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22-04-21 09:36 熱度:
回溯過往,國產動畫有著驕人的成績,自萬氏兄弟 1926年以無聲動畫《大鬧畫室》開創“國產動畫”始,經由數代中國動畫人的努力,國產動畫在 20世紀已經形成了一套既有西方動畫基礎風格又兼具本民族特色的敘事語言和審美風格。從早期的《駱駝獻舞》《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到 20世紀 80年代后的《葫蘆兄弟》《黑貓警長》等動畫作品,都表現出濃厚的中國特色,不僅奠定了中國動漫工業的根基,還衍生出蜚聲國內外的“中國學派”。汲取了剪紙、刺繡和壁畫、山水墨畫等民間美術精髓的創作風格并堅持以思想教化為導向的“中國學派”動畫得到了國內外的肯定,與南斯拉夫的“薩格勒布學派”一同被看作有著獨特藝術風格的動畫流派。(1)
但隨著 20世紀 90年代以動畫劇、漫畫作品相合的日本和美國動漫為代表的西方動漫逐漸進入中國市場,國產動畫受到巨大沖擊。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國產動畫發展緩慢。雖然也產生了諸如《魔比斯環》《熊出沒》等利用三維技術創造的動畫影視作品,但在制作精度和故事內容上都仍然較為粗糙且低齡化傾向明顯。相當長的時期內,國產動畫在效仿西方動漫的道路上愈行愈遠,以致完全失去了“中國學派”動畫那種以民族化為核心的文化辨識度,最終患上了“失語癥”和“失憶癥”。(2)中國動漫在工業水準精湛、敘事內容豐富的日美動漫面前毫無招架之力,年輕一代普遍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國產動畫不以為然。從深層次來說,這反映出民族文化話語權在大眾文化中的式微,正如金民卿所言:“米老鼠、灌籃高手影響著青少年的言行,當青少年均沉迷于外來動漫時,這種來自青少年的心理愿望在我國的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特別是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必然會產生自下而上的沖擊力,有可能造成我國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意識形態的危機。”(3)值得欣慰的是,2015年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成為國產動畫革新的一個導火索,其后隨著《大護法》《小門神》《白蛇:緣起》等一批優秀國產動畫的面世,國產動畫在敘事和審美語言上都有所創新,在商業和藝術的平衡性探索上取得了成功。這批國產動畫就是如今被市場定義并推崇的“新國風”動畫。
一、“新國風”審美潮流下的國產動畫創新
動畫作為一種建立在不同藝術風格基礎之上的文化商業產品,本身就帶有鮮明的地域和主體特點。英國文化學家雷蒙·威廉斯將文化的一重含義歸納為知性和藝術活動的作品和實踐,反映著人類的整體生活方式,(5)而動畫作為一種依托現代媒介技術所實現的大眾文化,也是對不同地區、民族日常實踐模式的藝術表征。正因如此,從美國迪斯尼的公主到日本萬代的高達等動漫形象,自誕生時起便具有了濃厚的主體色彩和辨識度,這種能將自我與他者區分開來的特質也從根本上提高了動畫的市場競爭力。20世紀,“中國學派”動畫之所以能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尚不強勢的國際語境下受到肯定,靠的就是鮮明的民族風格呈現。但“新國風”審美潮流下的國產動畫并不是對過去“中國學派”民族化成功之道的生搬硬套,相反,“新國風”動畫對“中國學派”動畫經驗的吸收是建立在解構基礎之上的后民族化。
二、“新國風”動畫的文化功能
“新國風”動畫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衍生出來的文化類型,依托于深厚多元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國產動畫在對中國民間故事的挖掘、民族精神的提煉及民族審美的復歸中實現了動畫在藝術品格上的升華。在中國倡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傳統故事為敘事內核、民族精神為價值引領和民族審美為藝術指向的“新國風” 動畫,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發現、強調,更在社會實踐層面發揮著重要的文化教育和美學教育功能;同時,數千年積淀而來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新國風” 動畫中也成為市場文化經濟的又一個“風口”,文化元素也正逐漸外向衍生為各類文創產品,極大地賦能了中國文創產業、文化經濟的長足發展,而文創產業天然的市場性也使大眾在文化消費過程中進一步接觸到傳統文化,強化了文化的教育屬性。
(一)重新發現傳統文化,實現文化教育的“寓教于樂” 縱觀國產動畫的發展史,從“中國學派”動畫到“新國風”動畫,立足在中國文化根基上的國產動畫始終有著獨特的文化氣質。這種氣質源于浩瀚無垠的中國古典文明海洋,是國產動畫對內爭取國人認同,對外實現跨文化傳播的基礎。“中國學派”動畫是 20世紀對中國文化進行民族性表達和國際性輸出的典范,其對西方動畫工業的影響甚至延綿至今。但客觀而言,由“中國學派” 動畫輸出的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闡釋、改編的話語權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西方所把持,從 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推出首部以中國英雄人物為主角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并大獲成功之后,又分別在 2004年和 2008年推出同系列的《花木蘭 2》和《功夫熊貓》系列,票房和口碑雙豐收。“花木蘭”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女性英雄形象卻是在美國動畫人的手上完成了跨文化傳播,迪斯尼在 2020年甚至為此拍攝了真人版《花木蘭》,盡管這部電影爭議頗多,但中國的女將“花木蘭”卻依舊成為了美國迪斯尼的“公主”。中華傳統文化的對外輸出理應是好事一樁,但當本土文化成為他國借以包裝西方價值的東方符號時,則需引起我們的反省。
