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畜牧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12-23 14:37 熱度:
環境資源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由于大肆圈湖運動的開展,盲目擴大養殖生產,湖區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湖區漁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如何調和漁業生產與保護湖區生態環境、養護野生漁業資源的矛盾是湖區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漁業現代化》原名《漁業機械儀器》創刊于1973年,由農業部主管,中國漁船漁機行業協會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共同主辦,本刊在國內漁業裝備行業享有很高的知度。本刊文章注重現代科研趨向與先進技術方法,同時密切聯系生產,立足實際應用;信息突出新、巧、廣、實,及時介紹國內外漁業各領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實驗。本刊對漁業生產、管理、科研與教學等各界均有裨益。
“太湖藍藻爆發”事件給江蘇經濟發展敲響了警鐘,重視湖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已成為各地黨委政府關注的重要課題。揚州市地處江淮交匯、調水源頭,位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東部,域內河網密布,湖蕩眾多,水域資源豐富,水域灘涂面積達15.3萬hm2,擁有全省第三大湖泊——高郵湖,還有寶應湖、邵伯湖、白馬湖、射陽湖、廣洋湖等,湖蕩灘涂面積超過5.3萬hm2,其中可開發湖蕩超過2萬hm2,湖區漁業生產是揚州市漁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湖區共有漁業生產戶3 099戶,8 558人,其中養殖戶1 914戶,6 138人,捕撈戶1 185戶,2 420人。擁有捕撈漁船1 294艘,實現漁業產量42 667 t,其中捕撈產量9 680 t,養殖產量32 987 t。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揚州市湖區的漁業生產以捕撈為主; 80年代以后,漁業生產方式從單一捕撈逐漸轉變為養殖生產與捕撈相結合的方式。 1全市湖區漁業特點
1.1湖區養殖規模逐步縮減
湖區大規模網圍養殖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興起,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漁民不顧自然條件狀況,一哄而上,盲目投入,“圈湖”運動大肆開展,養殖規模迅速擴大,到2009年湖區養殖面積達17 844 hm2,養殖產量達3.99萬t。2007年“太湖藍藻爆發”事件后,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湖區的科學發展,大力推進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的實施,科學評估湖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總體規劃湖區的漁業生產,逐步減少湖區的養殖規模,退漁還湖,“十二五”期間全市湖區養殖面積逐步減少,到2014年全市湖區養殖面積為15 069 hm2,比2010年減少15.8%;實現養殖產量3.30萬t,比2010年減少8.48%,湖區的養殖生產從無序逐步轉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
從8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發展圍網養蟹業,養殖模式單一,尤其在高郵湖、邵伯湖等過水性湖泊,投入少,效益低,基本是望天收,靠運氣吃飯,漁民不敢嘗試,加之前幾年外源性污染的影響,導致漁民養殖經濟效益不斷滑坡,養殖戶虧損嚴重。近年來,根據湖區自身特點,政府與漁業主管部門每年都組織漁民進行技術培訓,引導圍網養殖結構調整,在不同區域進行種草投螺、輪養輪休、稀放養蟹、網箱養魚、圍網養鱉以及套養青蝦、鱖魚、花鰱、羅氏沼蝦等新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湖區養殖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效益可達7 500~15 000元/hm2。另外,高郵湖區大量推廣抗風浪浮式網圍養殖設施,目前推廣面積達0.57萬hm2,該設施可以降低湖區水位變化帶來的養殖風險,而且成本低,便于管理,免去了漁民不敢投入的后顧之憂。
1.3強化放流與捕撈相結合
