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03-23 16:42 熱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也加強了對農村的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為主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針對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模式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農業經濟論文范文。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全面推進,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不少地方大膽探索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路子,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涌現出一批好的典型,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思路。通過分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三種模式,總結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經驗,從而探討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合理化路徑。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比較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總要求的具體化,同時也是促進農村社會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性安排。農村社會轉型是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以及消費方式,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城鄉文化有機融合和城鄉居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根本途徑。客觀地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順利實現農村社會轉型的客觀需要和必要條件,對推動農村地區發展和和諧社會構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正逐步推進,其取得的成效已經在整體上初步展現出來,農村居民對其在意識和觀念的認知等方面也有所提高,但由于無現成經驗可循,“摸著石頭過河”,難免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阻滯著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進程。
一、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社區一詞自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100多年來,已經從純粹的學術概念演變為包含一定的時空、地域、設施、組織、人員等要素的社會實體,從單純的農村社域指向發展到后來的著重城市社域,再到目前城鄉統籌發展中的共同所指。
新型農村社區是指在農村區域按新社區布局規劃所建設的、居住方式與農村產業發展相協調,且具備完善基礎設施和社會化公共服務設施的現代化新型農民聚居點。在新社區規劃范圍內,對產業發展、產業布局以及土地利用空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做出安排規劃。通過新型城鎮化道路,實現農村就地城鎮化,使農民不離土不離鄉,通過進廠、進社區來享受城市生活。新社區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創新點,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村發展的“二次革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重要途徑。
河南省作為傳統的農業、人口大省,具有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的特點,對于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帶來極大制約。尤其是面對城鎮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的巨大壓力,如何在不減少耕地面積、不增加群眾負擔的情況下快速推進城鎮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改善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并以此帶動各行各業的良性發展,成為全省上下、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河南各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新社區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加快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社會管理創新的試驗點,積極探索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推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新路子。目前,在河南全省啟動的新型農村社區試點近2000個,初步建成約400個,目標都指向了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生產方式和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
二、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幾種模式
(一)河南省新鄉市祥和新村的中心村建設模式
