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作物生產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1-03-24 16:57 熱度:
【摘要】探討了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和重要性,提出了國內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此問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景觀設計;植物景觀設計;景觀效果;植物造景
1.植物景觀設計的概念
植物景觀設計以植物材料為主體進行景觀建設,運用喬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過藝術手法,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來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并表達一定意境,供人們觀賞。隨著生態建設的深入和發展以及景觀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等多學科的引入,植物景觀設計的內涵也在不斷擴展,現代的植物景觀設計概念不但包括視覺藝術效果的景觀,還包含生態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觀,甚至更深更廣的含義。
2.植物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觀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觀類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觀設計成了現代國際園林景觀中最重要的設計內容之一。
2.1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環境
目前,我國的城市環境已經成為各方面關注的問題,隨著現代城市的迅速發展,許多問題接踵而至,如噪聲污染、熱島效應盛行、空氣質量下降、建筑增多導致綠地的減少等一系列問題。如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環境,成為現階段我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多年經驗證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個很好的改善城市環境的方法。
2.2植物的景觀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觀,具備了科學性與藝術性兩方面的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上的統一,又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向往自然,追求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創造自然的植物景觀已成為新的潮流。
2.3植物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人類戰勝自然的同時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大片綠地被占用,樹木被砍伐,導致生態平衡的嚴重失調,自然災害惡性發生,泥石流、海嘯、沙塵暴……幸運的是,人類已經從受到的懲罰中逐漸清醒,認識到植樹造林除了能創造優美舒適的環境,而且對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溫度、濕度以及凈化空氣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植物能創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因此人們在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對所居住的周邊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
近年來,隨著大規模城市建設全面鋪開,景觀建設快速發展,需要新增大批合格的園林綠地。高水平設計、高質量選苗、高標準施工已成為創園林城的質量目標。要充分掌握及利用園林植物資源來規劃設計,引種選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植物品種,注意生物多樣性.改善城市生態及人居環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美。
3.國內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3.1植物景觀不符合當地氣候環境
目前,一些開發商為了創造賣點,盲目追求新奇高檔。在居住區中營造“歐陸風情”、“熱帶風情”等各式風格,導致“洋化”,或“熱帶”植物在全國各地的“狂熱”引入、“大色塊、大草坪”的植物景觀設計與“大手筆”作品的頻頻出現。然而,由于氣候差異,所配置植物不適合當地生長,引進品種在小區內的長勢日漸衰敗。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資源原本就很緊缺的北方地區不適宜種植消耗大量的澆灌用水的草坪。
3.2缺少植物多樣性與群落層次
城市環境的多樣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樣性為基礎。目前,國內居住區綠化中植物種類普遍偏低,一般為100種左右,僅個別小區超過500種。如深圳市,居住區的綠化植物僅242種,[1]但常用綠化樹種有150種左右,[2]只占當地野生植物種類(約2500種)的6%左右,[3]這說明豐富居住區園林植物種類的潛力較大。[4]另外,還存在部分綠化樹種或外來樹種(如垂柳、榆等)使用頻率過高的現象。如吉林市居住區綠化用樹種中外來樹種占51.79%。[5]城市居住區綠化群落層次普遍不夠豐富。如在小區道路和公共綠地中出現比例最高的是“喬+草”和“喬+灌”二層結構模式;[6]再者,忽視落葉樹種,常綠樹種在小區中占主導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區的常綠樹占壓倒性優勢,落葉樹種和常綠樹種的比例遠低于上海地帶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植物垂直結構不合理,硬質景觀比例較高
國內大部分樓盤都只考慮“綠地率”這一指標,因此在綠化時往往呈現出單純的草坪,或者是單一的喬木層或灌木層,結構簡單,層次感不強,雖然“綠地率”達到了,但植物群落穩定性較差,綠化效果不理想。[7]有些小區建成的商業街、步行街面積較大,中心綠地往往是以噴泉水景或建筑小品為主,即大面積的硬質鋪裝。武漢、長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無樹木遮蔭,人們根本無法利用綠地。
4.對策
4.1適地適樹
