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導演論文 發布日期:2014-11-28 14:52 熱度:
[摘要]人類學片以其直接形象性作為一大特點,是最嚴格意義上的“直接電影”,為了保存它所固有的文獻價值,供后人研究,講求將外部干預降到最低,讓被拍攝者自然而然地展現出生活中的原始狀態,僅僅是要忠實地記錄眼前發生的一切,讓觀看人類學片的人們,自己從影片中看到真實,仿佛身臨其境。而要拍攝出這種嚴格意義上的人類學片,并非易事,有太多需謹慎對待的地方,稍不留神就可能越過人類學片“真實性”的邊界。本文以《最后的山神》為例,詮釋人類學片的真實性。
[關鍵詞]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最后的山神,人類學片,真實性
人類學片與一般紀錄片是有區別的,一般紀錄片也講求真實,但是對于真實性的定義并沒有人類學片那樣嚴苛。按照格瑞歐(Griaule)分類,人類學片可以分為:提供研究用的紀錄片斷;用于人類學課程的教學片;供電視臺播放或學術交流的具有完整結構的作品。而《最后的山神》正是第三類。從以上的分類,我們不難看出,人類學片最重要的功能,是用于研究,用于教學,用于“搶救”即將消失的文化,所以人類學片必須是“科學的”,是“同真”而非“逼真”,在拍攝過程當中,絕對不摻雜導演的意圖,前期必須做大量的田野調查,按照“本位視角”展示最真實的本地文化,并且包含的信息一定要完整,以便供后人研究。可以說人類學片本來就不是以感染受眾為目的,只不過是人類學研究的另一種鮮活的手段。而要做到這樣科學的真實,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一、真實人物
《最后的山神》選取孟金福這位中國境內最后一名薩滿作為主角,他與妻子丁桂琴“演”的就是他們自己,導演孫曾田通過跟蹤拍攝,獲取了大量素材,將孟金福與妻子的山林生活展示得淋漓盡致,特別是諸如供奉山神、做樺皮船、“風葬”儀式、薩滿“跳神”等極具人類學價值的記錄,這些全是真實的人物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片段,沒有虛構,沒有表演成分,都是攝制者與這些鄂倫春人生活在一起時的抓拍。而就選題與選材來講,也是十分有價值的,按照孫曾田自己的說法,當他終于可以獨立創作的時候,第一個選題就是“北方漁獵民族”,因為他從小在北方邊疆長大,對拍攝取得成功很有益處,而最終選擇了鄂倫春族與孟金福作為主角,也是極具意義的。這是由于,在1992年之前的人類學片中,對于鄂倫春族的研究并不完善,這就避免了與已有成果的重復,攝制者看到,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正在日漸消失,人類學片的價值就在于“搶救”那些珍貴的文化現象,為后人留下寶貴的研究財富,而片中提到的“定居像一道線,劃開了鄂倫春人的過去和現在”,不僅是對過去文化的傳承,同時借由老一輩鄂倫春人與后輩們的比較,充分體現了攝制者對文化新發展的關注。孟金福是中國境內最后一名薩滿,他所保有的原始生活狀態,以及所掌握的傳統民族儀式,正好是對鄂倫春人過去的寫照。可以說若是能讀懂“孟金福”,就是對幾近逝去的鄂倫春族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具有科學參考價值。
二、真實事件
《最后的山神》毋庸置疑是拍攝的真實事件,而要做到這些真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須做好“田野調查”。孫曾田于1992年的夏天開始做相關的采訪工作,而到了1992年的冬天,一行人在準備拍攝前,同鄂倫春人一起,過起了山林生活,忍受著嚴寒,融入他們的生活模式,并且通過參與觀察法,深刻地理解鄂倫春人的習俗。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這種不怕吃苦的精神,使鄂倫春人將其當成了真正的朋友,通過溝通與交流,掌握了鄂倫春人生活的真實面貌。只有這樣,拍攝工作才能順利的開展,只有習慣了鏡頭的存在,甚至忘記了鏡頭的存在,才有可能降低被拍攝者們的“受拍意識”,讓他們平時是怎樣,在鏡頭前就自然地流露出來。此外,通常拍攝人類學片,必須經過人類學家的指導,有的時候人類學家與攝影師合作,攝影師通過自己的“田野調查”以及對人類學家意圖的領悟,來完成工作,而有的時候拍攝者本人可能就是人類學家。《最后的山神》另一位攝制人員張林剛,恰好就是鄂倫春人,懂得當地的語言,降低了溝通的難度,張林剛還和孟金福有點親戚關系,這更使得拍攝氛圍變得融洽,真實事件得以展現。