湖區漁業由于長期過度捕撈,野生漁業資源大量減少,并且難以恢復。為了維持湖區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全市湖區通過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控制捕撈強度來養護湖區的漁業資源。根據湖區的資源現狀與生產特點,一年多次在不同地點進行漁業資源的放流,放流品種包括中華絨螯蟹、鰱魚、鳙魚、鱖魚、細鱗斜頜鲴、翹嘴紅鮊、中華鱉等品種,且放流多在禁漁期內進行。“十二五”期間湖區共放流中華絨螯蟹幼蟹4.7億只,魚類4 306萬尾,湖區漁業資源有所恢復,截止到2014年底捕撈產量達9 680 t,比2010年增長44.3%。通過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改善湖區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探索出了一條湖區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途經。
序號保護區名稱保護區面積/hm2位置保護品種保護期備注合計11 900.7 1高郵湖大銀魚湖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4 457高郵湖大銀魚、湖鱭和環棱螺、三角帆蚌、黃蜆、秀麗白蝦、日本沼蝦、鯉、鯽、長春鳊、紅鰭鲌、翹嘴鲌、鱖、黃顙魚全年2邵伯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4 638邵伯湖三角帆蚌和環棱螺、河蜆、褶紋冠蚌、無齒蚌、麗蚌全年 3寶應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794寶應湖沙塘鱧和鯽、烏鱧、青蝦全年4射陽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66.7射陽湖黃顙魚、塘鱧、黃鱔、青蝦、泥鰍、烏鱧全年5高郵湖河蜆秀麗白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 345高郵湖河蜆、秀麗白蝦和鯽全年1.4強化漁業資源保護
一是嚴格執行湖區禁漁期制度。從每年的1月1日至5月31日為揚州市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等湖區的禁漁期,非經許可禁止入湖從事水生動植物捕撈。另外,6月1日 0時至8月9日24時為梅鱭禁漁期,禁止兜網、攤網捕撈;6月11日0時至8月9日24時為銀魚禁漁期,禁止捕撈。白馬湖自3月1日至6月1日實施封湖禁漁,禁止一切捕撈活動。通過開展湖區魚類繁殖期與生長期禁漁行動,增殖湖區的野生漁業資源。二是設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保護湖泊魚類種質資源,全市湖區共設立了5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分別是高郵湖大銀魚湖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邵伯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寶應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射陽湖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高郵湖河蜆秀麗白蝦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面積達11 900 hm2,保護品種涵蓋大銀魚、湖鱭、環棱螺、三角帆蚌、黃蜆、秀麗白蝦、日本沼蝦、鯉、鯽、長春鳊、紅鰭鲌、翹嘴鲌、鱖、黃顙魚、三角帆蚌、河蜆、褶紋冠蚌、無齒蚌、麗蚌、沙塘鱧、烏鱧、青蝦、黃鱔、泥鰍等20多品種,通過建設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養護天然的水產種質資源,奠定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面臨的問題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雖然揚州市湖區漁業逐漸從以前盲目擴大的生產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的思想認識上來,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
2.1湖區漁業負載量依然偏大
首先,雖然湖區實施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對符合養殖功能規劃的養殖區發放了養殖證,湖區養殖規模有所控制,但超出養殖規劃區仍在進行養殖區域的還有不少,甚至影響泄洪通道;其次,由于淮河入江水道的變化,上游水體不再流經寶應湖,寶應湖變成了一個“死湖”,水體交換少,水位變化不大,但養殖利用過大,養殖占有率超過60%以上;再次,在經濟效益的驅使下,廣洋湖、射陽湖開發利用過大,整個廣洋湖基本都開發成了池塘,射陽湖未開發水體也所剩不多,原有的湖泊濕地功能大大喪失。
2.2湖區生態環境不容樂觀
