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農業經濟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1-05 09:47 熱度: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十分重要,它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能否順利完成。本文就欠發達地區的狀況談兩點認識。
一、 試點工作中存在的傾向性問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問題是傾向性的。
(一)試點工作有的變相為“抓典型”
試點工作多選在基礎較好的村進行,這是因為,在試點單位搞的建設項目一般要該單位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資金,有時還要先墊付資金,這在基礎薄弱的地方是無法辦到的。因此為了“快出成績”,試點就變相為“抓典型”了。之所以把它作為一個問題提出,是因為發展狀況的差距一定聯系著發展條件的差距,試點單位的物質、人文基礎與占農村大多數的基礎薄弱的村屯沒有可比性,所以即使取得經驗也難以推廣。因此,找基礎好的典型作試點單位的傾向一定會給今后推廣帶來麻煩。另外,以村為試點單元存在試點規模與運行機制不匹配的問題。在村這個規模上,就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類工作來說規模過小,而就發展現代農業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而言規模又過大——投入的建設力度對于這項工作的實際需要是杯水車薪,只夠搞些形象工程。
(二)、農民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尊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但是,在建設實踐中,一方面由于試點規模大、農民居住得分散難以組織,加上受城鄉二元結構割裂的束縛,廣大農民對時代和市場的認識相對不足,往往缺乏作為主體的意識和能力。二是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缺乏群眾工作的意識和能力,甚至以施舍的心態對待建設事業,群眾的主體作用發揮情況可想而知。在此情況下,為了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開展,黨和政府不得不既履行主導職能,又充當主體角色。然而事實上,農民這個主題是無法替代的,且不說農民的意愿不是靠主導者揣摩能夠全面準確了解的,農民的智慧、龐大的農民群體中蘊藏的能量更是任何力量都替代不了的。所以,靠政府驅使失語的農民建設不成現代農業。
(三)、建設重點往往偏離首要任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現代農業,試點工作必須緊緊圍繞這個首要任務來進行。它們包括: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然而,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中,多側重于外在的形象建設,而對迫切需要解決的包括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和權益保護、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人員能力等工作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沒有著手解決的意向。
二、 關于試點工作的政策建議
(一) 可嘗試以屯為基本試點單元
屯作為試點單元,既能使實驗的內部運行和外部環境與現實中“三農”工作條件相一致,避免實驗與“實戰”相脫節,又能把“試錯”成本減到最低水平。
首先,它是目前農業生產經營最小的行政管理單位,因此是與黨和政府有關部門、政策銜接的最小組織單位。前面我們說過試驗規模過大的弊端,但過小也不行。如果再小,不論以什么形式出現,都將脫離于目前農村生產經營行政管理體系之外,那樣,與有關部門、有關政策的銜接就成問題。即使通過變通可以實現對接,但實驗已經脫離現實,實驗的意義必將打折扣。
其次,屯一般都具備構成半封閉自循環生態系統的條件,它可以構成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農業生態系統,從而可以作為當前亟待解決的農業生態安全建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實驗單元。通過實驗單元內部努力,就能把生態恢復和建設寓于發展現代農業之中,對于探索中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具有現實意義。
其三,它可以形成適度經濟規模。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既不是單純強調循環經濟的倒退的小農經濟,也不是西方那樣的石油、化學支撐的農業現代化,它應當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其基本要求:一是實行耕作制度改革,尤其要改變目前過分單一的種植結構,實現合理輪作以保持和提高地力。二是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以實現勞動力充分就業和提高農民收入,為提高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推進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等奠定經濟實力。三是努力恢復和建設生態,確保農業生態安全,將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寓于農業生態安全建設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屯為單元是構建上述模式的適度規模。
(二)可構建以農民為主的復合主體
在試點的組織管理工作中,鑒于目前農民缺乏作為主體的意識和能力,可以探索在與農業、農村密切相關的職能部門的輔助下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方式。如積極促進農民與農業科技部門和人才的結合,倡導“農民+專家”的主體模式。這種主體結構中,實際上包含兩種利益主體,即農民和專家。農民的主要利益在于經濟收益,專家的主要利益目標是實驗成果。兩者不同卻可以很好地耦合在一起,既不存在利益沖突和矛盾,又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可成為促進農民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的途徑。這樣做還可以廣泛動員相關力量——受當前公共資源配置現狀等因素影響,資質較高的專門為農業、農村服務的部門都在城里,與農民尤其是偏遠落后地方的農民缺乏協調合作的渠道和機制。通過創建上述主體模式,由專家擔當農民與涉農部門溝通協調的橋梁和紐帶,不但可以建立協作渠道和機制,而且可大大降低合作成本從而提高效益。
(三)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核心
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當然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這個判斷對于我們欠發達地區更為重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工作,一是要以解決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困難為突破口,以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為目的,圍繞農業生態安全建設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功能上以提高水土涵養能力為中心,同時,當前建設在布局上要成為未來發展的鋪墊而不是障礙,以便使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成為產出高品質農產品和發展精細農業、觀光農業的基礎和載體。二是依托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小水利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如基塘農業,它是珠三角地區傳統的成功模式,學習借鑒并進行因地制宜地變革和創新,可能在本地取得成功。三是依托農業和農村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農民增收問題的本質是就業問題,從國情、時代和農民切身利益考慮,依托農業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應成為重要研究課題。四是以休閑觀光農業促進生態系統建設與恢復。欠發達地區生態系統的破壞并不產生于經濟活動的環境溢出,而是產生于外部效應與內部效應的復雜正負關系。因此,解決的途徑不是外部負效應的內部化,而是外部正效應的內部化,即使農民在生態建設中得到利益。特別要強調的是,這里所說的利益是即時性利益,而生態意義上的利益只能作為這種利益的伴生品才可能存在,而謀求這種利益的理想途徑就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五是配合耕作制度改革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目前耕作制度存在嚴重問題,改革的最經濟途徑之一是秸稈還田(包括“過腹”還田)。但是北方的秸稈是為農村提供熱能的主要物質,秸稈還田將造成巨大的能源需求,這個虧空需要通過經濟、環保的途徑予以彌補,即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
文章標題:關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jingji/626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