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播音與主持論文 發布日期:2014-12-04 14:49 熱度:
【摘要】面對新的媒體格局,地市黨報要跟上數字化、網絡化的步伐,加快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出強有力的聲音,贏得更多的受眾,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平頂山日報社積極布局新媒體、搶占輿論新陣地、拓寬傳播新途徑,在報網融合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關鍵詞】論文發表期刊網,新興媒體,地市報,報網融合,輿論引導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互聯網和移動智能手機等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在傳播領域漸次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數字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9%,較2013年底提升1.1個百分點。2014年上半年,我國網民上網設備中,手機使用率達83.4%,首次超越傳統PC(不包含平板電腦等新興個人終端設備),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設備。[1]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在給眾多網民人手一個“麥克風”的同時,也給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和手段帶來了顛覆性的沖擊和挑戰。
地市黨報肩負著引導輿論的重任。不辱使命、積極作為,要求地市黨報跟上時代和新技術的發展,在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共存、思想多元、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中切實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新媒體傳播力巨大。2014年5月底,時任新華社副總編輯、新媒體中心主任的慎海雄,在鄭州大學作報告時透露,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以新華社記者采寫的 1.8萬字長篇通訊《面向未來的趕考》為藍本,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制作的大型集成報道《面向未來的趕考》,上線兩小時,點擊率就超過 4000萬,加上《三北造林記》和《焦裕祿:穿越時空的呼喚》另外兩部大型集成報道,三部作品的點擊率突破2000億。這是用傳統手段根本做不到的事。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所所長、教授譚天曾預測:“2014年傳統媒體必然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傳統報業轉型必須提速!”[2]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影響力決定引導力。地市黨報跟上數字化、網絡化的步伐,加快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出強有力的聲音,滿足讀者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需求,贏得更多的受眾,已不是一個可緊可慢的問題,而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積極布局新媒體,為媒體融合提供平臺和人才支撐
對于新舊媒體當下的發展現狀,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陸地教授生動地將傳統媒體比喻為夏日陽光下的一塊冰,在平臺價值、行政級別價值、網絡價值、衛星覆蓋價值和國有事業單位價值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而以信息共享為特征的新媒體卻正以如日中天之勢迅速發展。[3]正是基于對新媒體形態出現后對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帶來改變的科學判斷,平頂山日報依托品牌影響和權威信息生產能力等豐厚的資源優勢,早早就建成了在平頂山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的門戶網站――平頂山新聞網,隨后又斥資為新聞網建成了設備、硬件一流的視頻演播室。目前,平頂山新聞網日訪問量峰值達到10萬次,已成為外界了解平頂山的一扇重要窗戶。
2013年初,中共平頂山市委對平頂山日報社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社主要領導以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專業性,意識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是方向,甫一到任就撰寫了題為《改革創新 加速轉型――淺談傳統媒體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的文章,對現有格局進行分析、對應對之道進行闡釋、對融合發展進行設想……拉開了《平頂山日報》向新興傳播領域積極開拓的大幕,切實擴大《平頂山日報》的覆蓋面、增強《平頂山日報》的影響力。
