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親水性,水系的兩邊都有設小廣場、亭、廊、塮及石塊砌筑的休憩點,可供學生晨讀、午休、思考、散步。有意識控制這些設計因素之間的空間關系,使之有交流。符合中國自然山水的意境。
校園綠化系統由點、線、面的綠化結構構成,形成從整體到局部的一系列豐富的景觀環境。一條主線的生態綠帶,加之曲水綠蔭、教學區與生活區間的帶狀綠色廣場成為校園綠化的主脈絡,產生步移景異的觀景效果。校園主入口的林帶、校前區的中心廣場、生活區的生活廣場構成校園“綠蔭精華”的面。自由的構圖,無形中產生一種張力,凝聚成校園空間中獨有的形式美感與場所精神,也成為城市共享的綠色資源。與空間相融的點,象觸角般滲透到各分區形成景觀結點,如花壇、教學樓間的庭院綠化、雕塑、小品、水榭、校門構筑物等。
三、空間
我們采用一種整體感的空間設計方法,將各個單位建筑組合在一個由正空間和負空間形成的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每個建筑單位之間通過合適的尺度保持一種張力,相互控制,構建著這個穩定的整體。單位間的形成的空間負形同時也是這個的整體支撐部分。
在這塊沒有太多高差的基地上,如何能夠打破空間的“平”,而又形成豐富的空間景觀效果。我們嘗試用建筑穿插入所構想的景觀結構,讓建筑自然的“生長”出來,使環境空間和建筑空間和諧的相互映襯,互為背景。生態綠廊的自由式構圖與各功能區的理性秩序一張一弛,一疏一密,一剛一柔的對比,產生了豐富的空間張力效果。
人在經過建筑時所體驗到的,應該是一種流動的空間,是一種自由的欣賞建筑的方式。“圍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間設計使校園建筑既有空間形態上的圍合感,又形成具有豐富層次的室外空間。學生在行走運動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豐富的景致、發現具有不同形態的空間。
為強調學生間的交流、創造多層次的交流空間,我們運用了曲折有致的空間序列,為學生的活動、停留、交往提供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交流場所。設計中創造了幾種不同尺度的空間:
廣場空間:廣場是作為校園主要的人群聚集地其位置,應在主要的步行路線上。按照起功能分設不同尺度的廣場,如校前區的集散廣場、校園中心廣場、生活廣場休閑廣場等。教學區前的廣場結合大片水景和硬質鋪地、喬木行成半圍合的廣場空間,供集會,露天演出時使用,在沒人時也不會覺得空曠。同時在細部的設計上達到一種舒適的尺度供學生路過和閑坐。廣場的邊界處布置豐富的可供學生等待、學習、進餐、和朋友談話的座位及停留空間。
庭院空間:教學樓間28—32米的庭院綠化是學生課間活動使用頻率最高的場所,這些場所可為非正式集體活動塑造“共同行為的特征”。底層可架空使庭院間的綠化相互滲透,視線上有通透感。學生在課間十分種可以充分的在自然之中暢談玩耍。庭院中的設施的布置,如座椅、臺階、空墻、大樹、小桌子。形成圍和半圍和的室外空間。
連廊灰空間:教學區,生活區的連廊是一種維系動感的要素,將整體串聯起來,充滿了無限的空間可能性。樓與樓之間便捷的聯系,增加了學生的交流機會,同時形成豐富的空間關系。在設計手法上有全開敞式的和半開敞式的。全開敞式不設頂,能更多的和室外自然結合與一體。半開敞式采用頂部玻璃或鋼砼封閉,兩側為不封閉的半開敞連廊,這樣即可滿足通風,又擋風雨,形成良好的室內空間效果,使學生有安全和舒適感。
中庭、天井:中庭可以形成特殊的空間效果,用的合適可讓建筑空間開敞明亮;在圖書館辦公區等相對安靜的區域設置局部中庭可利用天光使空間中光影豐富,形成良好的空間氣氛。天井或內院這種空間形式對噪聲的消除有很大作用,同時貼近自然,是學生的課外學習休息的好場所,但對此處的設計要考慮到陽光照射區的時間,使其有良好充足的日照
園林空間:園之妙處,在于虛實互映,大小對比,高下相爭。強調建筑,水,花,木等設計因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和交流關系。采用了較多“虛”的造園元素,如廊、橋、欄、徑等形成諸多虛空間。這種虛空間決定著校園的精神氛圍。
在設計中我們采用整體感的設計方法將建筑、環境、空間有機的統一起來。以人文的教育精神作為支點,尋找一種新的建筑空間形態,吸收傳統的教育建筑形式的優點,形成一種新的建筑模式語言來構筑校園。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