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久久精品电影网_久久久久久电影_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按摩秒播_天堂福利影院_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_国产美女久久

《開國大典》中的信息疏漏和話語失范

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3-02-18 10:07 熱度:

  摘 要:《開國大典》歷來是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然而作為閱讀和寫作的范例,尚有一些信息疏漏和話語失范的瑕疵。從尊重歷史真實,符合常規邏輯,生成語文課程資源的原則等多維層面對《開國大典》進行批判式閱讀和科學的語言訓練,有助于加深對相關歷史本原的重新認知和語文建設的再度思考。

  關鍵詞:開國大典,語文教學,教材建設,寫作范例

  《開國大典》是中小學語文教材經典的課程資源,也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現行或以往的統編教材如小學語文S版十一冊、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浙教版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教科版第九冊、滬教版和魯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等都選有此文。作為教材的經典篇目,一般認為,《開國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聞特寫,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記敘了新中國成立時億萬民眾欣喜若狂、激動自豪的感人場面。作者借三十萬人民的心聲,表達了“新中國成立是我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偉大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深刻主題[1]。這篇課文確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然而作為閱讀和寫作的范例其中還存在一些信息疏漏和話語失范的地方,現予以簡要說明。

  一 從歷史真實出發,教材中所謂的“開國大典”的表述名不副實。

  文中開門見山“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眾所周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已經明確這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并非文章題目所言的“開國大典”。

  首先,國家和政府顯然不是一個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不能混為一談。國家是經濟上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它具有一定的地理區域管理范圍,固定的社會人群,擁有完整的政府管理機構、軍隊、獨立的元首。因此國家是一個成長于社會之中而又凌駕于社會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為基礎的、帶有相當抽象性的權力機構。如果我們將一國之內的諸組成部分依范圍大小排個序列:社會—政治—國家—政府—黨派,則國家的位置大概是由抽象概念到實質概念的中間過渡者。政府俗稱“官府”、“衙門”、“公家”等,是一個政治體系,于某個區域訂立、執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機構。廣義的政府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軍事機關。狹義的政府僅指行政機關。一個國家的政府又可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因此,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雖說政府是國家公共行政權力的象征、承載體和實際行為體,但政府卻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簡單等同就抹殺了二者的界限。

  其次,從歷史真實出發,“開國大典”實另有所指。稍具歷史知識并善于檢索的人都應當知道,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毛澤東主席在人民政協第一次會議開幕詞中激情無限,曾明確表示“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他還宣告:“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22日的《人民日報》第一版頭條新聞標題就是“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盛典中國人民政協開幕”;同時發表的《人民日報》社論的題目為《舊中國滅亡了,新中國誕生了!》社論開頭就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是中國光輝燦爛的人民的新世紀的開端。這是全中國人民空前大團結的會議。這個會議宣告了舊中國的永遠滅亡和新中國的偉大誕生。” 9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政協會議全體一致通過的《共同綱領》并且頭條大標題稱之為“人民大憲章”,10月1日的社論也稱之為“國家的根本大法”。10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人民政協會議于9月30日閉幕的消息:【新華社北京三十日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它的最后一天選出了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同時發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重申:人民政協會議選舉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已宣告成立,中國人民業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 “中國的歷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 同時,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朱德副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閉幕典禮上的閉幕詞。再次宣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工作,已經勝利地完成了。我們全體一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并且歡呼“慶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完滿成功!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當天《人民日報》社論《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開宗明義:“前程無限光輝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誕生,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民開始自己當權管理國家,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揭開了歷史的新的巨冊。”由此可見,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寬泛一點,也可以把從1949年9月21日第一屆人民政協開幕到10月1日舉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統稱為“開國盛典”,但是決不能只把10月1日的集會稱為“開國大典”。從教材中寫的典禮過程、閱兵盛況和慶祝游行的內容來看,這至多是“慶開國大典”或“國慶大典”,也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這可以從10月2日新華社統一發布的10月1日慶典消息中得到證實。消息的開頭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今日在新中國首都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這是在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禮上宣布的。典禮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當天《人民日報》的頭條大標題是:“首都三十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典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毫無異議,真正的開國盛典已經舉行,10月1日天安門的盛大集會是宣告和慶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盛典。