2006年以來,新鄉市把建設新型農村住宅社區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載體,初步探索出一條農村城市化的路子。
新鄉市提出,按照城市社區標準,在一定時期內,把全市3571個行政村全面整合、建設成為1050個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基本實現農村城市化。當前重點是將干線公路兩側、產業聚集區等重點區域內920個行政村,在5年至8年內整合為329個新型農村住宅社區,涉及150萬人口。2008年首批啟動建設127個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其中50個已搬遷入住農戶,共入住10292戶。今年以來,又新啟動58個,目前已有16個開始建房。
新鄉縣古固寨鎮是新型農村住宅社區的試點鎮。新鄉縣古固寨鎮位于新鄉市東郊,地處新鄉、原陽、延津、紅旗區、開發區、新鄉工業園區三縣三區交界處,地域面積46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8229戶,3.5萬人。古固寨鎮工業和服務業的培育和壯大加快了全鎮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同時為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1]。該鎮按照“政府引導扶持,群眾自愿選擇,規劃適度超前,建設穩步推進”的原則,將全鎮整體規劃為6個中心村(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其中的祥和新村由后辛莊、崔井、王連屯3個行政村組合而成,規劃用地27公頃,規劃戶數662戶,總建筑面積17.6萬平方米,戶均用地0.6畝。新村內道路、給排水、電力、通信、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以及幼兒園、小學、醫療所、超市、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建成。社區內休閑廣場、服務中心、中心小學、幼兒園、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相繼開工建設,部分項目已投入使用。小區內房屋整齊漂亮,廣場與綠地錯落有致,物業管理規范,社區內商業也較為繁榮[2]。城鄉差距在這里已基本消失。
(二)河南省滎陽市洞林湖新村“產城聯動”模式
滎陽市賈峪鎮與河南新田置業有限公司聯合,以該鎮洞林湖、洞林寺為依托,打造五村聯建的新農村示范區。賈峪鎮洞林湖區域五村聯建項目轄郭崗、周垌、刑村、洞林寺和鹿村5個行政村,涉及14個自然村,1642戶,5282口人,區域面積近6.67平方公里,其中可耕種農田4000多畝,村莊宅基占地1000多畝,“四荒”、道路占地和水面面積近4000畝。從2006年開始,在滎陽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賈峪鎮大膽探索,創新思維,充分利用洞林湖區域的自然優勢,選定河南新田置業有限公司作為合作伙伴,引進社會資本開發建設,將5個行政村整合為5個新型農村社區,創造性提出了“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群眾參與、專家顧問”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新田公司計劃總投資80億元,按照市場運作模式,用12年時間發展出完備的六大業態:生態人居、環球商業、醫療養生、精英教育、都市農業、休閑度假。目前,5個村莊的村民已經全部搬遷到占地499畝的新型農村社區,節約集體用地587畝,農民的生存環境和居住環境得到了改變,也獲得很多收益[3]。 有關專家指出,“我國現代農業不僅重視農業的生產功能,也開始重視農業的生態功能和生活功能,這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體現,洞林湖示范區體現了這些理念,是個值得期待的示范樣本。”“國內外130多個城鎮都在嘗試建設田園城市,城鎮田園化是大勢所趨。與眾不同的是,洞林湖新農村示范區實行‘政府主導、企業運營、外資投入、群眾參與、專家顧問’,這創造了獨特的新農村建設的‘滎陽模式’”。
(三)河南省鄭州市燕莊“就地城鎮化”模式
改造前的燕莊村位于金水大道和未來大道交匯處,踞金水大道南北兩側。鄭東新區開發前,燕莊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隨著鄭東新區的開發,燕莊成為鄭州市最大的城中村,毗鄰省直機關,與東區物流中心和建材大世界等建材商業群僅一步之遙,又與鄭東新區CBD遙相呼應,燕莊曾被稱為“鄭州都市第一村”,改造前以出租房聞名鄭州。
金水路是鄭州的主動脈。它自西向東,連接了南陽路、文化路、花園路、未來大道、原107國道等鄭州市重要交通干道,特別是金水路東段已成為進入新107國道、連接鄭東新區、聯系開封的最重要的路段,眾多黨政機關、金融商業機構、星級酒店都位于其兩側,因此被譽為“鄭州的長安街”。燕莊恰恰位于金水路與未來路交叉口,是市區進入鄭東新區的咽喉地帶。改造前的燕莊作為城中村,不僅影響金水路迎賓大道的形象,還成為制約東西、南北交通的一大瓶頸。被整體改造的燕莊成為“曼哈頓廣場”,改造后沿金水路兩側規劃為商業用地。2005年初提出燕莊拆遷計劃,2006年明確對燕莊村實行整體拆遷整治方案,總拆遷面積約57萬m2。燕莊的搬遷改造,采用的是政府指導加市場開發的模式,對鄭州城中村改造具有很強的正面效應與帶動作用[4]。
不同于一般都市村莊拆遷安置多半是經濟適用房的標準,燕莊村民安置小區乃高層社區,地段的居住價值和投資價值都非同小可,周邊商業配套、交通條件、教育資源等設施一應俱全,完全沒有安置小區的影子,純粹一個高檔社區。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的多贏局面,專家分析說是政府制定了行得通的規矩、開發商舍棄了不算小的利益、村民適應了新時代的變化。縱觀燕莊拆遷的整個過程,我們會總結出這樣一種拆遷開發模式。“政府主導牽引、制定規則,企業精打細算、最大化土地價值,村民安居樂業、補償到位,力求實現村民、開發商、政府多方共贏”。這一模式的核心是“村民變市民,村委變居委,土地集體變國有,最終達到混亂變和諧的結果”[5]。
三、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經驗
由于各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理念不一致、資源稟賦和經營方式的不同以及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形成了特色各異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通過比較,發現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存在著以下幾點共同的經驗,可供其他地方學習借鑒。
