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3-04-16 08:54 熱度:
本文選自國家級農業期刊《農業與技術》中的職稱論文范文:農作物病蟲草抗藥性治理措施。
1、農作物病蟲草抗藥性產生的原因
1.1 害蟲自身選擇性進化 害蟲在生理或行為上隨著農藥使用發生一些變化,以適應不良環境,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蟲產生抗藥性的首要因素。一般認為害蟲抗性產生的機理有以下幾方面:
1.1.1 行為抗性。包括敏感害蟲的遷飛習性以避免和殺蟲劑接觸,以及對農藥的拒食等行為。
1.1.2 表皮穿透的減少。某些農藥改變了昆蟲表皮的生理透性,使藥劑越來越不容易透過表皮,降低了對農藥的吸收。
1.1.3 昆蟲的免疫作用。屬生理抗性,是體內產生某種蛋白質將農藥毒性成分包裹起來,使農藥不能起到有效殺傷作用。
1.1.4 降解代謝、解毒能力的增加。和昆蟲體內存在一種強有力的多功能氧化酶系活性變化有關。當藥劑到達害蟲的作用部位前,這種解毒酶能促進多種有毒化合物迅速降解解毒,代謝為無毒化合物。
1.1.5 基因的改變。抗藥性病、蟲的產生是病、蟲的一種進化現象。在自然界同一病、蟲的種群中,個體之間由于遺傳和形態上的差異,對藥劑的耐受能力也不完全一樣,耐受能力小(即敏感性大)的害蟲和病菌,接觸到一定劑量藥劑后就會被毒死或受到抑制。而對少數耐藥力大(敏感性差)的、沒有被毒死的害蟲或病菌存活下來,經過反復多次的選擇,逐漸產生了抵抗藥劑的能力,并能遺傳到后代,這樣一代一代經受藥劑從低劑量到高劑量的選擇,農藥起了選擇的作用。
1.2 害蟲的生理生育特性 年發生代數多,繁殖快的害蟲,如蚜蟲、紅蜘蛛、蠅類等,一年可繁殖幾代甚至幾十代,容易產生抗藥性。根腫蠅每年發生3~4代,經5年接觸同一藥劑即可產生抗藥性。甘蔗金針蟲2年才完成一個世代,需要20年才能產生抗藥性。
此外有些害蟲食性雜,寄主范圍廣,各種生態環境都容易滿足生長發育,特別是在施藥時期,周邊可找到作為食源的作物或雜草的安全場所,有利于抗藥性產生。
1.3 農藥施用的不合理
1.3.1 某一種農藥連續、多次或高濃度施用,使用面積大,則害蟲抗性形成快。
1.3.2 藥劑噴施不均勻、隨意加大用藥量、用藥時間不當等不合理施藥技術,促使有些耐藥力較明顯的個體,容易逃脫而存活下來,逐漸繁衍出抗藥性高的昆蟲。
1.4 作物栽培制度 同一作物(或同為主要害蟲食源的作物)連茬、連年種植,由于食源單一,害蟲優勢品種明顯,防治壓力大,有利于抗藥性發展。如黑尾葉蟬在雙季稻區比單季稻區的抗性水平要高很多。
1.5 自然環境因素 由于多種因素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生物多樣性得不到有效保護,其中有施用大劑量的農藥同時殺傷了有益生物,使害蟲的自然天敵種類或數量減少或跟不上害蟲的上升速度,失去了生物鏈的自然控制作用。
當有利害蟲繁殖的氣象條件出現時,防治壓力增大,使抗性上升加快。
1.6 病原生物產生抗藥性與藥劑的作用機制有關 殺菌劑的作用機制分為兩大類,一是非特異作用的殺菌劑,有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二甲酰亞胺類、醌類及含銅、汞等金屬離子和硫磺的殺菌劑,它們對病菌生命活動的抑制屬于多位點作用,例如波爾多液等保護性殺菌劑,至今未有病菌產生抗藥性,因為病菌不能在全部位點上引起突變,這是保護性殺菌劑不易產生抗藥性的原因;二是特異性作用的殺菌劑,它們都是內吸性殺菌劑,對病菌作用點是單一的,只針對病菌的單一代謝環節,如多菌靈只作用于細胞染色體上的微管蛋白,三唑酮只作用細胞核甾醇的生物合成。如果這些部位發生突變,藥劑不能與其發生作用,導致抗藥性產生。
2、農作物抗藥性綜合治理
2.1 綜合防治 單一使用化學藥劑防治農業有害生物,不但會使其容易產生抗藥性,而且也能把大量天敵毒死,使害蟲更猖獗起來。因此,應因地制宜選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藥劑防治等方法,使之彼此密切配合,有機地協調,更有效地控制病、蟲、草的為害。
加強植物檢疫工作,防止外來有害危險性物種入侵。
由于外來有害危險物種在本地缺乏天敵,防治上經驗不足,一旦爆發,會造成化學農藥的盲目、大量的使用。許多的檢疫性害蟲都容易產生抗藥性的,如美洲斑潛蠅。
2.2 物理性防治害蟲。物理性防治的方法有利用昆蟲的趨光、趨熱等特性,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蟲;糖醋液引誘害蟲;遮陽網防蟲,扎草誘殺早期成蟲;利用昆蟲的性信息特征,人工合成昆蟲的性激素并利用昆蟲的微波傳播信息誘殺異性和同類等。
2.3 農業措施。①結合農田水利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工程,逐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②選擇種植抗蟲性高的作物品種,以及不利于害蟲爆發的農藝措施,如作物合理布局,調整播種期,完善耕作制度,套種或間種能使害蟲對藥劑敏感性增強的寄主植物等。
