也嚴重顯現出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已經迫在眉睫。
2.西安歷史生態環境變遷綜述
城市生態環境是指城市內部及周邊地區的生物(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與自然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既包括自然生態系統,也包括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而具體到西安,從空間范圍來說,城市生態環境既包括城區的生態環境,也包括關中平原的生態環境,還涉及到黃土高原及秦嶺山地的生態環境。歷史時期城市生態環境的變遷及其與城市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從規劃的角度來看西安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生態要素有森林、水系、地形地貌、城市自然景觀、農業、城市綠化、土地利用等。
2.1歷史時期城市生態環境的演變及其對城市建設發展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早期,城市生態環境的演變主要是由自然因素,特別是氣候條件變化引起的。自然生態環境對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對城市建設和城市的發展也有顯著的影響。
2.1.1早期西安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于人類文明的產生與發展,關中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沛,為亞熱帶暖熱潮濕的氣候。當時關中這一地區發育了眾多河流,這些河流水位高、流量大,水產豐富。在今天西安地域范圍內,大范圍地形較平坦,微地形卻起伏,所以湖沼十分發育。這一時期,關中西部地區地勢高爽,生產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2.1.2西周秦漢時期優越的生態環境非常有利于城市的發展
西周時期,關中氣候逐漸變涼,呈現變干的趨勢,由于地表水減少及地下水下降,周原上取水越來越不容易,挖掘水井不能繼續滿足國都的用水要求。八水之中的灃水,水量豐沛,為西周都城豐鎬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用水條件。西周時期,渭水水道大致在漢長安城以南向東流去,且附近多湖沼。漢長安城所在的地域曾是沼澤和草甸的環境。土地肥饒的豐鎬對掌握了較為熟練排水、灌溉技術的周人來說,是很理想的建都之地,傍河臨湖,高不近旱,下不近水。
春秋至西漢時期,關中及黃土高原氣候基本保持了溫暖濕潤的狀況,降水也較為豐富。長安及其周邊地區因地貌條件不同發育了多種自然生態系統。春秋戰國時期,渭水水道大致過漢長安城中北部向東流去,而渭河以北的地方比較寬敞,這為秦在渭河以北建咸陽城提供了有利條件。
秦漢時期關中及黃土高原地區氣候較為正常,氣象災害較少,自然植被繁茂,水土流失比較輕微,而河川徑流豐沛,水產較為豐富,不僅有陂池之利,而且能行舟船。人們利用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開渠墾地,建立了完善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關中盆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秦咸陽、漢長安城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
2.1.3隋唐時期生態環境對長安城的發展影響
隋唐至五代時期,關中與黃土高原地區氣候又一次變暖,夏季又使人們酷熱難當,這促使定都長安的唐王朝的統治者廣建行宮,在長安附近達16所之多,以避暑之用,達官貴人別墅也有90余處。大規模的行宮別苑廣布于關中周邊的地勢高爽地區。隋及唐初,關中周圍還有許多森林,為唐長安城的城市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木材。龍首原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所以隋唐長安城建在龍首原以南。但是黃土高原上的生態條件有所惡化,生態系統變得脆弱。由于人們的墾殖,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壞,所以唐朝中后期沙漠風蝕化加劇,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導致耕地貧瘠,河水中泥沙含量加大,“黃河”之名存這時載于史冊。長安城的用水依賴于人工引水,城市園林建設所依的池沼絕大多數是人工開鑿,并且必須依靠人的養護。因此,唐長安城的建設成本,尤其是維護生態環境的成本是較秦漢時期高了許多。
