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22 09:49 熱度: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國經濟水平得以穩步提高;巨r業建設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應把提高基本農業的經濟社會發展效率作為當前的重點發展任務,從研究基礎農村信息化建設的現代內涵入手,在成因分析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基本農業經濟社會發展與互聯網信息化建設創新的實施途徑,使互聯網技術更好地和基本農業發展相融合,開創基層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新時期。文章分析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總結了基層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基層農業經濟;發展
1基層農業信息化工程的新時代內涵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蓬勃發展。但由于農業市場化程度較低、缺少有效市場監管制度與體系的建立、基本設施配套不足等現實問題,導致我國農村發展水平與現代化發展仍存在差異。在國內農業經營中,實現農產品信息化是新時代發展的實際需要。從目前情況來看,利用信息化裝備建設現代農業、高效集成農產品信息、促進農產品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中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提升基層農村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效益,必須從基礎農村科學技術的新領域進行農村信息化建設。只有推動社會主義基層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信息化發展,才能實現向新農村的現代化過渡,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立信息時代;鶎愚r業信息化發展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大課題,信息建設具有巨大的潛力,應從我國發展基層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管理信息化、產品輸出方式管理信息化、生產運營方法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國基層農業經濟發展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產生大量創新型基層農業的公共信息服務產品[1]。
2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2.1優化提升農村經濟經營結構
新型農村經濟內部結構的優化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但在信息化社會,對新型農村經濟內部結構的調整,更多通過信息化手段完成。信息化技術融入中國傳統農業,可以確保農業的信息化、自動化,從而提高農業勞動效益。同時,涉及農業信息化的計算機技術、信息網絡等將形成巨大的農耕生產要素投資,間接優化農村勞動力。
2.2促進農產品信息流轉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就是資源、生產力,F代農業不同于中國傳統農業,其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勞力、土地、資金作為農業生產的最基本要素,在農業信息化發展的規律下緊密高效地組合在一起,構成有機整體,對降低農民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有著重要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村的信息化發展可以提升農業生產力和管理技術水平,促進農產品信息交易,對將農村的科技信息轉變為農業實際生產力和推動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
2.3改善農業生產管理
實現農業產業化后,將引進市場機制,發揮“市場無形手”的功能,引導農業市場營銷。農村信息化的推出可提高農村農業生產水平,完成對農村市場信息體系的重組,促進農村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推動農村產業化轉型升級。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保障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村信息化發展可促進各級農村行政部門綜合管理與公共服務功能的完善,有利于農村經濟效益與有序程度的改善及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有利于減少能源、物耗、降低污染,維護自然環境,同時能夠提高農業的質量、品位與附加值,推進農村產業結構重組,加強農村對自然資源、市場的協調性,提高三者緊密程度。
3基層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出現的問題
3.1信息化建設經濟支持不足
基層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工程缺少社會經濟效益支撐[3]。建設基層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雖然屬于公共服務工程,但從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剖析,絕大多數基層農村都面臨著經濟社會發展落后等問題,導致基層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滯后、基層農村信息工程不成系統。
3.2信息化建設專業人才匱乏
2020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于中國農村人口受教育情況調查報告》表明,當前我國37%的農戶受教育程度為小學,8%的農戶受教育程度為中學及以上。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專業人才是制約基層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傳統的農業文化教育水平會影響農民掌握基本農業知識和運用現代農業技術的效率,利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與養殖方法所產生的效益與利用信息化技術所產生的效益差距較大;谛匠晁降囊蛩,目前全國僅約10.5%的農村網絡信息專業人員將發展方向定位于基礎農業,導致鄉鎮級基礎農村的信息公共服務體系與建設工作缺乏科技人才支撐;A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化需求較低,使得基礎農村的產品生產與輸出很難與國內外經濟市場產生信息共振,從而導致基礎農村社會發展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4]。
3.3信息化建設外部設備不完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2020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其中,對2020年中國農業網民信息統計體系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網民的總量是10.87億人,而基礎農業網民數量僅占全國網民數量的28.96%,其根本原因是基礎農業經濟發展的信息化建設外圍器件不健全,且絕大多數農民獲取基本農業經濟發展資訊的主要工具仍然是智能手機。盡管國家已啟動了“村村通”等網絡資訊傳播公共服務建設,但基礎農業經濟發達網絡、農村經濟發達自媒體、基礎農村經濟發達電視廣播等農業資訊傳播的使用水平較低,致使基礎農業資訊傳播人才與技術資源整合欠缺力量,無法形成影響基礎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農業資訊服務結構,制約了基礎農村經濟資訊的網絡傳播效果。現階段,我國許多農業網站采用的農業信息收集方法缺乏科學性,收集量較少,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權威性和準確性。雖然全國農業信息網站制作的農業信息質量較高,但部分地方農業網站制作的農業信息質量較低,信息滯后于時代發展,可行性較低。同時,信息更新速度較慢,利用信息指導農民的效果不明顯[5]。
4基層農業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創新實踐路徑
4.1建立“三向互助”模式