“報網融合,本質上就是整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兩者的優勢資源,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即報紙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主動與網絡媒體聯合,在新聞采集、制作、發布以及媒介經營、管理等方面互動合作。” [4]經過深思熟慮,平頂山日報社對平頂山新聞網、平頂山手機報、平頂山微報和微博等資源進行整合,組建平頂山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指定一名副總編輯專職分管,并在全社范圍內對新媒體中心主任進行競聘。新媒體中心成立后,在原有工作人員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力量,面向社會招聘網絡專業技術人員和新媒體產品營銷人員,并將辦公區域擴大一倍,新增十余個工作卡位,為擬準備上馬的客戶端預留空間,以通過網絡增加平頂山日報新聞的覆蓋面。目前,新媒體中心又申請了微視賬號,使中心在新興傳播領域又多了一個陣地……平頂山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的成立,為《平頂山日報》擁抱新媒體提供了堅實的平臺和人才、技術支撐。
二、搶占輿論新陣地,通過有效互動吸引網民關注黨報
毋庸置疑,新媒體的出現導致了傳統媒體讀者群的大量流失,其中尤以青少年讀者群的流失最為嚴重。一項調查表明,目前互聯網已成為青少年獲取信息的第一大來源,“對上班族來說,網絡終端電腦是他們上班時間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5]。搶占新興媒體這塊輿論陣地,發揮新興媒體貼近性、親和力、互動性強的優勢,吸引網民、爭奪網民,完成傳統媒體信息在新興媒體上的移植,讓主流輿論在新興媒體上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導權,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既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出發點,也是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落腳點。
正是因為“完全依附于傳統媒體報道的時代已然褪色,新媒體以其強烈的替代性依存理念影響著當下社會”[3],在通過網絡增強報紙的吸引力上,平頂山日報社新媒體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活動不斷、精彩不斷,將不少網民的目光重新引向了報紙。
報網互動。“互聯網的出現給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生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它加速了信息傳播,也給人們的利益表達、情緒表達乃至參政議政提供了新的空間” [6],而網絡互動又因其“方式手段多樣,反應及時,方便快捷,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發揮報紙網絡互動利器的作用,平頂山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在《平頂山日報》上開辟了“鷹城網事”專版,定期刊出,內容既有網友對應《平頂山日報》的相關版面和欄目在平頂山新聞網上和報紙互動的留言、投稿和報料,又有網友在平頂山新聞網“鷹城網事”論壇上發表的各類主題帖子、拍攝的美圖、線下活動信息等。同時,專版還刊載有微博和平頂山微報的二維碼,讀者用手機一掃即可方便、快捷地登錄閱讀。平頂山日報“鷹城網事”專版開設后,周圍迅速匯集了大批的擁躉,平頂山新聞網“鷹城網事”論壇注冊用戶突飛猛漲,在短短的時間內就一舉突破25萬人。很多網友將論壇當成了一個表達意見、展現自我的舞臺,喜愛之情溢于言表。網友“我想我是風”說:“僅僅憑祝賀怎么能表達我們對‘鷹城網事’綿綿不斷、滔滔不絕之愛?事事關心、面面俱到,多發帖子是王道!發!停了電、信號斷,論壇自己下了線,才敢與網散……” 策劃活動。新媒體的基因是真正的用戶導向價值觀,是與所有用戶平等對話、傾聽交流的情感傳播與價值創造過程。為增強新媒體產品的讀者關注度,更好地影響線下受眾的行為,平頂山日報社新媒體中心根據新媒體的這一屬性,面對潛在的讀者群策劃了很多輕松、健康、個性、有益,最終將其變成用戶的精彩活動。已擁有2萬多用戶的平頂山微報是平頂山日報社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開發的一個手機閱報終端,每天早上8:30準時向微友推送最新資訊、網絡熱點和休閑小品等內容。在此基礎上,微報策劃了一系列活動,諸如微交友、太陽鏡秀、寶貝秀等,目前正在開展的“好聲音爭霸賽”,因參與方式簡單,不論男女老少只要關注微報,拿起手機按指示操作即可開唱,獲得10個點贊,就有獎品,季度總決賽、年度總決賽勝出者獎品更為豐厚,從而吸引了眾多“麥霸”參與,大賽進行得如火如荼。為凝聚更多網友,平頂山新聞網還策劃了自行車慢騎賽、有獎發帖比賽等活動。目前,新聞網策劃的鷹城微電影拍攝活動,演員招募和劇本征集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三、拓寬傳播新途徑,通過集成報道成倍放大黨報聲音
輿論場之爭,爭的就是信息傳播陣地。在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價值觀就能廣為流傳,誰就能引導輿論。傳統媒體一旦與傳播力巨大的新媒體融合,實現互動、互補,就能變一次采編為多形態發布,其內容的展現就多了一個途徑,其聲音在網絡空間就能進一步放大。可以想象,當同一個信息通過集成報道在不同的渠道實現了立體化傳播,強大的報道合力形成后,傳導至終端,帶給讀者的就是鋪天蓋地的感覺,想不關注都難。