2.1.4五代以后生態環境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五代以后關中氣候轉涼轉干。涇河、渭河、灞河等河流的水量明顯變小,龍首渠、清明渠等曾維系隋唐長安城繁榮的人工渠道相繼干涸,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靠井水,長安城地下水污染嚴重,戰亂后的長安更是將排水系統破壞殆盡。
北宋時梅樹絕跡,柑桔也早已不能生長,秋季卻有大雪殺禾苗的事件,而見于文獻記載的旱災就有38次,多次出現兩三年連旱的情況,屬涼干型氣候。
金代前期氣溫略有回升,屬溫干型氣候;后期再次轉寒,旱情依然嚴重,公元1142年,甚至出現“涇、渭、灞、浐”幾條河流先后枯竭的景象。
元代寒冷干燥的氣候的發展趨勢有增無減,至明清時期,進入了一個更為寒冷干燥的“現代小冰期”時期。關中與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條件尤為惡劣,嚴寒、大雪、霜凍和干旱災害十分頻繁。黃土高原上的沙漠面積南擴,清代中后期由于人口大幅度增加,植被遭到普遍破壞,生態環境更加惡化。關中平原由于生態條件差,農業生產很不景氣,西安府城及附近地區缺少必要的生活及建設用水,雖然屢屢修建引水渠道,用水依然緊張,城市規模小,人口少,園林建設毫無起色,城市景觀缺少生氣。
2.2歷史時期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城市的發展是人類生產、生活的表現與結果之一。在不同時期、不同自然、社會及生產力條件下,不同性質的實踐活動導致了城市發展的巨大差異。城市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盡相同的。
2.2.1西安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的有利影響
西安城市發展建設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歷史時段:秦、西漢和隋唐時期。
這兩個時期是西安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國都時期,正是由于具有國都的地位,城市建設得到空前的發展,這時城市建設中才有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物質基礎、政治條件、人力條件,因此對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也做得最好。具體表現在:
a.城市發展需要足夠的糧食供應。為了增強關中地區對長安城的糧食供應,漢代與唐代都大規模地在關中興修水利設施,這些水利設施既使關中水資源在時空分配上更均衡,又增加了農業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關中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很大作用。
b.為滿足都城用水需求,鑿渠引水至城內外,為取代原有自然生態系統而建立的人工生態系統——園林的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條件。據統計,唐代長安城外郭城有池沼89處,實存池沼的坊達52個;另有以園為名的園林51處,所占坊達35坊。每一個池沼園林都是一個小的獨立的人工生態系統。若不是人們刻意去修建園林,這樣的生態系統是難以產生和維系的。
c.為了滿足少數統治者的特殊需求,對一些自然生態系統加以保護和修建,使之更加穩定。為了宣揚皇權天授,各朝統治者曾在長安附近及關中地區廣建廟祠。皇帝及達官富豪對動植物的引進,增加了自然生態系統生物種屬的多樣性。
2.2.2西安城市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的不利影響
城市發展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在秦代以前表現并不明顯。自秦漢開始,作為國都的咸陽、長安得到大規模的修建與擴建,城市規模的擴大從以下幾方面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
a.城市城區的擴大使原來該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發生重大變化.各種城市建筑景觀取代了原有的生態景觀。例如漢代未央宮、長樂宮、明光宮、桂宮所在的漢長安城面積達36平方公里,這意味著該地域原來的自然生態系統被人工生態系統取代。唐代長安城面積更達到84平方公里,這樣大的城市,其原來的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b.城市建設與城市生活、城市經濟發展需要的資源,破壞了城市周邊地區的生物(尤其是高大喬木)和生態系統的基礎。城市建筑包括宮殿、宅邸、城墻及墳墓等大都是用土和磚筑成的。土和磚大都取自城市附近,必然會破壞城市附近的肥沃的表層土壤。各個朝代的城市建設、帝王宮殿、人民居所的建筑材料所用木材大多取自關中平原南、北部及終南山,這些地區的高大木材基本上被砍伐,很長時期都難以得到恢復。
城市生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薪炭的使用上。城市中炊飲取暖主要用木材,以漢唐時代為例,數十萬的城市人口,用薪炭的數量是極大的。薪炭所需林木不必良材巨木,可就近取材,因而對森林生態系統破壞是非常徹底的。
