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3-02-26 09:13 熱度:
摘要:嘉興市歷史悠久,距今約有7000年文明史,1700年城建史。春秋時是吳越爭戰之地,秦時設由拳縣,三國吳時筑城。唐末筑嘉興大城,城周十二里。明初隸屬應天府,后改屬浙江。嘉興一府七縣體制自明宣德五年沿至清末。1983年,嘉興撤地建市。2011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嘉興正式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本文通過對嘉興市歷史文化特色的分析,回顧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劃與建設工作,并在新時期發展特色與文化建市的背景下,提出了未來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字:嘉興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思路
一、嘉興概況
嘉興市位于浙江省東北部,《大明一統志》將嘉興區位特點概括為“負?亟”、“左杭右蘇”,它東接上海,北鄰蘇州,西連杭州,南瀕錢塘江與寧波相望,處長三角核心地帶,是非常典型的江南平原水鄉。
嘉興歷史悠久,境內發現的馬家浜遺址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春秋時是吳越爭戰之地,秦時設由拳縣,三國吳·黃龍三年筑城,按此推算,嘉興的建城史已有1700多年。唐末筑嘉興大城,城周十二里。明初隸屬應天府,后改屬浙江。嘉興一府七縣體制自明宣德五年沿至清末。1983年,嘉興撤地建市。
歷經幾千年的演進,嘉興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形成了獨特的城市文化,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水鄉特色的文化遺產。
(一)農耕文化之根— 馬家浜遺址。距今約7000年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被學術界譽為“江南文化主根”,是和崧澤、良渚、古吳越文化一脈相承的史前文明的代表。目前全市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8處,馬家浜遺址、羅家角遺址、南河浜遺址、莊橋墳遺址、皇墳山遺址等在史前文化中占有相當地位。
(二)紅色文化之源—南湖紅船。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湖游船上舉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選舉產生了中央局,被毛澤東稱為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嘉興作為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江南文化之魂—水鄉文化。嘉興境內湖蕩眾多,河網密布,水域面積約占8%,素有“江南水鄉”之稱。江南城市布局因水而生、臨水而建、沿水成街、依水而興的特色在嘉興尤為明顯。月河、蘆席匯、梅灣街、新塍、王江涇一里街、王店梅溪六大歷史街區風貌依舊。同時也形成了一大批充滿江南水鄉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嘉興端午習俗等13個項目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運河文化之韻—京杭大運河嘉興段。京杭大運河嘉興段全長約110公里,以嘉興城為中心的運河骨干水系在唐代就已基本形成,杭州塘、長水塘、海鹽塘、新塍塘等8條河流呈放射狀通達周邊,形成“運河抱城,八水匯聚”的最獨特運河城市景觀。據調查,嘉興境內包括運河河道本體在內的不可移動文物586處,大運河嘉興段最早使用“溢洪堰”、“泄水閘”,最早使用分水墩調節水流流速,突出體現了其科學價值。
目前,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79處,其中市本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7處。2011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嘉興正式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嘉興城市發展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發三十年間,我市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總體規劃也經歷了三輪修編。
開放之初的1981年,我市城市人口規模約為11.4萬,用地規模7.67平方公里。為適應撤地建市后城市發展的需要, 1982年,我市委托北京大學編制了第一輪城市總體規劃,規劃至2000年城市人口規模達到18萬人,用地規模達到16平方公里。該規劃為我市確立了三大楔形綠地和風扇形的城市空間形態結構。
由于城市發展速度很快,至1993年,我市城市人口已超過20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也達到17平方公里,大大超出了第一輪總規的預測。為此,我市于1994年編制了第二輪總規,規劃至2020年城市人口規模50萬,用地規模77平方公里。
但是,到2002年,在短短的八年間,我市城市人口就增長到39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超過50平方公里。為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新形勢,我市于2003年委托深圳市規劃院編制的第三輪總規特別提高了對城市規模的預測,規劃至2020年城市人口規模80萬,用地規模86平方公里。至2011年底,我市建成區面積超過88.1平方公里,目前我市已委托中規院啟動了總體規劃的修改工作。
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相關工作
近年來,嘉興市委、市政府在不斷加強經濟、社會建設的同時,提出了大力推進“江南水鄉文化名城”的建設目標。把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嘉興的重要舉措。
為了系統地進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充分挖掘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框架體系,我市于2001年組織編制《嘉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8年進行了修改。規劃明確了按照“保其貌、揚其顏、鑄其魂、顯其韻”的總體思路,全面理清嘉興市域文化遺產家底,深入挖掘嘉興歷史文化內涵,認真梳理嘉興城市發展脈絡,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落實具體保護措施,切實改善文化遺產的“健康狀況”和“生存環境”。
