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6-12-30 14:52 熱度:
白靈菇是一種比較珍稀的食用菌類,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本文主要探討白靈菇工廠化栽培培養技術。
《食用菌學報》上海市農業論文征稿,創刊于1994年,系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性刊物。主要刊登國內外食用菌遺傳育種、種質資源、生理生化、活性成分、栽培技術和環境控制、病蟲防治、保鮮加工、安全生產和質量控制、產品研發等與食用菌產業相關的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文獻綜述、研究簡報。主要讀者對象是食用菌專業教學和科研人員,生產單位的技術人員,組織生產、供銷的相關領導和管理人員。主要欄目:遺傳育種、生理生化、馴化栽培、栽培材料、病蟲害防治、產后加工。
采用白靈菇(Pleurotus nebrodensis)1號菌株進行工廠化袋栽試驗。結果表明:配方4為白靈菇工廠化栽培最適培養料配方;適當提高白靈菇栽培袋裝料量,可提高其相對產量;白靈菇子實體的生長發育主要靠培養基自身的含水量, 一定的含水量是確保其高產優質的先決條件;小米粒菌種具有菌絲萌發速度快、菌絲強壯、接種方便的特點,可縮短生長周期,節約成本;后熟時間對白靈菇菌絲的生長以及菇蕾分化時間、產量和質量都具有重要影響。
白靈菇學名白靈側耳[Pleurotus nebrodensis(Inzengae) Quèl],別名刺芹側耳白色變種、白阿魏蘑、白靈芝菇和玉雪阿魏蘑等,擔子菌門,層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1]。白靈菇子實體單生、群生或近叢生,菌肉白色細嫩、不變色、厚,開傘慢,組織細密結實,貨架期長,質地脆嫩,風味獨特,在市場上享有“蠔菇王”、“素鮑魚”之稱[2]。
目前,中國白靈菇栽培以傳統栽培為主,其受自然條件和季節的影響很大, 產品不能周年生產,均衡供應, 產量不穩定, 質量參差不齊, 因此,白靈菇工廠化栽培勢在必行[3-4],白靈菇工廠化栽培采用工業化的技術手段,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溫、光、氣、濕)設施條件下,組織高效率的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智能化、標準化、周年化生產[5-9]。筆者選用山西鼎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的白靈1號菌株進行工廠化袋栽生產,比較不同生產工藝對白靈菇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1材料和方法
1. 1供試材料
供試白靈菇1號菌株系山西鼎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臺灣、福建、北京、山東和山西等地區收集、引進的白靈菇菌種資源中選育所得。
1. 2 生產工藝試驗
1. 2. 1 白靈菇工廠化栽培培養料的篩選本試驗分為試管試驗和工廠化出菇管理兩個階段。在試管試驗中,采用25 mm×200 mm的試管,根據各配方中各組成成分比例配料,每個試管裝干料20 g,含水量64%。高壓蒸汽滅菌,無菌操作下接種,放入恒溫培養箱內25 ℃暗培養,觀察菌絲色澤并記錄菌絲生長速度和生長勢。每個處理重復5次。工廠化出菇管理,記錄每袋產量和栽培周期,每個處理重復10次。配方1:棉籽殼40%,木屑4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配方2:木屑40%,玉米芯4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配方3:棉籽殼40%,玉米芯4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配方4:棉籽殼40%,木屑20%,玉米芯2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配方5:棉籽殼20%,木屑40%,玉米芯2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配方6:棉籽殼20%,木屑20%,玉米芯4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
1.2.2 栽培袋裝料量試驗 制作栽培袋時,每袋分別裝干料350,400,450,500 g,測定產量和生物學轉化率。每個處理32袋,重復3次。