首先,居住區綠化樹種的配置,要根據氣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圍環境等自然狀態,結合居住區不同的規劃組織結構類型進行適宜的選擇。其次,應根據居住區綠地人群的年齡需求合理選擇樹種。注意選擇無絮無毒、無刺激性氣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強、耐干旱瘠薄的綠化樹種,尤以各地鄉土樹種為主。再次,居住區建筑南側陽光強烈,設計樹種時需考慮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適地適樹,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使用功能。
4.2豐富植物種類,科學配比樹種
植物多樣性是小區生態綠化的基礎,一定面積的居住區綠地應達到相應數量的植物種類。《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試行)》中規定:對生態型居住社區而言,華中、華東地區木本植物種類大于50種,三北地區應大于40種,而華南、西南地區應大于60種。另外,樹種間的比例也是影響小區植物景觀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區的適應比例不同。南京居住區合理的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應為0.8~1.2:1,而上海市則提出生態居住區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為1:1。
4.3景觀設計應突出“人性化”、“生態化”
現代居住區設計不能過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設計圖案造型,以滿足較高的綠地率和視覺效果。綠化設計應該貫穿“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要求,增加區綠量,滿足使用功能的綜合要求。植物景觀設計要關注居民生活的舒適性,在植物配置時要重視季相變化,并結合城市的主導風向進行設計,以有效地阻擋冬季風和引人夏季風,減弱氣候不利因素對小區環境造成的影響,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態型配置(即以常綠樹為基調樹種,以喬木為骨干樹種,以片植、叢植、群植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蓋,創造生態型植物景觀),努力實現“生態化”。
4.4豐富配置模式,增加小區綠量
居住區綠化設計要充分考慮季相變化和生態作用,通過不同樹種間的科學配比與喬、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復層混交立體綠化配置,構建點、線、面結合的居住區雙向綠地系統(即以宅間綠地和組團綠地為“點”、以沿區內主要道路綠化帶為“線”、以小區游園和居住區公園為“面”相結合的水平綠地系統;以陽臺綠化為“點”,以外走道、平臺攔河綠化為“線”,以群房的天臺花園、屋頂綠化為“面”的豎向綠地系統),從而豐富植物景觀,大大提高小區綠量。為了提高綠視率,可充分利用小區中的頂層、底層、空中、室內,進行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及陽臺綠化,提高居住區的立體綠化效果。
4.5提升小區文化內涵
現代居住區的植物造景,要從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資源著手,提煉營造文化主題。將植物景觀組合成構圖符號,與水體、景觀小品等融合,共同體現主題文化韻味。居住區的植物景觀營造要注意標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小區特色,不同小區最好在植物配置上體現獨特的風格。
4.6合理應用地被植物
地被植物的合理應用既可覆蓋地表,增加小區植物多樣性,又是實現春景秋色的堅強后盾。在居住區推廣和應用地被植物,不僅是推動綠化生物多樣性和造景多樣性的重要舉措,是進一步提高綠化質量和檔次的重要途徑,更是做到“以人為本、返樸歸真”的自然美化效果。居住區地被植物的應用要采用花壇、花境、林下地被、綴花草坪等形式,使居民能欣賞到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色,以滿足現代都市人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5.植物景觀設計展望
植物景觀設計的提出,對生態園林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從概念的提出到現在,植物景觀設計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鄉土植物的馴化及大量引種使得造園植物不斷豐富。植物配置理論的發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屬物、硬質景觀的軟化劑,而是開始獨立成為空間及景觀畫面的主要構成要素。植物保護及樹木養護技術的發展使植物景觀效果更加穩定持久,園林綠化也從二維綠量(綠化覆蓋)轉向三維綠量(綠色量)的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隨生態園林的不斷發展,植物景觀設計將發展成為涉及土壤學、氣象學、植物生理學、花卉學、樹木學、植物生態學、城市生態學、景觀生態學、園林規劃設計、植物保護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等多領域的交叉性學科。
參考文獻
[1]曾麗娟.深圳居住區綠地園林植物景觀探析[J].藝術與設計,2007(6):79-81.
[2]程袁華,張延龍.對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的研究與思考——以深圳市居住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5):4514—4516.
[3]閆立杰.北方居住區綠化配置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05(1):83-84.
[4]劉榮.深圳開展野生植物調查,仙湖蘇鐵等珍奇物種亟待保護[N].南方都市報,2006-11-21(A42).
[5]董德軍,張玉生,張正國.吉林市居住區綠化設計的現狀分析[J].廣東園林,2007(3):33-34
[6]王曉曉,譚峰,黎章程.北京市居住區植物造景初探[J].四川林勘設計,2004,6(2):25-28.
[7]魏緒英,項忠平,蔡軍火.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與應用.安徽農業科學,JournalofAnhuiAgri.Sci2009,37(2):586-588
文章標題:植物設計在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性及目前設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nongye/zuowushengchan/7860.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