  再者,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原副總編燕凌先生撰文認為“新中國的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慶祝儀式的情景”的油畫也不是本原的“開國大典”,這是歷史的誤會。并且指出了個中可能的原因:“ 也許由于當時人民政協會議是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而中央人民政府慶典是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比較起來,后者比前者更容易引起眾人矚目;也許由于國家和政府這兩個概念在不少人的腦子里分不大清楚;或者由于后來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而人們容易把開國盛典與國慶日混為一談;也許由于人民政協和《共同綱領》后來被有意無意地淡化了……種種因由,使得當年本來講得很清楚的‘開國盛典’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典’,后來漸漸被混淆了,以至于把本原的真正的開國盛典遺忘了。” [2]

  我國政府以對人民負責為基本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歷史不能忘記,語文教材中的歷史和歷史性課程資源要符合客觀真實,禁得起歷史的檢驗,這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人民負責。

  二 從生活常識而言,舉行慶典的時空信息存在疏漏。

  人類為什么要“開會”?這大概是因為人類意識到: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集思廣益,才會得出關于某件事情的更為正確的結論,才能找到處理一些事情的更佳方案。因此一些人聚在一起,商討某些事情,研究解決某些問題是“開會”的應有之意。這樣的“開會”,無疑才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也是由一個人說了算的專制社會進化到民主社會的重要標志。因此,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當年的《建國方略》中,曾特別重視“如何開會”,并將其作為主要內容寫進了《民權初步》。孫中山強調:會議要有三個程序,第一是討論,即先就會議的議題展開討論,讓與會者自由發表意見;第二根據討論,形成一些議案,并就相對集中的議案進一步討論;第三是投票表決,如果得到了多數的贊同,即形成決議[3]。集會,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場所,發表意見、表達意愿的活動。以會議的形式確立開國是世界通行的慣例,而以集會的形式開國則顯得莊重不足失之于娛樂化和形式化。基于這種解釋,從議程來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確是一項除舊布新的“開國大典”,文中所言十月一日的典禮只是一次首屆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和社會各界群眾莊嚴隆重的集會。

  百科名片解釋,廣場是指面積廣闊的場地,特指城市中的廣闊場地。在廣場中或其周圍一般布置著重要建筑物,往往能集中表現城市的藝術面貌和特點。北京天安門廣場原為T形廣場,明成祖朱棣從1417年永樂十五年營建北京,十八宮殿建成,天安門廣場即在此時修建。天安門廣場由大明門(后先后改名大清門,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以及千步廊合圍而成,民國拆除了千步廊,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建國初期又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筑,擴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以后不斷增加建筑,遂成今天規模,這些雄偉的建筑與天安門渾然一體構成了天安門廣場[4]。從上述解釋中,我們明確了三個問題:一是天安門廣場在建國前原為T形廣場。二是天安門廣場是因紫禁城的正門天安門而得名(明代叫承天門,清代再次重修時改名為天安門)。三是天安門是天安門廣場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廣場的標志性建筑。

  北京天安門廣場是公共活動廣場,也是政治性廣場。文中說明這次慶典的“會場在天安門廣場”,依常理而言,會場應當包含“主席臺”和“觀禮臺”。接著一句“廣場呈丁字形。”而第四段段開頭:“丁字形的廣場”卻“匯集了從四面八方來的群眾隊伍”,似乎“設在天安門城樓上”的“主席臺”(第三段開頭)以及外賓所在的“觀禮臺”被懸置起來了;尤其是下文對集會場地的圖示性說明:“丁字形一橫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著五座白石橋;再北面是城墻,城墻中央高高聳起天安門的城樓。丁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中華門。一橫一豎的交點的南面,場中挺立著一根電動旗桿。”依照該段信息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指向,“天安門城樓”和“觀禮臺”卻孤立于會場之外。有位名師在一次公開課中,據此畫了兩幅示意圖供學生選擇,錯誤的一幅把“天安門城樓”畫在“丁字形會場”里(另一幅是正確的),結果首先問到的兩位學生都給出了錯誤的答案。可惜這位名師沒有想到這出乎意料的地方值得深究,只是草草作了簡單的事非判斷。我看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學生憑常識認定,作為“主席臺”的“天安門城樓”怎么能在“丁字形的會場”以外呢?為此我又隨機調查了幾個學生和老師,大家也都頗感意外。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別之處在于“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他還例舉《項羽本紀》這篇課文是歷史故事,“所著眼的不應只是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應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作語文教材。進而得出明確的結論:“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 [5]所以選擇語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須要內容和形式、思想和語言兼顧。從語文教學來說,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著重在內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課、歷史課、社會課等又有何區別呢?語言文字表達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約定性和靈活性,但也不能違背邏輯法則和生活常識。世界上的一切知識都是時間和空間的知識,常識是公眾慣常的理性感知和普遍認識,尤其是在世人矚目的隆重典禮上,語言表達的嚴謹規范和通暢明晰,關乎大國形象與國民素質,不能辭不達意,更不能因文害意。