1.2.3栽培袋含水量試驗制作栽培袋時,每個處理含水量分別為63%,65%,67%,測定出菇數量、產量和生物學轉化率。每個處理32袋,重復3次。
1.2.4栽培袋pH試驗制作栽培袋時,用生石灰調節培養料pH為5.5,6.5,7.5三個水平,測定并計算每袋產量和生物學轉化率。每個處理32袋,重復3次。
1.2.5栽培種試驗栽培袋中分別接入相同體積的液體菌種、小米粒菌種、棉籽殼菌種、木棍(雪糕棍)菌種觀測菌絲長勢,測定生長周期。每個處理32袋,重復3次。
1.2.6 后熟期試驗將接種后的白靈菇菌袋置于24 ℃的培養室,經過35 d左右發菌培養,菌絲長滿培養料后,分別給于30 ,40 ,50和60 d的后熟期,然后搬入栽培室內進行出菇管理,觀察原基的形成與分化時間、出菇數量和產量。每個處理32袋,重復3次。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配方對白靈菇菌絲生長速度、產量與質量的影響
表1表明,白靈菇菌株在各配方培養料中菌絲生長速度不同,4號處理菌絲生長速度最快,平均日生長速度達3.94 mm·d-1,其次是5號、6號處理,2號處理菌絲生長最慢。經方差分析,4號處理與其它處理差異極顯著。4號、5號、6號處理生產周期為120 d,較1號、2號、3號處理提前5 d;從單袋產量上看,4號處理平均單袋產量最高,達232.26 g·袋-1,2號處理平均單袋產量最低,為175.52 g·袋-1。綜上可知,4號培養料配方為白靈菇工廠化栽培最優配方,生產周期最短,產量最高。即棉籽殼40%,木屑20%,玉米芯2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
2.2不同栽培袋裝料量對白靈菇產量與質量的影響
表2結果表明,白靈菇產量隨著培養料裝料質量的增加而增長,培養料干料質量為500 g的產量最高,但發菌期最長,生物學轉化率最低;培養料干料質量450 g商品菇所占比例最大,產量次之;培養料干料質量350 g,發菌期最短,產量最低,生物學轉化率最高。
2.3培養料含水量對白靈菇產量和生物學轉化率的影響
由表3可見,培養料含水量65%發菌時間居中,產量最高,平均每袋產量高達213.72 g;培養料含水量67%產量次之,發菌期最長,培養料含水量63%產量、生物學轉化率最低,發菌期最短。
2.4培養料pH對白靈菇產量和生物學轉化率的影響
表4結果表明,3個處理中白靈菇每袋出菇數相當,處理3平均每袋產量最高達221.06 g,處理2次之,處理1平均每袋產量最低。因為培養料pH經滅菌后會降低,而且菌絲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也會產生有機酸使培養料pH進一步下降,從而影響產量。因此,工廠化栽培白靈菇拌料時pH應調到7.5。
2.5 不同栽培種對白靈菇生長周期和產量的影響
表5結果表明,4種栽培種對白靈菇產量影響不大,但栽培種選用液體菌種菌絲長勢強,色澤潔白,生長周期最短;選用小米粒菌種菌絲長勢強,色澤潔白,生長周期次之;選用棉籽殼菌種菌絲長勢一般,色澤潔白,生長周期較長,選用木棍(雪糕棍)菌種菌絲長勢強,色澤潔白,但生長周期較長。
2. 6 菌袋不同后熟期對白靈菇產量和質量的影響
由表6可見,在菌種培養過程中,當菌絲長滿培養料后,給予10 d的后熟時間,讓菌絲繼續對培養料進行降解,積累足夠的營養物質提供子實體發育所需。白靈菇栽培袋產量和商品菇所占比例最高,后熟期為20 d ,現蕾快,但產量低,若無后熟期,現蕾遲,產量更低。
3 小結與討論
以工廠化栽培白靈菇產量和栽培周期為指標,篩選出最優培養料配方,即棉籽殼40%,木屑20%,玉米芯20%,麩皮13%,玉米粉5%,過磷酸鈣1%,石膏1%。3種主料之間的互作效果要好于單一或兩種主料,營養成分更豐富,更有利于菌絲體吸收利用。工廠化栽培白靈菇采用現代工業設施、設備,生產成本大大增加。栽培袋裝料適當增加,產量相對提高,栽培袋裝料量為450 g時,白靈菇產量高,品質好。65%的含水量有利于子實體原基的形成和分化,產量高,品質好。pH是影響細胞透性、酶活性及代謝活動的重要因素,白靈1號菌株在培養料pH為7.5時,產量、生物學轉化率最高。
文章標題:白靈菇工廠化栽培培養技術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3449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5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0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