城市經濟對生態系統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城市手工業,冶銅、煉鐵、造幣需要大量木材作為燃料,秦咸陽城、漢唐長安城手工業是十分發達的,因而所耗木材是非常多的。另外木器在那時是最重要的用具之一,木器的生產也毫無疑問地使用大量木材。
c.城市發展使生態系統的水文環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地表水的污染是顯而易見的。秦代時間較短,加上比較注意排水,對地下水的污染較小。西漢前期城市建設中也注重排水,有嚴密的陶制水管連接成的排水水道,并且又修建了許多溝渠引水,對地下水有稀釋作用;加上渭河水的補給,長安城地下水沒有明顯變化。西漢至隋初,漢長安城屢遭戰亂,城市供排水系統遭到了嚴重的毀壞,污染的生活用水及人畜糞便積聚在城內下滲,對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以致于“水皆咸鹵不甚宜人”。所以隋大興城只得另選新址,建在了川原秀麗的龍首原南側。唐初興建了龍首、清明、永安三大渠道網,建立了較漢長安城更為完善的排水系統,城區地下水沒有受到多大危害,所以長安城內外多甘泉。但安史之亂以后,城市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一些地方排水不暢,經常有大雨之時城內外積水很深的記載。這些積聚在城內的污水下滲開始污染地下水。唐代以后,長安城失去了國都的地位,城市建設遠不如以往。歷經數百年之后,西安地下水水質越來越差,至明代,“西安民苦城中水堿,飲多病”。
3.重要生態要素研究
3.1秦嶺生態環境
秦嶺不僅是中國南北方的界山,而且還是南北方地理、氣候、資源差異的締造和分隔者。正因為它龐大而綿長的身軀阻斷了南北氣流,才有了南雨北雪、南船北馬以及南方的陰柔與北方的豪放等等人文差異與文化的多樣。秦嶺也不僅僅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它還是長江黃河最大支流—漢江和渭河的發源所在。是漢江和渭河把秦嶺南北的色彩與氣質引向了整個國家版圖。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秦嶺又是南北方特性資源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境內的眾多名山大川中,能夠統攬南北方迥異風采于一身,所謂馬頭看桃花,馬尾掃風雪的山脈唯有秦嶺。目前秦嶺被全世界公認為是自然的天堂,因為有相當多種類的動植物在此自足生存。
秦嶺的誕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個百萬年之前,那時的地球還處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時期。北方的勞亞大陸和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在地球運轉和地球內部力量的推動下,相向移動。人類開始在這個地理版塊上圍繞秦嶺創造自己的歷史。舊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銅器……伴隨著文字的誕生,這部歷史的演進、脈絡與悲歡離合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但是后來隨著大概從一萬五千年以后到一萬年前這一段時間,全球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氣候都在變暖,那么秦嶺太白山地區的冰川也不例外。冰川融化以后,把水注入到盆地、洼地里面去,在洼地里面就形成了湖,所以那里面有一系列的這種湖。都是當時和冰川有關系的這些湖。在歷史記載的生態佳話“八水繞長安”中,其中的七水來自秦嶺。而這七條自然河流又被縱橫交錯的河渠引為城市用水。
隨著歷史的進程和城市的發展,日積月累,靠近都城的秦嶺早已不堪重負,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時,要到今天山西境內的嵐縣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顯而易見,那時的秦嶺山中已經很難找到原始森林的蹤跡了。山上既然沒有了樹,依山環繞的渭河又怎么可能清流不斷呢?傍水而生的文明,同時又會因為缺水而干渴致死。由古老渭河養育的最后一個統一的龐大帝國唐王朝,終于在公元703年遷都洛陽。
到宋元時期,井水污染已經非常嚴重。明代的水環境整治曾一度出現過好轉,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農民深入秦嶺伐林墾荒,生態又一次遭受嚴重毀壞。就這樣,日積月累上千年的水危機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古代的國都能夠遷走,可現代的城市卻留了下來,生態的報復把水危機無情地呈現給了西安。
秦嶺地區的環境直接影響到長江和黃河的健康情況,因為秦嶺是它們重要的水源地。面對跨越千年時空至今還在恩澤人類的秦嶺山河,除了豐富的聯想和深深地感恩之外,對于秦嶺,我們又應該做些什么呢?
