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盡量選用當地適生樹種,如長江流域常用樟樹、榕樹等為行道樹,而華北則常用毛白楊、國槐、泡桐等。鄉土樹種有易成活、生長良好、抗病蟲害等優點,可充分發揮其綠化、美化道路的功能。
在進行行道樹的規劃與選擇時,必須協調好各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及其與環境因子(氣候、土壤、地形、生物等)的相互關系。城市街道行道樹具有其特定的生態環境,即使是城市內外環各區域,生態條件也有較大差異。不論是鄉土樹種還是外來樹種,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都有一個能否適應的問題。即便是鄉土樹種,如未經試用,也不能貿然選用。在鄉鎮郊區生長尚可的樹種,移栽到市區街道,很快就表現出生長不良或遲緩等不適應狀態。所以在選用行道樹時,一定要熟悉各個樹種的生態特性及生境特點。選用行道樹種,特別要注意氣候條件,最主要的是溫度狀況和濕度狀況。喜暖樹種(如木麻黃等)不能在較寒冷的北方生長,而適于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的樹種(如臺灣相思),不能在干燥的大陸性氣候下生長。
4.2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相結合城鄉生態環境多變,綠化功能要求復雜多樣,必然要求行道樹種的多樣化,故提出鄉土樹種與外來樹種相結合的原則。僅采用當地樹種,難免有單調之感。因此,還應引用外來的優良樹種,以豐富行道樹種的選擇,滿足城鄉道路系統綠化多功能的要求。鄉土樹種在長期種植過程中已充分適應本地的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易于成活,生長良好,種源多,繁殖快,就地取材,既能節省綠化經費,易于見效果,又能反映地方風格特色,因此選用鄉土樹種作為行道樹是最可靠的。只有已馴化成功的外來樹種,才可作為行道樹來各用。
4.3近期與遠期相結合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國道、省縣道路在不斷增加,鄉鎮公路網也四通八達,城市街道亦不斷擴寬改造,道路系統綠化任務也不斷增加,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新開辟的道路需要栽植行道樹進行綠化,舊道路拓寬后也需要重新進行種植設計。新辟道路往往希望早日綠樹成蔭,可采用速生樹種如懸鈴木、楊樹、泡桐、印度紫檀等。但這些樹種生長到一定時期后,易于凋殘,影響綠化效果,更替樹種又需一定時期才能成長。如毛白楊、泡桐作行道樹,10-20年后開始衰退,樹冠不整,病蟲滋生,砍伐后,就會形成一段時期綠化的空白。因此,道路綠化種植設計宜采用近期與遠期相結合,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相結合的策略。在盡快達到夾道綠蔭效果的同時,也應考慮長遠綠化的要求。
4.4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行道樹的生態功能,諸如遮陰、凈化空氣、調節氣溫濕度、吸附塵埃等有害物質、隔離噪聲以及美化觀賞等,都是重要選擇標準。但樹種本身的經濟利用價值,也是行道樹選擇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若能提供優良用材、果實、油料、藥材、香料等副產品,一舉多得,豈不更好。特別是鄉鎮公路行道樹,線長量多,更應考慮經濟效益。例如海南的海口部分路段以椰子樹為行道樹,既能體現濃郁的熱帶風情,又能從采摘椰子中得到豐厚的經濟收人。
5.結論
道路綠地是聯系城市其他類型綠地的紐帶,是城市中點、線、面結合構成園林綠地系統時不可缺少的“線”要素。道路綠地主要包括城市街道綠地、立體交叉口綠地、交通站場綠地、游憩林蔭道綠地、濱河路綠地、公路、高速公路綠地及鐵路防護綠地等。圍繞這些綠地所開展的工作是道路綠化的主要內容。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