(一)科學規劃,合理設計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堅持集約節約原則,著力構建節約集約用地、農村土地整治、嚴格監督管理三項機制。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規范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引導農村居民點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將原有散亂、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合、復墾,促進城鄉用地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著力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1]。
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新鄉市祥和新村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來規劃設計新型農村社區,突出以人為本、生態文明的居住理念。首先,體現在新村選址方面。按照交通不便的村莊向交通便利的村莊集中、經濟落后的村莊向經濟條件好的村莊集中、規模小的村莊向規模大的村莊集中的三個原則,確定了祥和新村新址,并根據當地人民生產和生活實際情況確定了新村建設規模。其次,體現在新村住宅方案設計方面。祥和新村住宅方案由鎮政府負責規劃設計,村委負責實施監督,村民自主選擇戶型,自主興建。有獨棟、雙拼、聯排等八種戶型,供群眾選擇。此外,為了讓少數貧困戶也能住進新村,祥和新村還規劃設計有2棟7380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凡自愿丟棄老宅基地的貧困戶,均可免費入住。第三,體現在配套公共基礎設施超前設計與建設方面。配套基礎設施如自來水、排水、電力、有線電視、寬帶通信、生態綠化、水泥道路、休閑廣場、服務中心、中心小學、標準衛生室、便民超市、文化大院等皆列入新村建設藍圖[2]。
為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滎陽市高度重視規劃對新型農村社區的指引和導向作用,先后編制完成了土體利用總體規劃、村鎮體系建設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并結合每個村莊具體情況制定村莊布局規劃。賈峪鎮洞林湖區域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吸取100多年前英國田園規劃大師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念――即有都市的便利又有鄉村的寧靜,發展出生態人居、環球商業、醫療養生、精英教育、都市農業、休閑度假的六大業態,將建筑與自然和諧相融,真正體現了示范的意義[3]。
(二)積極宣傳,民主參與
河南省新鄉市祥和新村建設過程中,以尊重農民的意愿為根本出發點,全面落實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第一,縣鄉鎮兩級政府始終把引導農民、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首要任務,通過發放宣傳卡、張貼宣傳條幅、播放宣傳片等形式,大力宣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及相關政策,召開一系列動員會進一步更新居住觀念,充分征求廣大群眾意見,并通過邀請專家開展講座的形式,將政策灌輸到農民的心中。第二,建立分包責任制,讓每一個農民熟知相關優惠政策,將農民的問題與意見匯總并做出相關解答。組織村民代表到典型新型社區進行參觀學習,實地感受新型農村社區帶來的好處,營造農民建設新村的良好氛圍,提高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定農民到新村建房的決心和信心。政策引導、典型引領的建設模式充分調動了群眾積極性,形成了群眾自愿推進建設的格局。第三,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在房屋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施工方,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一起對工程建設和驗收進行監督,以確保工程質量[2]。 鄭州燕莊社區在轉型過程中,鼓勵公眾參與城中村社區轉型規劃,尊重原住民的居住意愿,變被動城市化為主動城市化。通過公眾參與社區規劃,對居住環境要求有更深入的了解,這樣做出的社區規劃更為宜居。此外,強調要增強原住民的城市意識,特別是以現代社區的意識對其進行引導,促進對社區工作的參與和支持。政府在轉型社區的建設中也有“傾聽民意、以人為本”的態度,這為公眾參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地推進轉型社區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契機[4]。
(三)強化培訓,促進就業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僅要改善農民居住環境,還要引導幫助農民提升思想、意識、文化、衛生等方面綜合素質。
為此,滎陽市與鄭州大學遠程教育學院簽訂培訓協議,積極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對遷入新型農村社區的村兩委成員及群眾進行培訓,保證每個村至少6期的培訓課程,培訓內容涵蓋法律法規、健康知識、生產技能、文明禮儀等農民最需要的知識。通過開展新型農民培訓,黨員干部受到了教育,農民群眾掌握了技術,不僅鞏固了建設成果,而且促進了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的轉變。2011年,滎陽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0846元,是2008年(為7360元)的1.47倍,年均遞增12%,農民的就業渠道和領域也都更加廣泛,勞動力資源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同時實現了就地轉移就業。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對促進就業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滎陽市喬樓鎮依托經濟效益顯著的櫻桃、獼猴桃種植和水產養殖,通過播放遠程教育、舉辦培訓班等進行科學培訓,輻射帶動群眾集體種植和養殖,并聘請農技專家深入田間指導農戶耕作和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現象,提升農作物科技含量,有效的促進了農民的就業和增收[3]。