3.2八水水系生態環境
“八水繞長安”源于西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終始灞浐,出入涇渭,灃,滈,潦(即澇)、潏,紆余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文章描述的是當時八條河流圍繞著長安城的生態盛景。水作為地理環境中最為活躍的組成部分,對西安市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地理環境及其演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與河流傍依的史前聚落選址—最早的半坡先民已在浐河岸旁的二級階地上生活居住,這里用水方便又不怕洪水的侵襲。
西周二京隔灃水相望—周定都豐鎬,居灃河兩岸,城市用水很便利。
秦咸陽城“渭水貫都以象天漢”—秦都渭河以北,它背原臨河,地形有利。因渭河以南地勢低平,水源豐富,秦咸陽城逐漸向渭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發展。秦始皇利用天象將咸陽宮比作“天極”,將渭水比作“天漢”作為都城城市空間景觀格局要素。
漢長安城“依渭水通全國”—漢長安城南依龍首原,北瀕渭水,西臨潏水,東近浐、灞。漢長安城的規模遠遠超過了豐鎬兩京和咸陽都城,其周長超過25km,選擇了關中平原地勢最為平坦的一塊。漢長安城的整個地形由南向北微微傾斜,直達渭水之濱,因此城西南可引潏水入城,自流而北,排入渭河。一方面解決了城市日常飲用水問題,另一方面利用了渭河漕運功能,溝通了黃河流域乃至南方的重要水道。
隋唐長安城“八水五渠環繞”—隋代放棄龍首原北的漢城而在其南另建新都,原因之一就是漢舊城水質咸鹵,難以飲用,而新建的大興城亦居諸河之中。隋唐長安城占據了關中平原最有利的地勢,它北有渭水、涇水,東有灞水、浐水,西有灃水、澇水,南有潏水、滈水,構成了八水繞長安的盛景。而且充分利用了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勢,開鑿了三條人工渠道(永安、清明、龍首渠),八水引入城中,解決了城市用水問題。另外,開鑿了黃渠,引入曲江池等眾多池沼,成為一個完整的交織水網。
隨著都城東移,西安附近的引水渠道亦多湮廢,城內多賴井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由于城內井水大半咸苦,修復了隋唐的龍首渠。金代,西安城用水主要依靠龍首渠水。元中統四年(1264年)和至元十年(1273年),兩度修復龍首渠,其中一支注入興慶池。至元貞二年(1296年),龍首渠已廢,“水不復人京城”。可見,明以前長安城引水多在城市附近的諸河,雖時壞時修,但引用河水還不是十分困難之事,這種情形至明清已有改變。
現代城市水環境系統要比古代城市的水環境系統復雜得多。現代城市水環境系統是人工和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西安市規模不斷生長,消耗水量日益增大,而西安已屬于嚴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西安背靠秦嶺,北臨渭水,地處關中平原,其水源主要來自秦嶺。而秦嶺山系作為生態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植被覆蓋曾遭到過嚴重的破壞,植被蓄水能力大大降低,河流的許多支流水量也大大降低,這導致城市取水水源嚴重不足。由于僅有的水源中許多已污染嚴重,西安黑河引水工程引入區域外水源,歷時很長,耗資巨大。
由于地面水不足,促使過度開采地下水,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極大的不利。例如大雁塔馳名遐邇,而今它的基礎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地下水的過度抽取,導致基礎的不均勻沉降,使塔身已明顯傾斜,許多專家正在共同研究挽救措施。如今,如何再能使西安既擁有漢長安完備充沛的水環境系統,又擁有唐長安規模宏大、優越的人工自然的生態位勢,我們則更要研究現實可行的措施。
4.小結:
“秦嶺群峰橫亙于南,涇渭河谷蜿蜒于北,川塬相接,八水環繞”。當今的我們是何等的幸運,依舊坐擁著這一方山,這一方水,這一方歷史的土地,我們需要總結歷史發展過程的經驗和教訓,因此對于西安城市生態環境的變遷的歷史資料的梳理和總結,也就意義十分重大了。
參考文獻
[1]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M],黃河水利出版社,2002
[2]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3]王祥榮,《社生態建設論:中外城市生態建設比較分析》,[M],東南大學出版,2004
[4]朱士光,吳宏岐,《古都西安--西安的歷史變遷與發展》,[M],西安出版社,2003
[5]史紅帥吳宏岐,《西北重鎮西安——古都西安叢書》,[M],西安出版社,2007
[6]史紅帥,《明清時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7]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文章標題:西安城市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初探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huanjing/743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