但是新媒體的生,并不意味著傳統媒體的死,“新技術催生出來的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最直接的挑戰,并非傳統媒體提供的內容失去了價值,而是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發生了變化”[7],紙或有變,而“報”將永存!镀巾斏饺請蟆吩趪@中心、服務大局,突出權威性、增強指導性,牢牢地守好報紙這塊輿論宣傳引導主陣地的基礎上,借助與新媒體的融合,廣泛發揮與平頂山新聞網、平頂山手機報、平頂山微報、微博、微視和平頂山日報社閱報欄等的協同作用,實現中心工作資源信息共融共享,打好“組合拳”、奏響“交響樂”,成倍地放大報紙影響力,使黨報的聲音在“兩個輿論場”中變得越來越洪亮。
平頂山新聞網除積極參與兩會報道,多次首發突發新聞、熱點新聞,在首頁每天定時更新《平頂山日報》內容外,還積極配合《平頂山日報》的重大主題報道,通過集成的方式,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予以展現,其內容之豐富、形式之新穎、議題之廣泛,贏得了社會的廣泛稱贊。
穿平頂山市區而過的湛河,經過多次綜合治理,兩岸市區段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一方面市民活動空間漸顯不足,另一方面上游排污造成河道水質惡化。湛河再治理,已刻不容緩。平頂山市委、市政府作出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治理湛河的決策后,《平頂山日報》主動介入,提前謀劃,經過充分準備后在工程開工當天精心推出了8個版的“湛河綜合治理特刊”。平頂山新聞網在全面展現《平頂山日報》報道內容的基礎上獨辟蹊徑,以新聞網為依托開通了“市湛河治理指揮部官網”。網站首頁,一幅天藍地綠水清的鷹城市區風光圖片醒目置頂,“治理美化湛河 建設美麗鷹城”的標語在圖片上奪人眼球,緊挨標語下方就是“市湛河治理指揮部官方網站”字樣,頁面清新、簡練、美觀、大方。網站首頁開設有“通知公告” “治理聚焦”“視頻”“縣區快報”“法律法規”“留言板”“流域圖”“分工職責”“湛河治理動態圖片”等欄目,超大的容量將湛河治理的所有信息一網打盡,極大地豐富了《平頂山日報》的湛河治理的報道內容,起到了報網信息互補、相得益彰的效果,不僅讓市民看到了市委、市政府治理湛河的決心和信心,而且讓市民對本次湛河治理預期效果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在講配合、打聯手,通過集成報道成倍放大黨報聲音上,《平頂山日報》、平頂山新聞網聯合對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處長匡予生的報道,是又一個成功的范例。
該范例成功就成功在用一個適合的信息形態(文字)展示了新聞當事人后,接下來用另一個更為適合的信息形態(視頻)展示了新聞當事人,從而起到了疊加效應,讓新聞當事人的形象在更多的受眾面前變得更豐滿、更立體。美國《新聞周刊》網絡版創始人之一馬克・波茨說過一段話:“某些報道更適合用視頻表現,通過文字資料來擴展報道;有些則可能更適合于做一組短文章,配上視頻和聲音;還有一些可能最好是讓讀者在模擬的情境中直接去體驗報道的內容。”[8]這一成功范例的操作恰恰契合了這段話的內涵,而傳播途徑的拓寬、集成報道的放大則為實現這種契合提供了可能。
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一集成報道的經過――
匡予生50多歲,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無兒無女,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倍加關心和愛護。25年間,他在10萬余名十八九歲的孩子中留下了極好的口碑,一些學生甚至親切地稱其為“匡爸爸”。去年10月30日,《平頂山日報》以近3000字的篇幅,對其事跡進行了報道。平職學院一名已在一家企業參加工作的畢業生,在街頭閱報欄看到這篇報道后,又一次受到了感動,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在網上給平頂山市市長留言要求“多宣傳這樣的好人”。為將信息覆蓋范圍擴大到習慣于或者喜歡網上閱讀的這一受眾群體,擴大宣傳影響力,平頂山新聞網集中采編力量,將匡予生邀請到視頻演播室進行嘉賓訪談。《平頂山日報》和平頂山新聞網對匡予生的報道在網友中尤其是平職學院學生中激起強烈反響。“匡爸爸上頭條了”“頂”“贊”“匡伯偉大”“最愛匡伯”“有愛的匡爸爸” “頂匡伯”“匡伯V5,我們愛您”“伯伯,親愛的伯伯”……網友網上留言不斷。據統計,僅在平職學院百度貼吧,關于匡予生被報道主題就發帖數千條。報網互動的這次實踐,在增強傳統媒體傳播廣度與寬度的基礎上,也最大可能地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
報網融合發展也使平頂山新聞網成為平頂山日報社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平頂山新聞網頁面等級和訪問量等第三方數據,國內不少有實力的客戶諸如知名企業蘇寧等,主動上門與平頂山新聞網洽談合作事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年7月.
[2]譚天.2014新媒體十大預測[J].新聞愛好者,2014(2).
[3]李春雷,曾婭潔.網絡化社會:中國語境下的現實與未來[J].新聞愛好者,2014(6).
[4]孫曉.報網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報業,2014(4).
[5]呂兵.新媒體環境下產經報影響力重構[J].中國記者,2014(7).
[6]桂勇,王正芬.互聯網對中國集體行動的影響[J].新聞記者,2014(4).
文章標題:論文發表期刊網投稿與新興媒體融合 發地市黨報強音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bozhu/2413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