在人類學片中,擺拍,誘拍,甚至制造事件進行拍攝都是不允許的,“復原拍攝”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是人類學片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拍攝方法,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這樣才能使已經消失但又有著重要傳承價值的文化現象得以保存。例如《最后的山神》片尾處,應攝制人員的要求,孟金福這位最后的薩滿,表演了薩滿“跳神”,時隔40年,孟金福重新敲響了薩滿鼓。正如片中的解說“在過去千百年的歲月里,薩滿鼓聲曾不時地回蕩在興安嶺的山林之中,今天,恐怕是最后一次響起了”,如果不采用“復原拍攝”的方式,這一古老的文化現象,恐怕將隨著這位最后一名薩滿的逝世,而永遠消失在歷史的河流中。這一精彩片段是在去時不遠,當事人還健在的情況下完成的,是要求孟金福按照本來的樣子重做一遍,而并非不真實的臆造,并且通過解說詞說明了這一部分是“表演”的,這就比較符合規范了。這樣不得已而進行的“復原拍攝”也是為記錄和保存人類文化,以及為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三、真實環境
同真實人物,真實事件一樣,真實環境也是不容忽視的細節。《最后的山神》攝制人員十分注意這一點,做到了“同真”而非“逼真”。例如孟金福與妻子住在用幾根樹枝與獸皮搭建起來的“仙人住”內,十分簡陋,要論美感,確實很難沾邊,但是絕對真實,里面的陳設看起來并不打眼,可是如果不重視這些細節,隨意改變它們的布置,就有可能失去科學的真實。我們可以看到,被山林包裹的“仙人住”內空間狹小,沒辦法擋風遮雨,地面也不做任何處理,兩個人就席地坐在長滿枯草的土地上,四周的“墻壁”掛滿了生活用具,在“仙人住”的中心位置,用三根比較長的樹枝作為支撐,將鍋掛在下面就可以生火煮食,鍋和碗已經銹跡斑斑了,如果為了拍攝出來的效果看起來舒服一些,而將鍋碗換成嶄新的,那就嚴重破壞了真實的環境。孟金福將一根樹枝削尖,把煮好的肉塊叉出來放在碗里,用匕首將肉削成小塊,再用手往嘴里送,鍋、碗、匕首以及樹枝削成的“叉子”就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環境。而孟金福即使在“家”的時候,也總喜歡把他的老槍放在身邊,反映了他對獵槍的重視,如果將這支老槍看做是 “雜物”,而不攝入畫面,就又有所缺失了。再如,我們可以看到,冬季的興安嶺,白樺樹漫山遍野,白雪皚皚的真實景象,他們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的,而非導演安排,十分樸實,吃的是自己打來的獵物,煮食用的水是敲打地面的冰塊化成的;到了夏季,山林中一片翠綠,而孟金福卻在某一天看到一棵刻有山神像的大樹已經被砍伐了,他的心情就仿佛自己被砍伐了一樣,他覺得山神在離他遠去。后來他們回定居地的家住了些日子,這里的房屋不再像山林里的“仙人住”那樣隨處可為家,而是錯落有致的磚房,這里雖然是鄉間,但已經可以看到摩托車、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了,后輩孩子們的衣著,也與孟金福那一代完全不同,這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環境,原始,自給自足,但卻已經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影響。所以及時地對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通過影片的方式進行傳承是至關重要的。 