(一)全力打造三大歷史文化街區。自建城以來,以官署為核心、以城垣為限,嘉興4.28平方公里的城市格局、歷史街區始終保持相對完整,其中尤以梅灣、月河、蘆席匯三大歷史文化街區最為珍貴。2004年以來,嘉興市政府共計投入約10億元,全面啟動了三大歷史文化街區的整治與修復,同時把街區整治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取得了較好成效。梅灣街曾是富賈、名人居住之地,因此在建筑風貌和門、窗等細節裝飾上,講究精雕細刻,突出其精致、富貴之氣。月河(中基路)街區的建筑,著重反映水鄉古城普通民居樸實、淡雅的風貌。蘆席匯街區著重再現臨水傳統民居建筑。在功能上,三個街區均兼顧了觀光、居住、商業等功能,但梅灣街更側重商業、辦公的功能;月河街區更側重觀光、休閑的功能;蘆席匯街區更側重休閑、居住功能。
(二)傾力塑造水鄉文化特色。南湖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嘉興城市的一張金名片;運河是嘉興的一條金腰帶,是嘉興的母親河。近幾年,嘉興著力開展了南湖周邊整治,積極參與京杭運河申遺工作,圍繞“一湖一河”做足水鄉文化文章。
先后編制了《南湖周邊高度控制規劃》、對南湖周邊建筑高度進行控制和引導。又投入約3億元,新建了南湖革命紀念館新館和七一廣場,先后建成環南湖游步道、南湖退塘還湖工程、南湖亮化工程、南溪園綠化改造、倉圣祠修繕、攬秀園南園、勺園(江南絲竹館),文字書碑苑等項目,有力地提升了南湖景區文化內涵。
為加強古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先后委托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了《京杭大運河嘉興段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和《大運河(嘉興段)遺產保護規劃》,分析了京杭運河在嘉興的特色定位、空間結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保護,沿河空間的綜合整治與景觀界面設計,對運河兩側500米范圍內進行統一規劃,深入發掘大運河的文化遺產價值,明確各類保護對象,劃定保護區劃,制定保護對策。
(三)努力保護民俗文化遺存。進一步加大對嘉興民俗民間文化、傳統工藝、老字號、名特產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力度。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建設。根據《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實施了馬家浜遺址的第二次考古發掘,啟動馬家浜遺址公園、馬家浜博物館建設。充分挖掘嘉興端午民俗文化,先后完成伍相祠、端午祭臺、嘉禾端午民俗體驗館、嘉興粽子文化博物館、小瀛洲倉圣祠等建設,每年舉辦端午文化節,吸引大批海內外游客參與。
(四)著力挖掘嘉興名人文化資源。嘉興自古教育發達,學風興盛,官學、書院、私塾眾多,英才輩出。自唐至清末,共出狀元13人;明清兩代共有巍科27人、進士1300余人;現有嘉興籍“兩院”院士39名;近現代有王國維、茅盾、徐志摩、豐子愷、陳省身等一大批著名人士,這些嘉興籍名人的事跡成為激勵后輩奮勇向前的寶貴遺產。為充分挖掘嘉興名人文化資源,嘉興先后投入資金,修繕了沈鈞儒、沈曾植、朱生豪、王胡楨故居,建成了褚輔成史料陳列室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九避難處(含韓國臨時政府要員住址)。又從歷代與嘉興有關的名人中,精心挑選出巴金、劉禹錫、陸贄、褚輔成、吳鎮、趙昚、黃昆、蒲華、汪胡楨、譚其驤十位名人,選擇市區重要地段,建設了十大歷史文化名人雕塑。
四、新時期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思路研究
(一)結合城市有機更新,有計劃地復活嘉興古城風貌。今年開始,嘉興市區按照“兩年打好基礎、五年明顯見效、十年基本完成”的總要求,對老城區總面積近1000畝的14個片區開展城市有機更新工作。此次有機更新,把保護生態環境、扮靚城市客廳、復活傳統街區、保護工業遺產、塑造城市門戶作為重要目標提出來。目前我們已委托省規劃院開展了《嘉興市中心城區城中片分區規劃暨城市有機更新總體規劃》的編制。該規劃旨在通過研究歷史發展脈落,協調保護與更新關系。針對歷史街區、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傳統空間肌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相應的保護提升措施,并做好老區、新區建設風貌控制原則,彰顯嘉興獨特水鄉風貌、弘揚特色文化內涵。
其中,子城區塊和南湖湖濱區塊都已列入首批更新項目,已完成《嘉興市子城廣場片區改造規劃設計》,設計范圍包括瓶山公園區塊、子城廣場區塊和天主教堂區塊。通過對子城、天主教堂、城隍廟等核心區標志性地段的整治和修繕,展現古城的歷史面貌。南湖湖濱區塊也已編制了《南湖景區改造提升規劃》,對南湖景區功能、交通、景觀等作進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二)結合“兩新”工程建設,有重點地開展古鎮古村保護。2009年開始,嘉興對全市鎮、村實行的規劃統籌布局,根據調整后的規劃,將全市855個行政村、17000余個自然村集聚到47個現代新市鎮和376個城鄉一體新社區。下一步,結合“兩新”工程建設有重點地加強古鎮、古村落的保護與建設。開展古鎮、古村調查,分類制定保護規劃。布一批市級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保護規劃、景觀設計方案。重點啟動新城、梅溪、一里街三處歷史街區的修繕保護規劃的編制。
(三)結合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有步驟地開展工業遺產保護。嘉興近代以來,民族工業興起。建國后的大躍進時期,現代工業得到快步發展,成為省內重要的工業基地。隨著企業改制轉型,原有的老企業面臨重新改造轉型的抉擇。這些工業企業曾經是本地工業發展的代表,也在國內的專業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地位。進一步通過制定嘉興市工業遺產保護規劃和工業遺產扶持政策,對一些重要工商業建筑,實施有效保護和利用。我們在對老工業企業開展普查的基礎上,確定了原民豐造紙廠、嘉興絹紡廠、嘉興冶金機械廠三家企業作為工業遺產保護區,并將這三家企業中部分廠房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或保護點。同時,對原民豐造紙廠、嘉興冶金機械廠用地區域進行工業遺產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進一步推進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
文章標題:嘉興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思路研究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ishi/16366.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