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4-09-24 17:08 熱度:
林業資源型城市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的特征之外,巨大的森林生態功能更是其顯著的特點,在發展低碳經濟、城市生態建設、增加森林碳匯、改善氣候等方面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巨大的碳匯資源使其具有得天獨厚的低碳發展優勢。林業低碳城市評價的目的是要根據林業地區低碳發展狀況,與低碳城市的目標相比較,發現低碳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總結低碳建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
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環境、能源與發展三者之間矛盾的凸顯,主張低污染、高效率、更多使用清潔能源的低碳發展方式已經成全世界的共識。城市作為化石能源的主要消費場所,其低碳式發展程度直接影響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低碳發展。低碳城市評價研究可以發現低碳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可以衡量低碳發展的業績,從而為低碳發展提供政策建議。借鑒參考全國性的低碳城市評價體系,提出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評價指標體系發展。
關鍵詞:核心期刊論文,低碳城市,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評價體系
1 低碳城市評價研究與實踐
1.1 低碳城市評價研究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時代背景下,低碳城市研究是各國政府與專家都非常關注的重點,我國在低碳城市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夏墊堡認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1];辛章平等認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認為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2] ;戴亦欣認為低碳城市是通過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保證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3]。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低碳城市即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碳經濟,這其中包含兩方面內涵:一是碳生產率的提高。碳生產率是指單位碳排放所產出的GDP,這是一個正向指標,低碳城市要求在單位碳排放條件下,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另一個涵義是指在爭取環境保護和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社會的教育、經濟、醫療、社會公平等各個從人文角度出發的指標的發展不受到阻礙。
1.2 我國低碳城市評價實踐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其主要的三大碳排放源為城市的建筑、交通和生產。城市發展要達到真正的低碳式發展,必須做到三方面內容:一是節能減排。首先是要加大宣傳,使得低碳環保深入人心,其次要促進低碳技術的廣泛使用,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二是清潔能源的使用比重逐步加大,超過甚至取代化石能源。三是產業結構的升級,精深加工產業、第三產業等低碳排放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主要地位。
2011年全國低碳經濟媒體聯盟專家委員會研究完成了《中國低碳城市評價體系》,該體系由十個方面組成,為我國的低碳城市建設提供了決策依據和理論支持。這部評價體系在很多方面給出了具體評價低碳城市建設成果的指導意見,具有三個主要特色:①較為突破的參考了媒體傳播的力量;②將公眾意識類列為重要的評價指標;③若發生嚴重違反低碳經濟發展的事件,該城市將會被一票否決。但是城市低碳化建設是一個涉及眾多方面的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僅依靠一種統一的宏觀的指標體系來指導低碳城市的發展,開展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研究有助于我國林業資源型低碳城市更好地發展。
2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特點
林業資源型城市一般來講既是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同時也承擔著重要的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功能。林業資源型城市相對于煤炭類、石油類等特色城市的發展,污染明顯較小。與此同時,這些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設上具有眾多優勢。
2.1 區域經濟優勢
雖然林業資源型城市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金與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單一,發展緩慢,但是當中國改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并與國際完全接軌之時,林業資源型城市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依托自己豐富的資源優勢,逐步建立了以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為特征的區域經濟體系。這是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的機遇和主要優勢。
2.2 森林資源優勢
林業資源型城市都是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建立和不斷發展起來的。這些城市都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研究表明,森林資源是世界上巨大的二氧化碳儲存庫。只要林業資源型城市真正做好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并進行合理的森林采伐,就可以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吸收和保存二氧化碳的巨大作用,為低碳城市建設做出特殊的貢獻。
2.3 再生能源優勢
人類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化石性能源和可再生的生物性能源。而化石性能源使用是引起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所以低碳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薪炭材是具有林業特色的、具有廣闊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林業資源型城市在薪炭材利用上大有可為,當然這種利用是建立在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雙重支持下的能源的培育、開發和利用。
2.4 人口變化優勢
由于我國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林業資源型城市人口都不同程度地呈現出減少的趨勢,這種趨勢所帶來的勞動力減少等弊端被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所彌補,而這種人口減少卻帶來了林業資源型城市發展能源消耗的相對減少。由于林業資源型城市比較偏僻、物資運輸中的能源消耗較大、人口減少速度較快等原因,這一因素變化給林業資源型城市帶來的變化還是巨大的。
3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構想與框架
3.1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構想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應該充分考慮林業特點,一般城市低碳發展可能主要考慮低碳排放一個方面,而林業資源型城市應該考慮低碳排放和碳吸收兩個大的層面。
第一個層面:低碳排放是在保證生產和社會穩步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進步使得清潔能源和低碳技術在全地區廣泛應用,實現相對的低碳排放。
第二個層面:碳吸收就是充分發揮林業特點,做好森林培育、森林保護、森林合理經營以增加森林碳儲存。 3.2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框架
低碳城市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以及民眾對于低碳發展的認識以及相應的規劃和計劃的制定和落實。基于以上觀點和構想,對于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應該從低碳環境(媒體宣傳、公眾認知、低碳政策、低碳規劃、低碳計劃實施、經濟總產值、人均產值、人口密度及變化)、低碳排放(低碳產業、低碳生活、低碳能源)、碳吸收(森林資源覆被率、森林資源面積、森林資源蓄積、森林資源固碳量、森林資源固碳量變化)、低碳否決事件四個方面進行評價(見圖 1)。
4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4.1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①系統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大的系統,低碳城市的評價體系必須包括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標,全面系統地反映該城市的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和人口等諸多方面的發展現狀和低碳排放以及森林資源碳匯貢獻。
②可行性。低碳城市評價體系包括的內容眾多,并且由于技術上數據收集的困難和指標本身的特點,在選取指標時,要代表性強、信息量大的易于明確、易于考核的指標,從而減少指標體系的信息冗余度,保證指標體系的可行性,提高評價的效率和準確性。
③特殊性。由于城市的資源類型具有多樣性,因此,建立低碳城市評價體系時必須考慮林業資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充分考慮其主要資源、環境特點及問題,力圖充分發揮其環境資源優勢。
④規范性。在選取評價指標時,要考慮到已有相關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借鑒性,這些已有的低碳評價相關的指標體系,不僅僅是眾多專家多方研究的心血結晶,更是全國上下都應該遵循的公認的規范的評價標準。
⑤導向性。低碳城市建設是集過程性和目標性于一身的系統工程,在對其進行經濟評價時,必須考慮其系統的動態發展過程,選擇的指標體系既要能反映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設現狀,又要具有檢測性、預警性,對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具有導向性。
4.2 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綜合以上分析,確定以下四個評價區域共計23個評價指標,通過這些指標可以反映一個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水平。可以通過這些指標進行自身的縱向對比,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指標與其他城市進行橫向對比,當然這里沒有討論這些不同性質評價指標的綜合問題(見表1)。可以分別制定不同指標的評分標準并利用相應的數學方法將各個指標得分進行綜合計算,通過總分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
本文在參考已有的低碳城市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林業資源型城市的實際情況,旨在構建適合其城市建設的低碳評價體系,推進林業資源型城市生態建設的發展,從理論上對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內容進行了探討。
參考資料:
[1]夏塹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2A):33-35.
[2]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4):98-102.
[3]戴亦欣.中國低碳城市發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3):12-17.
文章標題:核心期刊論文林業資源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2289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