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11-11 13:49 熱度:
白靈菇是一種食用菌,含有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也很豐富,不僅是人們喜愛的蔬菜,也具有一定的藥效,因此具有較高的種植價值。
《食用菌》農業技術雜志征稿,創刊于1979年,由上海農科院主辦,是一份以應用技術為主的專業性技術期刊,主要報道食用菌科研成果,廣泛交流生產經驗,宣傳普及食用菌知識。主要讀者對象為食用菌行業管理人員、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術推廣人員、大專院校教師和學生,以及生產經營人員和生產專業戶。主要報道內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針菇、黑木耳、銀耳、金耳、猴頭菇、林子、靈芝、天麻、白靈菇、杏鮑菇、冬蟲夏草等食(藥)用菌的科研成果、生產技術、市場信息,行業動態。
為篩選出適宜當地的白靈菇栽培配方和相應的栽培技術,進行了白靈菇栽培試驗。試驗結果篩選出適宜當地生產的2種栽培配方,同時要注意掌握栽培時間,控制出菇時的溫度和CO2濃度,并要加強菇室的通風和消毒,以減少畸形菇的出現。
白靈菇又名阿魏蘑、阿魏側耳、阿魏菇。其肉質細嫩,味美可口,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被譽為“草原上的牛肝菌”。白靈菇營養豐富,據測定,其蛋白質含量高達14.7%,含有17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礦質元素;其多糖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還具有消積化瘀、清熱解毒、治療胃病、降低血壓、防止動脈硬化之功效[1],頗受消費者青睞[2]。為豐富閩西人們餐桌上的珍稀食用菌種類,不斷提高龍巖市珍稀食用菌生產水平,筆者深入當地市場調查,開展了白靈菇栽培試驗,以篩選出適宜當地的引種栽培配方和相應的栽培技術[3-5]。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菌種
江蘇高郵食用菌研究所高溫白靈菇。
1.2試驗配方
配方1:棉籽殼92%,玉米粉3%、麥麩5%、含水量65%;配方2:棉籽殼80.6%,玉米粉4%、麥麩12.2%、復合肥0.8%、生石灰2.4%、含水量65%;配方3:棉籽殼84.7%、麥皮8.5%、玉米粉3.5%、復合肥0.8%、石灰粉2.5%、含水量65%;配方4:木屑80.7%、麥皮12.1%、玉米粉4.0%、復合肥0.8%、石灰粉2.4%、含水量65%;配方5:木屑76.9%、麥皮15.4%、玉米粉3.8%、復合肥0.8%、石灰粉3.1%、含水量65%。每個處理40袋,3次重復,共600袋。
1.3栽培技術
試驗于2009年4—11月在龍巖市農業學校食用菌實驗室和星火研究所進行。
1.3.1拌料裝袋。按配方拌好料后,pH值控制在6~7之間。用17 cm×35 cm筒袋,每袋裝干料0.35 kg,裝袋完成后,當天滅菌[6]。
1.3.2滅菌。裝袋后立即進行高壓滅菌(0.15 Mpa,4 h),冷卻后移入接種室。
1.3.3接種。接種室使用前1 d,用高錳酸鉀和甲醛10 mL/m3蒸薰,把待接種物品移入接種室,用紫外燈滅菌30 min,然后按照超凈工作臺的操作規程進行接種。
1.3.4發菌。白靈菇采用袋栽法較適宜,黑暗條件下,在溫度25~28 ℃、空氣濕度70%以下的培養室中進行發菌培養。這期間要經常檢查菌袋是否有污染,栽培種一經發現污染要立即移除,如果是培養袋被污染,可以采取注射相關藥液進行處理。經常通風換氣,經30~45 d培養菌絲即可長滿袋,菌袋培育期間要防止強光照射[7]。
1.3.5出菇管理。培養菌絲長滿袋后,當料面或側面出現原基時,說明白靈菇菌絲達到生理成熟,此時的栽培袋可移到出菇場所內長菇。白靈菇可以進行室內架層立放式栽培,也可臥放在層架上栽培,均應做好以下幾點[8]:
一是搔菌。白靈菇菌絲滿袋后,進行騷菌。騷菌可以使白靈菇長勢更整齊。
二是養菌。開始時將溫度控制在25~28 ℃,待菌絲長滿料面后,溫度下調到18~23 ℃,空氣濕度控制在85%~95%,培養期間要經常通風換氣,排出CO2,減少菇房內的CO2濃度。