鄭州燕莊在轉型過程中也提出了要強化農民培訓,從而促進農民就業。由于居民原來依靠租房經濟收入較可觀,個人就業的機會與動力不足,這種單一的經濟收入方式是脆弱的、不可持續的。在社區改造中,加大對轉型社區內居民文化素質和技能的培養,一部分人進行職業培訓并找到合適的工作,可以減低他們對房租經濟的依賴,促進整個社區向現代化發展。參與社會活動,從事一定的群體工作,既增加了經濟收入,也培養了年輕一代快節奏、精確性的城市生活方式,主動融入現代城市生活中。
四、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啟示
(一)試點先行,逐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
首先,要選擇基礎較好、條件適宜的村莊作為示范點,以便積累經驗,逐步推廣。再次,試點的建設規劃要著眼于長遠利益,立足于資源的節約與綜合利用。另外,政府要對試點工作給予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要組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適時開展工作巡查,對試點進行監測評估,認真總結成果經驗,及時解決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糾正可能產生的各種偏差。
(二)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立足實際是要立足當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確定該地區適不適合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的功能應當是不同的,河南省各地發展程度不均,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應當考慮城鄉差別和各地的實際發展水平,城鄉結合部應該如何搞,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的農村應該如何搞,都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有所區別[6]。
(三)尊重農民利益,全面落實惠民政策
在產業部門結構性調整后,保證勞動力順利地從農業部門轉向工業部門,同時實現農民權益最大化。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是進行城鎮化建設的主要目標;切實保證農民權益不受損害是農村城鎮化建設得以順利實施的有力保障。
總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點多面廣、情況復雜,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全面推行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宜先試點總結,再因地制宜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同時尊重農民利益,探索建立多元參與的建設機制,以盡可能扎實、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參考文獻:
〔1〕唐曉旺.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與建設探析――以新鄉縣古固寨鎮為例[J].城鄉建設,2012,(8).
〔2〕張君.關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效果的調查分析――以新鄉市祥和新村為例[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1,(4).
〔3〕董�h�h.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特色模式研究――基于河南省滎陽市的實踐調研[J].理論與改革,2013,(5).
〔4〕朱曉娟.中部地區城市化進程中“轉型社區”實證研究――以鄭州市燕莊社區為例[J].河南科學,2011,(5).
〔5〕孫飛.燕莊改造之于城市化進程[N].經濟視點報,2006-8-14(19).
〔6〕張穎舉.中部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河南省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
〔7〕宣超,陳甬軍.中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以河南省鄢陵縣為例[J].理論與改革,2013,(5).
〔8〕梁昊.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是推進就地城鎮化的有效切入點――對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新型農村社區改革試點的調研[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3,(5).
農業經濟論文發表期刊推薦《福建農業科技》是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省農學會主辦,多家農業行政部門、農口協會、農業科研機構和涉農企業聯合協辦。主要報道農業新成果、新技術、 新經驗、新信息等。適合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管理人員、推廣人員、院校師生、農業產業化企業員工、農村種養大戶、農民技術員、知識農民等閱讀。
文章標題:農業經濟論文范文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模式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3064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