2.1.4 生物防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加強天敵的馴養、釋放與利用。加強昆蟲農藥、動物農藥和植物農藥的應用。植物農藥如除蟲菊、煙草、魚藤根等均能用于殺蟲。
2.2 輪換用藥 化學農藥交替輪換使用,就是選擇最佳的藥劑配套使用方案,包括藥劑的種類、使用時間、次數等,要避免長期連續單一使用同一個藥劑,以切斷生物種群中抗性種群的形成過程。
2.3 混合用藥 經試驗找出作用機制不同,混用后不降效,甚至還能增效的藥劑混合使用,可防止或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如把內吸性和非內吸性、有負交互抗性或有增效作用的藥劑進行混合,可阻止或延緩抗藥性的發生。因為混合藥劑對害蟲的作用是多位點的,由于各成分的相互增效,也相對降低了田間的選擇壓力,此外混合藥劑對害蟲的抗藥性選擇也是多方向的。但混合藥劑也不能長期單使用,必須輪換用藥,否則也有可能引起抗藥性。
2.4 農藥的間斷使用或停用 由于某些害蟲的抗性成因與害蟲世代短、用藥重疊、過頻有關,限制用藥次數即可達到延緩抗性的目的。當病、蟲對某種農藥產生抗藥性后,如在一段時間內,停止使用該種農藥,此抗藥性有可能逐漸減退,甚至消失。
2.5 負交互抗性殺蟲劑的應用 交互抗性是指害蟲或病原菌對某一殺蟲劑或殺菌劑產生抗藥性之后,對另一種未用過的藥劑也產生抗藥性的現象。如抗溴氰菊酯的棉蚜,對氯氰菊酯、百樹菊酯及功夫等幾乎所有擬除蟲菊酯殺蟲劑都產生了交互抗性。病原菌對內吸殺菌劑也存在交互抗藥性等。
負交互抗性是指害蟲或病原菌對某種殺蟲劑或殺菌劑產生抗性后,反而對另一種未用過的藥劑變得更為敏感的現象。例如對N-甲基氨基甲酸酯產生抗性的黑尾葉蟬,對N-丙基氨基甲酸酯變得更敏感。
害蟲、害螨和病原菌對化學結構相似、性質相近的藥劑,大多都存在較嚴重的交互抗性,但在同類藥劑中由于結構及性質有較大差異,其交互抗性程度也不一樣。如樂果和氧樂果都是有機磷殺蟲劑,且結構也相似,由于樂果和氧樂果交互抗性程度很低,抗樂果的害蟲可以用氧樂果防治。
了解各類藥劑間的交互抗性和負交互抗性的情況,對于篩選新藥、混劑的配伍和克服害蟲、病原菌的抗藥性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利用負交互抗性殺蟲劑的反選擇壓力,可以使害蟲田間抗性的產生有效延遲。
2.6 科學恰當的施藥技術 要嚴格控制用藥數量、濃度和次數,掌握最佳用藥適期。講究施藥技術,盡可能獲得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選擇壓力。合適的施藥方法如拌種、滴心、涂莖、毒土、誘殺等隱蔽施藥方法以及低容量噴霧或超低量噴霧等,可提高防效、延緩害蟲產生抗藥性。
2.7 農藥中添加增效劑 抗藥性的產生不外乎抗性個體解毒代謝增強,靶標敏感性降低或表皮穿透性能降低所致。在沒有可供換用的新藥劑時,利用解毒代謝酶的抑制劑、靶標增效劑和滲透劑(統稱為增效劑)與已產生抗性藥劑按一定比例混用,能抑制病、蟲體內解毒酶的活性,從而增加藥效大大提高殺蟲作用,同時防止或延緩病、蟲抗藥性的產生。
2.8 加強抗藥性監測力度,制定藥劑使用計劃 加強抗性監測,有利于合理選用藥劑,更有效地實施抗性治理。對害蟲抗性水平不同地區,要采取不同對策。①未產生抗性地區。重時輪換用藥等預防措施,使害蟲始終處于敏感狀態,保持藥劑高效;②已經發生抗性但抗性水平不高的地區。監測抗性的發生發展,采取相應治理措施延長藥劑的使用壽命;③已經發生高抗藥性的地區。檢測各類農藥的抗性或敏感性水平,停用一些高抗藥劑,保護尚屬敏感的藥劑,開發新的高效敏感藥劑。
《農業與技術》雜志創刊于1980年,由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吉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農業與技術雜志社編輯出版的國家級農業綜合性刊物。本刊國內統一刊號:CN22-1159/S,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1-962X,廣告經營許可證:吉工商廣字01028。復合影響因子:0.240,綜合影響因子:0.122。本刊是全國優秀農業期刊、中國期刊網入網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引文數據庫期刊源、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臺灣華藝CEPS中文電子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
文章標題:農業職稱論文農作物治理類范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16863.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