《最后的山神》中的音效,也是對真實環境的還原。例如斧頭砍樹的聲音、火苗的撲哧聲、水流聲、薩滿鼓的鼓聲、“風葬”時的哭聲、馬嘶、鳥啼等,都是現場真實的聲音。而諸如在“風葬”的時候,孟金福跪在地上念著:“你是個好人啊,怎么就去了呢!愿你的靈魂安息吧!”這些也都是現場錄下的聲音,只有這樣才能向科學的真實靠攏,才能更好地用于研究與交流。對于音樂的使用也是十分講究的,人類學片不是藝術片,雖然也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但絕不是處處煽情,所以只有當片中的感情已積累到讓人想發出感嘆的時候,才用到了音樂,并且使用的是當地民族音樂,以不破壞科學真實性為前提。
四、真實內涵
人類學片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前期的“田野調查”。前文已經提到,《最后的山神》采用的“參與觀察法”,正是“本位視角”的研究方法,而要做到“本位視角”就必須與被拍攝者交朋友,充分地理解與體會他們的生活,通過溝通,掌握眼前所發生事件的真實內涵。幸而孫曾田一行人,取得了孟金福等人的信任,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攝制者們采用完全客觀的態度,運用“分享人類學”的方法,拍攝的是鄂倫春人眼中的鄂倫春文化,不以攝制者的意圖作為轉移,它是完全忠實的記錄,雖然在后期編輯的時候,孫曾田三易其稿,想在真實性和故事性的結合上做點嘗試。但“本位視角”與“他位視角”的同時存在,本就是不可完全避免的。此外,之前也提到另一名攝制人員張林剛,他作為一名鄂倫春人,不僅創造了良好的拍攝氛圍,更是為《最后的山神》拍攝出真實內涵,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更有利于對事件的“深描”。
我們看到,孟金福每到一片山林,都要找一棵樹,刻上山神的雕像,并虔誠地供奉、祈禱。如果攝制者沒有深刻理解其中的內涵,就不會明白,老一輩的鄂倫春人,是從心底里相信天地萬物神靈的存在,不明白這些,就不可能在解說詞中,為大眾說明這種文化現象。所以說解說詞在該片里,起到了“深描”的作用,盡管人類學片提倡少用解說詞,以畫面和現場聲音做最直接的觀察與研究,但是在《最后的山神》中,包含的外界不明白的信息比較多,只能以解說詞來彌補。例如,孟金福夫婦從定居的家再次回到山林時,郭寶林一家也跟著過來了,他們兩家在山林里搭起了“仙人住”,成了鄰居,但正如解說詞所說的,“郭寶林夫婦是定居后出生長大的第一代鄂倫春人,受過學校教育,有固定工作,現在郭寶林是鄉政府干部,妻子是教員,女兒還在讀中學,他們的生活道路與上一代已完全不同,定居像一道線,劃開了鄂倫春人的過去和現在”。如果不是對這些事件真實內涵有足夠的理解,并通過解說詞向大眾說明,我們又怎能體會到在現代文明的包裹之下,最后促使孟金福放棄更方便的“現代生活”,而再次回歸山林的,是他對山林深刻的眷戀和對天地神靈的信奉。也正如下面這一句, “兩家人住在了一起,他們對山林的感情卻不相同,孟金福的山林是有神靈的,郭寶林的山林就是山林”,有了這樣的解說,大眾才能明白,兩家人回到山林的目的完全不同,也才能體會原始鄂倫春人的文化內涵,以及現代新舊交替的真實內涵。這些內容,不是導演的臆斷,也不是虛構,都是在嚴格的“本位視角”研究方法之下,才可能產生的真實。
[參考文獻]
[1] 李光慶.論影視人類學的價值[J].新西部,2011(03),
[2] 張江華,李德君,等.影視人類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 陳剛.什么是人類學片[J].現代傳播,2001(04),
[4] 黃鳳蘭.影視人類學及其作品的意義與功能[J].文化學刊,2007(02).
文章標題:中文核心期刊論文發表以《最后的山神》詮釋人類學片的真實性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daoyan/2400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7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