  三 從語文建設層面來看,有些地方的確存在話語失范的問題。

  著名語文教材建設專家、語文教育理論家溫立三先生認為,對于學生來說,“閱讀是一種吸收,寫作是一種表達,吸收是表達的基礎,從閱讀中獲取寫作資源和寫作技巧,在寫作中表現自己的閱讀積累和文化素養,可以反過來促進閱讀。” 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也告訴我們:“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之一,是學生獲得寫作范例的唯一途徑。” 沒有閱讀或者閱讀不夠,學生就失去了寫作范例。[6]

  《開國大典》作為一篇經典的老課文,也理應是一篇寫作的范例。絕大多數教師普遍認為《開國大典》文筆流暢,層次清楚,場面描寫與抒發感情相結合是其主要表達特點。我看未必盡然。作為說話和寫作的范例,這篇課文包括上文提及的信息偏差造成“誤會”和“錯覺”在內有多處語文錯誤,著眼于語文建設在此需要特別指出:

  一是文不對題,內容失真,也可以說是張冠李戴。一般認為這是一篇新聞特寫。真實是新聞的靈魂和生命。當時由新華社統一發布的10月1日慶典消息是這樣開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今日在新中國首都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這是在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典禮上宣布的。典禮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由于語文課文中所指與溝通所限,使幾代學生將“開國大典”和“慶開國大典”、本真的“開國大典”和“政府成立典禮”混為一談。有些地方存在附會和“穿越”的嫌疑,比如課本上慶賀游行時“他們擎著燈,舞著火把,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他們一隊一隊按照次序走,走過正對天安門的白石橋前,就舉起燈籠火把,高聲歡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毛主席在城樓上主席臺前邊,向前探著身子,不斷地向群眾揮手,不斷地高呼‘人民萬歲!’‘同志們萬歲!’”建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剛剛宣告成立,中國尚未完全解放,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中明確宣告:“這次會議,包含了全中國所有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代表,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意志,表現了全國人民的空前的大團結。” 顯然當時是把中國共產黨包括在“全中國所有的民主黨派”之內的。在后來的歷次運動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才把共產黨以外的民主黨派稱為“民主黨派”,似乎自己不是一個民主黨派,而是一個非民主黨派。我以為當時高呼的有些口號是具有“穿越”性質的附會。來自新華網的新華資料也可以佐證:它記載的史實是“一隊隊游行群眾高舉紅旗和紅燈,縱情歡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徹云霄。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探身欄桿外,不停地向廣場上的群眾揮手致意,情不自禁地在擴音機前大聲高呼:‘同志們萬歲!’‘人民萬歲!’” [7]由此可見,這篇新聞特寫在細節真實方面也存在“軟肋”。

  二是有些地方修辭不當,包括修辭煉句未盡人力而不盡人意。上文的“丁字形”問題,因文害意,使“會場”和“廣場”的關系驟然變得復雜起來。也使“丁”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的表述不太準確。再如首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參加開國大典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員,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有工人、農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總數達三十萬人。觀禮臺上還有外賓。”從言語邏輯上說,這段文字空間跳躍過大,從“首都北京”隔過“天安門”直接“穿越”到“觀禮臺”,顯然不妥;從信息對稱的原則來看,參加“開國大典”“總數達三十萬人”在此不知身在何處,而“外賓”卻在“觀禮臺上”。從數理邏輯上來看,“......總數達三十萬人”是否包含“外賓”?這種表述是否規范、準確、明晰呢?“毛主席親自按動連通電動旗桿的電鈕,新中國的的國旗——五星紅旗徐徐上升,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紅的國旗。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里“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他們都帶著帽子么?“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顯然是把毛澤東主席在政協開幕詞中的話搬到這里來了,根據上文所列史實這里的“表明”亦屬牽強,造成修辭(象征)不當。 “每一響都是54門大炮齊發,一共28響。起初是全場肅靜,只聽見炮聲,只聽見國旗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全場肅靜”和“只聽見炮聲,只聽見國旗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是否前后矛盾?“只聽見炮聲,只聽見國旗和許多旗幟飄拂的聲音”因為“只”字是否造成自相矛盾?相信大家都會作出適當的判斷和合理的解釋。