一是揚州市高郵湖、邵伯湖是淮河入江水道的組成部分,為過水性湖泊,由于淮河上游存在污染,使得位于下游的高郵湖、邵伯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外,近幾年沿湖地方的工業發展和湖區旅游資源的不斷開發,也是造成湖區富營養化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湖區過度的開發利用,尤其大規模地進行網圍養殖,未被利用的殘餌、糞便和投入使用的漁藥進入湖區水體,對水體也有一定的影響。三是揚州市湖泊多為綜合性湖泊,具有農田排澇、灌溉之功能。近年來隨著農田、荷藕田化肥用量、農藥用量加大,通過地表徑流或用過的水被排放到湖區,形成局部污染,造成死魚、死蟹事故屢有發生。四是受經濟效益的刺激,部分漁民在湖區偷播芡實,造成芡實在湖區大范圍地擴張,采摘后莖葉腐爛嚴重影響湖區水質。
2.3自然災害影響漁民投入的積極性
揚州市高郵湖、邵伯湖均為過水性湖泊,洪澇、干旱、污染、臺風等災害都會嚴重影響到水產養殖。湖區養殖漁民擔心生產投入血本無歸,投入的積極性不高,平均效益大部分停留在3 000元/hm2以下。
2.4違法捕魚現象依然存在
近年來隨著湖區放流力度加大,湖區漁業有所恢復。但部分不法漁民在禁漁期、禁漁區偷捕,甚至在湖區進行電捕魚等不法行為,嚴重影響了漁業資源的恢復。
3加強湖區漁業管理的建議與措施
3.1嚴格落實水域灘涂功能規劃,積極推進“退漁還湖”
實施湖區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根據《揚州市水域灘涂養殖功能規劃》和《白馬湖(揚州)水域養殖功能規劃(2011-2020年)》要求,調整湖區生產和管理思路及政策,科學合理地落實湖區養殖布局與規模,因勢而漁,保障湖區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是繼續壓縮湖區網圍規模。根據《規劃》的要求,要適當壓縮湖區圍網養殖面積,減少對湖區自然資源的掠奪性利用,不宜從事水產養殖的區域堅決放棄,改為自然捕撈水域,使湖區自然資源得以逐步恢復。尤其在有污染的區域,劃定棄養區域,恢復自然狀態,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減輕污染。二是逐步引導“圍湖造塘”湖區的恢復。湖區作為濕地的一種,對生態環境維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白馬湖(揚州)、寶應湖和廣洋湖、射陽湖池塘等要進行部分湖區恢復,休養生息,促進湖區自凈等生態功能的恢復。
3.2加強政策與財政扶持,完善湖區生產退出機制
一是省級漁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對規劃外區域網圍等養殖設施拆除的財政扶持,對“退漁還湖”漁民的社會保障的扶持,維持退漁漁民的生計,推進“退漁還湖”的力度;二是要動員養殖面積小、技術差、年年虧的漁民盡快退出養殖,根據《江蘇省國有漁業水域養殖權流轉辦法》,將水面向大戶能人流轉,逐步推進規模經營;三是積極動員漁民轉產。積極組織和引導漁民外出務工搞創收,或者轉產從事水上運輸,也可動員漁民發揮得天獨厚的湖區自然優勢開展服務、餐飲等第三產業。
3.3大力推廣生態養殖,逐步恢復湖區的生態環境
一是推廣多品種套養模式,實行魚蟹、魚蝦蟹、魚鱉等多品種混套養模式,網圍套養鱖魚以及圍網區里按5%的比例套養小網箱;二是重點大力推廣輪養輪休養殖方式,動員養殖戶每年拿出1/3~1/2的圍網養殖面積進行休養,用人工方法恢復水草、螺蜆等資源,第二年再輪換養殖;三是鼓勵網圍發展鰱鳙魚養殖,以生物的方法凈化湖區水質,充分發揮水生動植物對水體的凈化作用,做到“以漁養水”。
3.4加強漁政執法,養護湖區漁業資源
一是加強漁政執法與巡邏檢查,積極打擊“電毒炸”等違法捕魚行為,保護湖區的漁業資源;二是繼續推行湖區禁漁期的制度,嚴厲打擊休漁期內的偷捕行為,保障湖區水生動物的繁育與生長,促進湖區漁業資源的恢復; 三是嚴厲打擊湖區人工播撒芡實行為,清剿湖區過度生長的芡實,同時對湖區野生芡實采取依法申請采摘的方式,打斷播收芡實的經濟效益鏈,維持湖區的生態平衡。
3.5推進放捕結合生產方式,保障湖區漁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大湖區放流力度,及時對湖區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掌握湖區水生動物產量的動態變化,合理確定放流品種與搭配,做到放流與增殖的科學化;二是適當控制捕撈規模,要嚴格控制湖區捕撈漁船的數量,對“三無”漁船或有過違法行為的漁船堅決予以取締,保證放流與捕撈的動態平衡。
3.6加強生態系統修復,推行漁業資源補償機制
一是加強對港口建設、航道建設、風電建設、化工建設等眾多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對占用湖泊漁業水域,破壞水域生態環境的予以補償;二是落實漁業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補償機制,在漁業生產的同時,落實好水草調控、螺蜆等底棲動物的投放,以確保湖泊生態系統的平衡。通過專家調研、論證,提出具體的補償措施和補償辦法,如捕獲一定數量漁獲物的同時相應地按比例投放一定數量的魚苗,促進漁業資源的生長繁衍。
文章標題:揚州市湖區漁業的現狀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xumu/34414.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