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的形式:從節能角度考慮,現新農村建筑基本采用坡屋頂,使屋頂部分的保溫隔熱性得到保證。為了充分利用土地,除規劃中部分城鎮采用了高層建筑外,許多排屋的閣樓也充分利用,設計中將屋面設計成折線形,在規定許可的范圍內盡最大可能提高閣樓層的室內凈高(如圖二),擴大內部使用空間。
總之,建筑設計最大限度體現了戶主的“房東經濟”,為商業發展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3.2結構設計特點
小型加工廠(甚至可以叫家庭作坊)經常會跟隨市場變化而改變生產產品的類型,作為設計年限較為悠久的建筑,有它特殊的結構特點。
結構形式:根據建筑物的高度,在高層居住建筑中,一般采用剪力墻結構。同時因為開間靈活,能較快適應建筑功能變化,新農村建筑大多還是采納了現行廣泛應用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
荷載取值和板配筋:也因為建筑功能的經常變化和不確定性,許多業主出于結構的安全、適用和耐久考慮,不惜成本,在設計前主動提出:在可能遇上的各種功能中,活荷載取其結構規范中的最大值。現澆板的配筋采用雙層雙向,二級鋼。
基礎形式:結合土質情況,大多采用大直徑混凝土挖孔灌注樁。
墻體材料:現行被廣泛用于墻體的主要材料為是混凝土空心磚,實心磚已經基本淘汰。
4義烏新農村建筑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4.1建筑功能變化隱藏著各種隱患
根據以上分析,新農村建筑的功能在使用過程中將會發生變化,這也隱藏著各種隱患。首先是安全和適用隱患,業主在設計前未將建筑功能交代清楚、設計中的功能與投入使用后的功能不一致,如有的將二、三層用來做倉庫,堆貨,如果事先不溝通,配筋很容易偏小,這都將導致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和整體剛度受到影響。其次是消防隱患,據調查,許多設計圖紙將底層作為丁類物品儲藏設計,而實際中許多業主將底層作為店面房功能使用,這不符合防火規范要求,減少了消防樓梯的設計,增加了隱患。
對策:設計部門在進行建筑設計前詳細了解建筑物可能增加的功能,加強與業主的溝通交流,增強業主在建造、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意識,使建筑設計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生產和人們生活。其次,盡管工程規模小,但業主也需要仔細閱讀建筑、結構設計說明書,做到按圖施工。
4.2建筑節能存在的缺陷
窗墻比的設計:夏熱冬冷地區的建筑物中,窗戶是建筑物熱交換最活躍、最敏感的部位,單位面積熱損失是墻體的4倍左右,是節能的重點部位之一。在義烏,為追求建筑美觀而增大窗墻比已成為住宅建筑的普遍現象,這使供暖空調能耗大大增加。
外墻保溫:設計院設計一般參照《浙江省居住節能標準》進行外墻保溫節能設計,它分為外墻保溫和內墻保溫。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業主因為嫌工藝復雜影響工期或擔憂技術不夠成熟導致后期維修麻煩在實際中根本未按圖施工,這個現象非常普遍,而且新農村建設的自建房屋施工也不需要管理部門監管,這些都導致節能停留在圖紙中。
業主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盡管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執行國家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條文、建設節約型社會應立場堅定,態度鮮明,但從調查情況看,節能技術確實有待成熟和完善。即使按圖施工,在非舊村改造的大量建筑施工中,也存在著監理、施工人員對建筑節能驗收規程也欠熟悉,執行節能標準不嚴,有的建設業主擅自取消、更改或降低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狀況。
對策:建筑設計中采取多種節能措施,如合理采取遮陽措施,或設定窗墻比等。科研和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結合地區氣候特點加強外墻保溫材料、工藝等研究和技術開發。政府、工程管理部門也需要加強對相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思想認識的教育和節能技術的培訓;從規劃、設計、施工、監督、檢測、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整合各相關部門力量,形成完善的行政管理的封閉鏈條;將舊村改造建筑納入監管范圍,加強建筑節能實施的監管,對不貫徹落實國家法律法規的部門和單位及時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糾正。
4.3新農村建設景觀缺乏鄉村特色
在義烏政府實施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引導下,農村建設集約了土地資源,發展了
農村經濟,但新建農村建設正在淡化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原有的農村秀麗景觀蕩然無存,喪失了鄉土特色。農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當成模板,建設后的農村景觀和城市的許多景觀雷同。
由于商業的影響,新農村建筑大多采用沿街“前店后宅”或者“下店上宅”的住居形式,影響了傳統聚落民居的空間布局方式,大大發展了街道在傳統聚落中的作用和使用。
對策:新農村建設中,注意從規劃學和現代景觀學的角度出發,構建新農村環境景觀體系,改善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諧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因地制宜梳理農村景觀,保護農村鄉土特色,建設村容整潔、集休閑旅游和復合生產為一體的新農村建筑景觀。
5 結語
為促進新農村建設上檔次、上水平,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借助強大的市場后盾,義烏市按照城市建設的理念和城市小區的標準進行規劃建設新農村,把農村打造成城市功能區,成效非凡。從樹立新的規劃建設理念入手創新舊村改造模式,更多地從建筑、結構上體現了“房東經濟”功能。
但義烏經濟超常規發展、城鎮空間擴張迅速、區域聯系不斷加強,這也導致出現土地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敏感等一系列問題。農村建筑建設是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農村建設中的建筑設計應該是通過設計建筑內外空間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達到生產、生活的高度統一,并與自然融合、共生,尤其是建筑節能工作,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劉亭,龐亞君,賴華東,陳林.農村宅基地置換問題探討--以義烏、松陽為例[J].浙江
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
[2]崔衛波.淺談新農村建筑設計要求[J].山西建筑.第35卷第28期2009年10月
[3]鄭宏衛.新農村建筑設計的問題研究[J].建筑設計管理.2009年第8期
[4]李娜.義烏市建筑節能調查[J].建筑節能.2008年第10期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