(二)傳統文化元素向外延伸,文創及文教相輔相成 21世紀是文化經濟的時代,文化軟實力將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動漫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是由動漫所衍生的文化經濟即為動漫的文化價值在現實轉化層面的直觀體現。《2020 年動漫產業研究報告》指出,2020年泛二次元用戶將突破 4億,而隨著國產動畫電影迎來爆發期和在線動漫產業進入高速增長期,中國動漫產業經濟的前景依舊向好。(11)這意味著“新國風”動畫仍然蘊含著巨大的經濟潛力。
三、“新國風”動畫的美學價值
動畫和文學、音樂一樣同屬于藝術表征的一種形式,不同的動畫風格在為市場大眾接受的背后隱含著受眾對動漫所承載的情感內容及審美旨趣的認同。在“新國風” 文化視域下誕生的國產動畫即自覺地回歸到民族性審美中,以緣起中國古典文化的美術創新,重新繪就出國產動畫獨特的美學質感,在提升國產動畫藝術高度的同時,帶給國人迥異于西方文化的原生美學體驗,并在中國審美的旗幟下引領國產動畫向著更廣闊的境界發展。
(一)復歸民族審美,提升公眾美學體驗國產動畫對美的追求是與中華民族的藝術品格緊密聯系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所沉淀下來的藝術精粹宛如一座巨大的寶庫,在歷史的長河中維持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優勢。因此,國產動畫自濫觴之日起就把目光投射在中國古典文化中,通過汲取民間故事、民間藝術、歷史更迭的元素,國產動畫對民族審美風格的孜孜以求成就了輝煌一時的“中國學派”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等動畫采用了中國山水墨畫的美術風格,以毛筆水墨的自然渲染繪就出了與二維技術動畫截然不同的場景;而《大鬧天宮》《葫蘆兄弟》則吸收了民間剪紙、年畫乃至傳統戲劇等藝術精華,使得整部作品透露著濃郁的“中國味兒”,動畫本身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言。這種建立在民間藝術傳統之上的審美取向是“中國學派”動畫能夠蜚聲國際的關鍵原因。
(二)構建中國動畫美學體系,引領國產動畫長足發展眼下“文化復興”是大勢所趨,中國動漫在市場和文化經濟中的存在價值也將會逐漸提升。如何確保國產動畫的發展能夠沿著“新國風”動畫的求新之路穩健走下去將是國產動畫下一個十年所要面對的問題。現有的 “新國風”動畫已經為國產動畫產業提供了思路——構建中國動畫的美學體系。
中國正在不斷崛起,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富足的物質條件得以滿足后,人們必然會轉而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國產動畫作為影視產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仍有巨大的市場開拓空間。日本和美國等動漫大國已經透過構建龐大的動漫產業獲得了全球性的文化影響力,“新國風”文化下的國產動畫還處于起步階段,但以“新國風” 動畫為中心的中國動畫美學體系也在逐漸成型。
結語
新的歷史時期下,“新國風”正方興未艾,藉此文化潮流而生的“新國風”動畫盡管仍是一個尚未完全定型的成熟概念,但在產業層面上,其正成為國產動畫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新國風”動畫之“新”在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新發現,同時對后現代大眾文化兼收并蓄,由此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轉化利用,不僅打造了國產動畫新的文化內核和美學程式,同時也強化了國產動畫的文化傳播、美學教育等社會教化功能。“新國風”動畫繼“中國學派”動畫后再一次提振了國產動畫產業的信心,并使得國產動畫跨文化傳播再次成為可能。“新國風”動畫正以其日漸豐滿、多元的文化和審美價值推動“國產動畫崛起”,成為國家提升全社會文化教育、美學教育,進而實現國家“文化自信”“文化復興”“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手。
(1)楊帆《“中國學派”動畫藝術研究》,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 2頁。
(2)徐金龍、黃永林《民間文學資源向動漫產業資本的創造性轉化》,《民俗研究》2016年第 4期。
(3)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3頁。
《“新國風”視域下國產動畫的文化及美學功能探析》來源:《當代動畫》,作者:林銘豪
文章標題:“新國風”視域下國產動畫的文化及美學功能探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donghua/48213.html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48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30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4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42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30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的海量職稱論文范文僅供廣大讀者免費閱讀使用!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