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12-06 14:00 熱度:
平菇是我們餐桌上常見的一種食用菇,平菇有許多種植方式,常見的有室內床栽、玉米或大豆與平菇間作、塑料大棚栽培等,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塑料袋栽培方法。
《食用菌》農業技術雜志征稿,創刊于1979年,由上海農科院主辦,是一份以應用技術為主的專業性技術期刊,主要報道食用菌科研成果,廣泛交流生產經驗,宣傳普及食用菌知識。主要讀者對象為食用菌行業管理人員、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術推廣人員、大專院校教師和學生,以及生產經營人員和生產專業戶。主要報道內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針菇、黑木耳、銀耳、金耳、猴頭菇、林子、靈芝、天麻、白靈菇、杏鮑菇、冬蟲夏草等食(藥)用菌的科研成果、生產技術、市場信息,行業動態。
從平菇的生長條件以及塑料袋栽培和采收后管理等方面介紹了平菇的塑料袋栽培技術,對提高平菇塑料袋栽培效益有一定指導價值。
平菇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平菇適應性強,人工栽培時效益高,用棉帽子皮、稻草、玉米芯等原料栽培,500 kg原料可產鮮菇250~750 kg,獲利500~2 000元。
1平菇對生長條件的要求
1.1營養
平菇是異養型木腐菌,分解纖維素、木質素、淀粉等復雜有機大分子的能力特別強,生物轉化率很高,因此。棉籽皮、廢棉、稻草等都可以栽培平菇。平菇可利用的氮源有氨基酸、蛋白質等有機氮,也可以利用無機氮如硫酸銨、硝酸銨、磷酸銨、尿素等,發菌階段碳氮比為20∶1,出菇階段碳氮比為30~40∶1。
1.2溫度
品種不同,溫度要求也不同,鳳尾菇出菇時20~25 ℃,榆黃蘑24~28 ℃,白平菇18~22 ℃,灰平菇15~20 ℃。菌絲生長階段差異不大,一般為24~26 ℃;實際生產中室內溫度最好低于料溫2~5 ℃,因為菌絲在生長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生物熱,堆疊發菌時培養基溫度大大超出危險溫度,所以要特別重視[1]。
1.3濕度
栽培中培養料的濕度為60%~65%,高于70%或低于30%對菌絲生長都不利,一般發菌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左右,在出菇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5%~95%,低于80%平菇生長緩慢,高于95%子實體菌蓋易變色腐爛。
1.4空氣
好氣性真菌,在菌絲生長階段,如果透氣不良,菌絲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如果出菇階段缺少氧氣,原基不能分化或分化不良,會產生畸形菇,菇柄細長,菌蓋薄小還會出現二次分化的現象。因此,在菌絲培養和出菇階段,菇房應保持定期通風換氣,以保持空氣清新[2]。
1.5光線
平菇在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照,黑暗環境有利于菌絲生長,積累養分;當菌絲發育成熟后,必須有光線刺激才能形成子實體原基。比較不同菌種,鳳尾菇對光照要求較低,白平菇居中,灰平菇要求最高。子實體生長階段,如果光照不足,灰平菇菌蓋發白,菌柄變長,長成畸形子實體。
1.6酸堿度
平菇對培養基酸堿度的適應范圍較廣,在pH值3~9之間都能正常生長,其中5.0~6.5之間最為適宜,在生產時培養料要調到7.0~8.5之間。
2塑料袋栽培的方法和步驟
2.1配制棉籽皮培養基