  三是部分段落的劃分、數詞的使用和標點符號的使用明顯違例,值得進一步商榷。比如第一自然段為時間、事件、地點、人物的概括,第二自然段為會場的特寫,第三自然段為主席臺特寫。皆為靜態陳述和說明,看似有條理但語焉不詳,且內容錯綜,容易造成誤會。下面的典禮過程:典禮開始、莊嚴宣告、鳴炮升旗、宣讀公告、檢閱部隊、慶祝游行,均按時間順序來寫,一連串的“接著……”既表明了時間的順承關系,又展現了臨場的動感。但自然段落的劃分似乎過多的考慮了文字篇幅的均衡,沒能根據上述典禮序列進行合理歸項。如果按照事件要素和信息傳播的慣例,前四段內容需要調整,段落有的需要合并,有的則需要拆分。改動后的文字如下:

  “ 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成立,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典活動。

  “參加典禮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員,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有工人、農民、學校師生、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估計總數達三十萬人。現場還有參加觀禮的外賓。

  “會場在天安門廣場,主席臺就設在天安門城樓上。天安門前的廣場呈‘T’字形,‘T’字形一橫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著五座白石橋;再北面是城墻,城墻中央高高聳起天安門的城樓。城樓檐下,八盞大紅宮燈分掛兩邊。靠著城樓左右兩邊的石欄,八面紅旗迎風招展。“T”字形的一豎向南直伸中華門。一橫一豎的交點的南面,場中挺立著一根電動旗桿。”

  當然,這里的“T”字形也可不作改動,遵從“丁字形”的語言慣例,只是為了更準確,避免與文中“一豎向南直伸”和“一橫一豎的交點”構成形式上的矛盾。“北面”“再北面”的界定改為“北邊”或“北部”可能更為準確,因為廣場上的建筑和北端的城墻以及城墻中央的天安門及其城樓是天安門廣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中“早上六點鐘起”是口語,書面語是“從早上6點鐘開始”。當然,文中還有類似的數詞寫法不一,出現阿拉伯數字和中文數字混用的情況,建議采用標準寫法。在這方面教科版比較規范。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字句不完全準確,那一天,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的原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要么采用原話,要么改為間接引語……由于版本不同,標點符號的用法也不盡相同,在此就不必全部列出逐一說明了。

  張維迎先生認為中國目前有一種更為普遍、其危害性也更為嚴重卻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的腐敗,就是語言腐敗。閑翻教材,總感到先生所言極是。他說:“我們的文章越來越變成口號的堆砌,我們越來越習慣于以權壓人或簡單順從,而不是以理服人和平等討論”,“人類道德的底線是誠實,語言腐敗本質上是不誠實”“反語言腐敗就是要正名,恢復語言詞匯本來的含義” [8]。兩千多年前孔子曾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也許有人認為語言文字是交際工具,只要能夠傳情達意即可,沒必要過分拘泥或小題大做;那么我要說語言文字也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批判性閱讀和科學的語言訓練不僅能夠推動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提升,而且可以通過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自由的話語權利促進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公民意識的養成。

  參 考 文 獻:

  [1] 阮zhaohua. 開國大典百科[2010-12-8].

  [2] 燕凌. 不能忘記本原的開國大典[J].炎黃春秋,2009(11): 47

  吳思. 親歷記:走向1949(揭秘鮮為人知的中國當代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5.

  [3] 孫中山. 民權初步 孫中山全集(第六卷) [M]. 上海:中華書局,1985:v公民社會與公民責任[J]. 前線, 2003(11): 76.

  [4] 天安門廣場 百度百科

  [5]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77

  [6] 溫立三. 強調讀寫結合:修訂后課標的一個亮點 中國教育報[N].2012-05-31(08)

  [7] 新華社.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8] 張維迎. 語言腐敗的危害 東方早報[N]. 2012-05-09(A22)

文章標題:《開國大典》中的信息疏漏和話語失范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ishi/16155.html

相關問題解答

SCI服務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9精品视频 | www四虎com | 久久午夜剧场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久久性色 | 手机看片169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国产精品178页 | 成人不卡| 麻豆a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 中国av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 国产精品久久久av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 日韩成人在线播放 | av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在线看 |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 | 中文字幕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欧洲成人av每日更新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人成精品一区二区三 | 国产精品射 | 91在线视频网址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av网站|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www九色 | 欧美一级久久 | www.日本国产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www|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片 |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 | av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