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廣告論文 發布日期:2010-12-20 17:19 熱度:
摘要: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濃郁的宗教氛圍的營造、賓陽南洞宗教形象設計的細化、賓陽北洞空間設計的夸張手法的運用,共同構建了一個具有皇家宏偉氣象的理想化的宗教藝術世界;奉先寺佛龕建筑空間藝術設計的三級秩序,逐級放大,形成仰視效果,強化了主佛的崇高地位和不可侵犯的威嚴,這與中國宮殿臺基的高度受制于嚴格的等級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摩崖三佛龕建筑黃金分割率的運用,使我們可以感覺到龍門石窟洞龕建筑空間藝術設計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龍門石窟;賓陽三洞;宗教世界;奉先寺;三級秩序;摩崖三佛龕;黃金分割率
洛陽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13公里處,它與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一同并稱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現存佛像十萬余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其營造過程曾歷時五百多年,包含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
北魏時期雕鑿的洞窟眾多,其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等洞窟最具代表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融的珍貴遺存,代表了石窟寺藝術傳入洛陽之后最早出現的一種犍陀羅佛教藝術風貌。在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依據《華嚴經》雕鑿的奉先寺像龕的一組宏偉藝術群雕最具典型,充分表現了那種充滿祥和色彩的佛國理想意境。其中的摩崖三佛龕,除本尊彌勒外,則是未完工的作品,是我們研究石窟造像空間藝術設計的珍貴實例。因此,筆者試從空間設計的藝術視角對賓陽三洞、奉先寺佛龕、摩崖三佛龕進行分析,并就教于方家。
一、龍門石窟賓陽三洞建筑空間設計藝術
龍門石窟建筑賓陽三洞作為皇家洞窟建筑,位于龍門西山北部,分中、南、北三洞,中洞完成于北魏,南、北二洞完成于唐初。賓陽三洞規劃統一,布局對稱,結構造型相似,是較為成功的一組石窟建筑。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建筑,其設計頗受“法華經”影響。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牟尼趺坐,通高8.4米,面龐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右手向前仰伸,左手拇指與中指相捻,其余三指自然展舒,作說法印狀。其座前有兩只昂首雄健石獅,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兩壁各有一佛、二菩薩,立于覆蓮座上。窟頂作穹窿形,正中央雕刻著由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8個伎樂和2個飛天。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謂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
上述賓陽中洞正面五尊雕像中釋迦牟尼跌坐的雕像高度是8.4米,洞窟高度是9.8米,其比例是8.4比9.8,約等于0.86。其上預留空間與雕像高度比是0.14比0.86,達到了極致。再由其左右侍立的二弟子、二菩薩陪襯,更顯其主佛的尊貴與威嚴。穹窿形窟頂由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及其周圍的8個伎樂和2個飛天構成了佛洞濃郁的宗教藝術氛圍,與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和諧相處,融為一體。其設計構思大度而精致,體現了皇家特有的輝煌氣派和高雅品位。從中也可以明顯感覺到這種洞窟設計借鑒了中國佛教建筑莊重、嚴肅的藝術特征。其穹窿形窟頂中央由雕刻的蓮花寶蓋、伎樂、飛天所構成的彩繪圖案,其設計思想也是借鑒了中國宮殿建筑彩畫中最為亮麗輝煌的和璽彩畫,變龍、鳳等圖案為具有鮮明宗教色彩的蓮花、伎樂、飛天等圖案,表現了設計者的精妙思維。
賓陽南洞的營造始自北魏,因宮廷內亂而止。其后續造,其中故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該洞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兩側侍立二弟子,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余個佛龕。其風格上承賓陽中洞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南洞與賓陽中洞的設計構思的區別在于其氛圍營造的不同。洞內四壁上大小不等150余個佛龕細化了宗教意義,同時也強化了此洞雕像與賓陽中洞的從屬地位,在視覺審美心理上把人們引向佛洞的細節設計。
賓陽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亦即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從上述可知,洞中主像雕像高近10米,高過賓陽中洞主佛近1.6米,正好是賓陽中洞主佛雕像上方至洞頂的預留空間。這絕非偶然,這是設計者通過洞窟雕像不同高度的設計,來實現其設計思想,即強化主像雕像的至高無上:主佛充塞天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從佛龕建筑空間藝術設計上表現其設計意圖。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威武、剛強的造型,則是從力度上進一步強化其主像雕像的獨特地位和尊嚴。