三是催蕾。白靈菇是中溫發菌、低溫蹲菌、變溫催蕾的菌類。變溫催蕾的做法為:白天關閉溫室門窗,接收一定的散射光,使室內溫度達到20 ℃以上,晚上打開門窗通風讓冷空氣進入,這樣連續進行10~15 d的溫差刺激,并加大通風量迫使菌絲倒伏,原基即可出現。
四是溫濕度和光照管理。原基出現后室溫控制在20~23 ℃最為理想,室溫低于10 ℃菇蕾生長緩慢。空氣相對濕度需保持在85%~95%,并有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度控制在200~500 lx,適當增加通風量,菇房CO2濃度超過0.5%時會出現畸形菇。當形成的菇蕾長到花生米大小時要進行疏蕾,為優質高產創造條件。具體方法:每袋保留1~3個菇蕾,隨著菇體的長大要把袋口挽起來,為菇體提供更為足夠的生長空間和新鮮空氣。當菌蓋完全展開、孢子未彈射時應及時采收。
五是出菇。原基出現1周左右即可采收,該試驗最大的菇體有300 g;但培養基很快出現地衣。溫度在14 ℃時,出菇時間長達70 d。
1.3.6病蟲害防治。白靈菇發菌期間主要雜菌為綠色木霉、青霉、毛霉、紅色鏈孢霉。子實體生長期,主要病害是假單孢桿菌,表現為子實體菌褶和菌蓋邊緣呈水漬狀,常出現水泡,色澤變黃,失去活力并迅速蔓延導致整批菇絕收,發現后應立即移走。發生此類病害的主要原因是噴水后通風不良,環境溫度高。應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如:選用新鮮、干燥、無霉變的原輔材料,保持菇房及四周經常性清潔衛生,可用10%石灰水涂刷墻壁、屋頂及床架,也可用2%~3%甲醛液噴霧;接種時加大播種量,一般以增加15%~20%為宜,讓菌絲迅速生長占滿料面,可抑制雜菌的發生。此外,要加強管理調控好溫濕度,特別是在發菌期間將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0%左右,溫度不宜過高,盡量創造一個有利菇體生長發育而不利病蟲發生和繁殖的生態條件[9]。
2結果與分析
試驗因受試驗經費及試驗場所等因素的限制,只引進1個高溫白靈菇的品種,根據龍巖市較容易獲得的原材料等實際情況,分別設置了5個試驗配方,在2個地方分3批次進行試驗。從中分析原料及數量比例對高溫白靈菇各個時期的生長狀況的影響,并最終確定最優的配方,以作為當地大規模生產高溫白靈菇的參考配方,并總結相關的生產管理技術。
試驗結果顯示以配方2和配方4的效果為好。高溫白靈菇不宜在低溫條件下出菇,以6—8月出的白靈菇長得最好,11月以后出的白靈菇質量較差,畸形率高。要定期在菇房內消毒。高溫白靈菇在發菌和出菇期間容易被雜菌污染,要注意菇房內消毒,以減少污染。出菇期間要加強通風,避免因CO2濃度過高而使白靈菇出現畸形。原種擴繁次數不能太多,否則會影響出菇,嚴重有甚至不出菇。
3參考文獻
[1] 葉顏春.食用菌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06-107.
[2] 張飛翔.食用菌的上等佳品——白靈菇[J].農資科技,2000(6):38-39.
[3] 陳文良.白靈菇的營養價值和開發前景[J].食用菌,1999(4):40.
[4] 林杰.白靈菇栽培技術要點[J].中國食用菌,2000,19(5):28-29.
[5] 張飛翔.白靈菇制種栽培過關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0(12):20.
[6] 王傳福.新編食用菌生產手冊[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2:439-453.
[7] 周玉林,趙秋菊,魏蕾.白靈菇的生產栽培技術[J].蔬菜,2000(7):18.
[8] 周河.白靈菇及其栽培技術[J].致富之友,2000(10):23.
[9] 丁湖廣.白靈菇及其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00(8):12.
文章標題:高溫白靈菇的栽培技術與種植效果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3396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