全面實施“基礎經濟建設現代化”戰略,建立農業基礎經濟建設信息化“互助”模式,提高農業基礎信息化程度。“三方互助”的3個主體是政府、農業生產基地和農業出口公司。地方政府部門作為我國農村地區基層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導者,應為其發展壯大提供政治保障與經濟支持,將更多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引入我國農村商品生產基地,完善“城市生態農業半小時圈”所構建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在農村生產基地方面,要進一步提高農戶的素質,讓農戶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設備克服農村生產中的問題。農村生產基地需利用信息技術設備,讓農村生產方式更規范、無害和高質。從農產品出口經營者的視角來看,要強化與農產品和農村生產活動的信息聯系,構建與農產品企業協作互助的農產品生產基礎信息模型,通過實時分析農產品發展與外部的經濟市場數據,合理營銷基本產品,完成農產品技術創新任務,為建設中國特色農業品牌體系奠定基礎[6]。
4.2建立農業經濟發展信息管理專業團隊
農業經濟發展類型不集中,沒有通過信息技術組建單一的農業發展組織是限制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農業經濟信息管理中大量引進先進技術,可以提高農業基礎信息建設效率,更好地完成農業基礎信息的整體轉化工作。政府應設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信息中心,并采取科學合理的薪酬機制和工作激勵機制,增加農村信息管理人員基本技能的留存度。同時,創建雙技術訓練體系,即基礎農村管理,通過培訓信息員,促使管理技術人員掌握當地基本農產品信息,通過信息員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增強農民對基本農業生產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了解。建設我國基層農村經濟發展信息管理系統。該信息系統需涵蓋農村信息公共服務、農村信息資源共享、農村技術交換、農村技術創新四大系統模型。在基層農村信息人員的技術支持下,信息系統會采集、分類和梳理農村基礎農產品的國內外經營市場數據,以大數據分析視角對基層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與最佳途徑作出分類說明,在降低基層農村經濟發展風險的同時,提升基礎農產品的輸出效益[7]。
4.3建設農業信息網絡系統和信息網站
農業信息網是高效實用的國家信息網。其以現代農村通信網絡為基礎,注重農村信息資源的利用;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利用現代技術改變傳統活動,共享信息資源。網絡系統的核心是中國農業信息網,充分利用國家公共通信基礎設施,如公共通信網、有線電視網、農村有線電視網等,逐步建設國家、省級農村公共信息網絡。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網站技術規范,全國各地均建立了相應的農產品公共信息平臺。在信息網絡建設中,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信息收集能力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絡,傳播全國網絡新聞,連接全國農村信息網。同時,建立全國農村公共信息網絡體系。各地區間可建立內聯網和獨立域名,實施一站式農村供需信息網絡,將農村供需信息發布在互聯網主頁上,并與國家主頁同步發布[8]。
4.4拓寬基層農業信息網絡傳播渠道
信息時代網絡對于基礎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要積極建設和宣傳農業信息網站,及時更新和完善網站內容,加強與農民的聯系,為農民提供生產信息技術,為農業生產提供高質量服務;鶎愚r業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有兩個基本信息化建設目標。其一是采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對農產品信息的傳播與推廣,拓寬農產品的輸出路徑。其二是通過網絡信息技術改善基層農業經濟發展的原有信息管理模式,實現基層農業經濟轉變。建設基層農業經濟發展信息管理體系,在基層農業信息管理人才的協助下,系統會收集、分析與整理基層農業的外部經濟市場數據。從大數據角度出發,分析闡述基層農業經濟發展實踐的最佳路徑,降低基層農業經濟發展風險,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9]。
5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的措施
5.1提高認識
長期以來,受傳統思想和教育水平的影響,我國傳統農業地區的信息意識水平明顯滯后,人們無法認識到計算機資源作為戰略資源的重要性,因此不僅要增強傳統農民的信息意識,還要增強地方領導的信息意識。一方面,政府要加強農村信息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增強農民的信息意識,積極為農村信息技術的應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要下定決心將知識流、人才流、物質流,特別是資本流轉移到農村地區,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10]。
5.2籌集資金
在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形勢下,政府投入更多資金進行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將中央財政資源視為推動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的主要力量。與此同時,各級相關農業行政部門應積極向各級相關金融和規劃部門提供財政援助。中央政府直接參與各省和試點地區的指導和資金支持,各省直接負責同級財政支持和縣、村普試,市縣直接負責本級和農村試點資金的籌集。在最高政府的支持下,農村開展農業信息化的最新工作,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允許各大型產品公司和大型營銷家庭投資信息技術事業。
5.3加強指導,統一管理團隊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一項技術復雜、項目重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組織、有步驟地推進。各級人民政府要做好轄區內農村信息技術建設的管理工作,加強政府對信息服務活動的統一領導,促進農村信息管理機構的健康有序發展和城市信息管理機構的和諧統一,減少人力、財力、物力資源的消耗,促進農村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
5.4發展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機構
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信息技術咨詢服務,建立各級農村信息服務專業化、地方化機構,充分利用現有農村信息網絡平臺,發展以農民、農村、農業為主體的農村咨詢服務業,讓農民感受到信息網絡的便利,消費農村信息,開發農村信息市場。通過培育農村信息市場主體,促進農村信息技術市場、原材料市場和農村人力資源市場的發展,協調農村信息化建設、物流配送、資金流動和人員流動同步發展,并有效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振興。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用戶需求特點,收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優化和開發專業化、多樣化的農業信息產品、決策支持系統、市場信息數據庫等。在技術信息數據庫中創建網站,將互聯網連接市場、行業和客戶,并將信息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鶎愚r村農業外部經濟市場供求矛盾、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新時代訴求決定了我國基礎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的基本走向。就我國當前基礎農村信息化發展狀況而言,雖不能構成我國基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基礎農村信息產業經濟發展布局和經濟效益更大的基礎農村新技術,但是根據我國基礎農村環境資源,建設符合當地特色的創新型基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信息化服務體系是大勢所趨。
《農業信息化帶動基層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研究》來源:《山西農經》,作者:孫瑾
文章標題:農業信息化帶動基層農業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48221.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