將沖好的棉籽皮45 kg和麩皮5 kg混合,把石灰0.5 kg均勻撒在料上,加水75 kg混合均勻,人工拌料時,必須反復翻拌4~6遍,才能使干料吸足水,培養料混好后悶1 h,使水分充分滲透到培養料內,裝袋前將菌種掰成小塊,放在無菌的容器中備用,注意在掰菌種前,必須先用高錳酸鉀或來蘇水洗手消毒,裝袋時限裝入1小把菌種,而后將配制好的培養料裝入袋中,邊裝邊壓實,裝袋至袋的1/2處時,再加入1小把菌種,然后繼續裝料,最后在料表面撒1層菌種,用繩子捆好袋口即可。在扎袋口時,繩子不能扎得過松或過緊,過松時雜菌容易侵入袋中造成感染,過緊容易造成缺氧,使菌絲生長緩慢。注意裝袋時上下松緊要一致,不要留有空隙,用力不要過大,以免栽培袋破裂,搬運時要輕拿輕放[3]。
2.2培養菌絲體
培養菌絲體的菇房要求清潔干燥、通風透氣,有利于菌絲迅速生長。堆積前對菇房進行消毒,1 m3空間用10 mL甲醛熏蒸消毒,并密閉48 h,以徹底殺死雜菌和害蟲。菇房清掃和消毒后,移入栽培袋,接種起堆后翻堆是一項重要工作,一般每隔5~7 d翻堆1次,使堆內外菌袋溫度均勻,發菌整齊,出菇一致。翻堆時輕拿輕放,整齊排列,層層堆疊,在第1次翻堆時,用粗針在接種層部位扎小通氣孔,橫向每隔2~6 cm扎1針,針深2~5 cm,有利于通風換氣。高溫季節每天通風2~3次,每次20~30 min,保持新鮮空氣,培養20~30 d菌袋長滿后,進入出菇管理。
2.3出菇管理
栽培袋發滿菌絲后移入菇棚內,為了提高菇棚的利用面積,可以設置多層床架,簡易的床架用石灰柱和竹竿做成,用塑料繩將竹竿固定在石灰柱上,綁架寬40~50 cm,適合于菌袋兩側出菇,長度以菇棚長度而定,床架層距為50 cm,可放置5~6層菌袋,床架底層離地面15 cm,床架之間的距離為70 cm,床架四周不能靠墻,留55 cm通道,以便管理[4]。
當袋兩端有黃水、扎眼處有菌蕾時,在袋兩端噴pH值為8.5~9.0的石灰水1次,此時管理要點是:降溫、加大溫差培養。袋兩端有菌蕾出現時,應立即解開袋口出菇。解袋的方法有2種,第1種是直接將袋解開,這種方法簡單方便,有利于保持袋內水分,減慢水分的蒸發;第2種是沿袋口用刀片將袋膜輕輕劃開,注意用力不要過大,以免傷害菌絲,此時管理的重點是:棚內溫度應控制在20 ℃以下、12 ℃以上,出菇的適宜溫度為13~18 ℃。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每天通風3~4次,每次30 min,保持新鮮空氣,在適宜的條件下,平菇從原基長至子實體需5~10 d。當平菇邊緣內卷,會彈射孢子時,及時采收,采收時,用一只手按住基部培養料,另一只手捏住菇柄輕輕扭下。正確采收平菇,不僅保證收獲質量,也有利于下茬菇的發生和管理。
2.4采收后的管理
采收后要去掉袋料兩端的菇腳和老菌絲,這時培養料的含水量應補足到65%左右,空氣濕度適宜,一般10 d左右出現第2茬菇蕾,平菇出2茬菇后培養料的營養有些不足,為促進多出菇,可以結合噴水來補足營養,營養液主要有:1%的糖液、菇腳煮水、0.2%~0.4%的尿素溶液、餅類煮液等。在適宜的條件下一般可收3~5茬,每50 kg棉籽皮可收菇40~75 kg。
3參考文獻
[1] 居如生.平菇高產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2] 郭映鳳,李如華.平菇溫室熟料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0-31.
[3] 王迪軒,何詠梅,徐放平.平菇塑料袋立體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3(12):35-36.
[4] 么智貴.塑料大棚夏季栽培平菇技術[J].食用菌,1994,16(1):29.
文章標題:平菇塑料袋栽培技術的技術要點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3421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