賓陽三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其匠心可見一斑。賓陽中洞濃郁的宗教藝術氛圍的營造、賓陽南洞宗教形象藝術設計的細化、賓陽北洞的空間藝術設計的夸張手法的運用,是賓陽三洞整體設計的三個著力點,三者分別從不同側面發揮藝術設計的魅力,共同構建一個具有皇家宏偉氣象的理想化的宗教藝術世界,具有強烈的獨具個性的審美藝術感染力。
二、奉先寺佛龕建筑空間設計藝術
據奉先寺佛龕建筑主佛盧舍那佛座北側唐玄宗開元十年(公元722年)補刊的《河洛之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云:“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薩七十尺,迎葉、阿難、金剛、神王各五十尺。”碑記篇首即記載了奉先寺為唐高宗所建,并將各個雕像的尺寸予以了說明。
奉先寺佛龕建筑是龍門唐代石窟建筑中最大的一個,長寬各30余米。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金剛力士雕像比盧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動人,是龍門石窟中的珍品。
奉先寺整個空間設計主從分明,立意突出。高大慈祥的主佛與性格和善開朗的二菩薩比例為1比0.8,與形態溫順、神情虔誠的弟子迦葉和阿難、身材剛勁的天王、神情兇猛的金剛比例是1比0.5,從而非常有層次地劃分出其地位的尊卑,給人以視覺的沖擊力。其次第的排列是由中間而左右,根據其比例關系,在佛龕東西長30余米的空間里主佛占6.5米,二菩薩占10.5米,單體占5.25米,迎葉、阿難、金剛、神王占13米,單體占3.25米。其三級秩序,逐級放大:一級3.25米,二級5.25米,放大2米,即放大1.62倍,三級10.5米,放大5.25米,即放大2倍,形成仰視效果,強化了主佛的崇高地位和不可侵犯的威嚴,可見其藝術設計的獨特魅力。這與中國宮殿臺基的高度受制于嚴格的等級制度,遵從《禮記》中“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的規定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摩崖三佛龕建筑空間設計藝術
摩崖三佛龕建筑位于龍門西山北部敬善寺右上側,是一處摩崖敞開式的露天造像龕建筑,高7.30米,寬16.85米,進深8米,其工程規模僅次于奉先寺佛龕建筑。但可惜除本尊彌勒外,其他只是未完工的作品。正壁造像七尊,本尊是趺坐彌勒佛,坐于高方臺座上,已基本完工。座高2.05米,像高5.90米。本尊兩側各一立像,北側高4.52米,頭飾肉髻、殘損,面部五官畢具,面相似佛像,全身為未經雕琢的石坯。南側為一塊身軀石坯,其形體大小同北側立像。再外兩側為二結枷坐佛,已接近畢功。北側坐佛,高4.70米,著雙領下垂式架裝,袒胸,左手撫左膝,右手下伸置右膝上,掌心向外,右腿壓左腿,腳心朝上,下垂衣褶遮蓋在方臺座上。南側坐佛著通肩式架裝,亦衣褶覆蓋方座,左臂曲肘,左手掌依左膝,向外伸展,右臂曲肘上伸,手掌向外,施無畏印。二坐佛外側還雕有二尊像,似為二立佛或二菩薩立侍,僅鑿出毛坯。摩崖三佛龕的七尊造像,除本尊彌勒外,其他只是未完工的作品,卻是我們研究石窟造像建筑空間設計的珍貴實例。
摩崖三佛龕建筑不僅在藝術設計構思上注意主從關系,而且各個雕像的進度也遵照了這一原則。在七尊雕像中,本尊彌勒的形象已基本告成,其魁偉肅穆的儀姿大有惟我獨尊之勢。兩尊坐佛已基本精雕細刻完畢,尚未打磨,其余幾尊除局部有雕刻外,大多為石坯。雕像的進度似乎也遵照了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從藝術創作上看,主佛彌勒是摩崖三佛龕建筑的主體、中心和高調,先完成主佛的形象,既能優先保證重點,又便于定下三佛龕總體藝術設計的基調,使其他相應的造像有了尺度準繩。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摩崖三佛龕建筑正壁造像七尊中的本尊趺坐彌勒佛雕像,坐于高方臺座上,座高2.05米,像高5.90米;北側坐佛,高4.70米。二者之間,前者的總高度7.95米與后者的4.70米相差3.25米。這與龍門石窟奉先寺佛龕建筑中迎葉、阿難、金剛、神王單體東西長度3.25米恰好相同。假如理想長度設為10米。那么,10米與3.25米的分割率是0.675,十分接近黃金分割率的0.618。在此,我們可以感覺到龍門石窟洞龕空間設計藝術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賈洪波:《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體系的特征及成因說辨析——兼申論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人本思想的關系》,《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2]沈琍:《淺談龍門石窟與環境》,《雕塑》,2008年第1期。
[3]鄒滿星:《奉先寺大像龕石窟造像藝術——兼論唐代佛教造像的世俗性》,《唐都學刊》,2009年第1期。
[4]宋嵐:《試論龍門石窟彌勒佛的造像特征及其信仰根源——以武則天時期彌勒造像為例》,美與時代(上半月),2009年第4期。
[5]劉華東:《淺談龍門石窟塑像的審美特點》,《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6]趙凌宇:《佛教與中原文化》,《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7]八木春生,丁淑君:《龍門石窟北魏后期洞窟小考——以520-530年期間開鑿的石窟為中心》,《敦煌研究》,2007年第2期。
[8]陳培一:《開鑿龍門石窟的社會條件》,《雕塑》,2008年第1期。
文章標題:洛陽龍門石窟洞龕建筑空間藝術設計分析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guanggao/5998.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