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8-01-19 09:54 熱度:
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使得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謀求發展,農村空巢化現象越來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社科論文農村空巢化問題如何解決。
《農村科技開發》國家級農村科技雜志,雜志是由農業部主管,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學報研究會、河北農業大學主辦的面向國內外發行的農業科普類雜志。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農村人口大規模向城鎮涌進。農村人口的大規模遷移,提高了我國城鎮化率的同時,也在農村社會引起了諸多空心化問題,農村空心化對我國農村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據此,本文意圖探究我國農村空心化問題形成的原因,并分析這種現象對我國農村社會產生了何種影響。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空心化問題愈演愈烈,在我國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我國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最終統計結果進行比較后發現,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比第五次人口(2000年)普查在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上多了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在十年間我國約有一千七百多萬人口從農村人變為城鎮人。農村空心化是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在農村社會產生的農村社會功能衰竭和退化現象,其主要表現在于農村人口的空心化,繼而由人口的空心化引起土地資源、社會組織、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方面的空心化。其本質是農村資源向城鎮轉移,農村社會共同體的逐漸瓦解,社會組織功能趨于弱化,農村社會進入個體化時代。
二、農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
1.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是基礎
(1)現代化歷程中社會流動加快,農民外出務工數量增多國家衛生計生委11月18日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末,全國流動人口達2.45億,超過總人口的1/6。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加快了我國城鎮化的速度,數據顯示,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50%。
(2)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欠缺。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不平等也是造成農村空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總體上看,城鎮社會大體已經形成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如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個人儲蓄保險等,這些社會保障政策基本能夠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而在廣大農村地區,政府則采取了“家庭保障”與“土地保障”相互結合、互補的社會保障體系,包含基本養老、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體系,除此之外,住房保障、失業保險等社會福利很少或基本沒有。
(3)市場經濟條件下用腳投票的結果。市場經濟具有趨利性,這種性質加快了社會資源的流動。農村的空心化,與市場經濟的調節不無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撂荒田地從農村走向城市、從生活條件差的農村走向較好的城鎮,從社會資源缺乏的地區走向豐裕的地區等,這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用腳投票”的結果。
2.其他因素
(1)熟人社會關系的帶動。在交通及其發達的當今社會,“沒有去不了的地方,只有不想去的地方”,再加上當今社會獲取信息方便快捷,身在農村的農民若獲知有收入高于農業生產的崗位,入職便成為可能。《央行對農民工就業分布和收入的調查》數據指出,農民務工以通過熟人介紹的方式得到工作的占66.5%。通過熟人介紹工作的方式,既不需要提供中介費,也能提高就業成功率,最重要的是得到的工作與自身能力較為吻合。
(2)學生群體人力資本的提高。農村大學生從農村走向城市上完學后在外定居也是農村空心化現象的一個原因。由于農村職業的可選擇性極其之小,對于大多數農村學生來說,高考是農村大學生走出農門的唯一出路,農村大學生在城市求學后,見證了城市生活的豐富多彩、城市充裕的工作機會以及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務。再者大學生群體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培訓,提高了自身的人力資本,獲得了可向社會高層攀爬的資格——大學文憑,在受完教育后極有可能在城市求職并留居。
(3)推拉理論。西方古典推拉理論認為人口遷移是由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工資差別引起的,現代推拉理論則認為,遷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還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生活條件、為自己與孩子獲得更好的受教育的機會、以及更好的社會環境。在我國當前的二元社會結構中,可以從宏觀的層面看出,我國農村社會的推力和城市社會的拉力共同構成了我國人口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遷移。
三、農村空心化的影響
農村空心化現象既是我國社會需面對的一種挑戰,也是重新構建社會結構、解決社會積弊的良好契機。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村空心化的影響進行過探析,不同的觀點,是因為對問題的切入點不同。基于此,以下,筆者將從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來探討農村空心化對我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有利于農民社會資本的提高。社會資本是指一個人在其所屬的場域中所擁有的社會關系的總和,以及在其所屬的社會結構中可獲取的信任、資源等。農民在農村所處的場域,社會階層分化較小,社會身份及職業單一,社會關系網有限。而當農民走進城市社會后,社會結構較分化,場域擴大。如據報道,在2013年過去的20年里,北大保安隊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學深造,有的考取大專或本科,有的甚至考上重點大學的研究生,有的畢業后當上了大學老師。
(2)有利于農業規模化經營。孟德拉斯在《農民的終結》一書中曾說到,農村人口外流是農業進步的必要條件。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小農生產依然是為我國農村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小農經濟生產率低下,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較大且產量低下,是我國農村農業發展的瓶頸。而農村空心化正好為我國農業生產的大規模化提供可能。農民大量外溢,撂荒土地數量增加。而以此為契機政府可將撂荒土地回收進行統一分配種植,以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并將科技運用到糧食生產中,提高我國第一產業的產出效率。以日本為例,在1955至1975年近二十年的時間,農民減少了一半,而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出量大幅度提高。
(3)加速社會變遷。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階層流動處于封閉狀態,由此引起農村社會代際流動率小,往往是子繼父業,且由于場域社會網單一及地域封閉,代內流動率也極小。因而人們很難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這種現狀既不利于社會人才的發掘,也不利于我國我國社會的良性發展。隨著近些年農民工向城市的轉移,打破了原來城鄉之間的封閉狀態,有極少數的農民在城市社會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逐漸流向社會高層,由此農民的代際流動和代內流動率提高,有利于加速我國的社會變遷。
2.消極影響
(1)農村傳統文化遭到破壞。城市文化相較于農村文化來說更加文明,對于年輕一代的農民工有更大的吸引力,由于生活方式及生活環境的城市化,農民工會有意識無意識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淡化甚至摒棄鄉村文化,而這種同化現象在農民工子女身上表現更為顯著。對農村傳統文化的破壞主要表現在:首先,農村傳統人情社會瓦解。由于農民進城務工后,少者半載,多者長年不歸鄉,農村社會人與人之間聯系驟然減少,關系淡化,信任度降低,帶來農村傳統人情社會瓦解;其次,農村非物質傳統文化的湮沒危機。由于年輕一代農民大量外流且受到城市文化的沖擊,掌握在年長者手中的農村非物質傳統文化無人接替,面臨滅絕的危險。
(2)從農民工年齡及性別結構中可以看出,農民工大多以青壯年和男性為主,這就造成農村社會人口比例的失衡,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成為農村社會的主要組成人口。其次,女性務工人員為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不愿意回到農村,因而造成農村社會男女比例失衡。綜上,農村社會的老人贍養,留守兒童的安全以及男性適齡青年的擇偶問題成為農村新的社會問題。
(3)農村基礎設施的匱乏。隨著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無人問津,由基礎設施的匱乏引起農村道路的硬化問題,房屋修建問題,生活環境等諸多問題。基礎設施及其匱乏,年輕人趨向在城鎮買房不愿回村,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最終會導致“村落的終結”。
文章標題:農村空巢化問題的解決對策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37689.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