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歷史論文 發布日期:2013-05-31 09:40 熱度:
本文選自省級期刊《科教導刊》,《科教導刊》雜志是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優秀學術期刊, 國內統一刊號:CN42-1795/N、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4-6813、郵發代號:38-290。本刊為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CNKI 中國知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
摘要:本文以江蘇省鎮江市丁崗鎮葛村為例,結合現狀,研究探討葛村今后的保護和發展的對策措施,為其他類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鑒。
關鍵詞:古村落,保護,發展對策
中國是個有著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史的國家,遺留下的古村落承載著區域性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民俗風情,是寶貴的物質及文化遺產。隨著我國快速城鎮化及新農村建設,古村落大拆大建或因過度開發而忽略保護,對傳統風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古村落的農民外出打工造成“空巢現象”,古村風貌逐漸在消失。及時對古村落進行保護、合理開發,可促使古村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且良性的發展。
本文以江蘇省鎮江市丁崗鎮葛村為例,結合現狀,研究探討葛村今后的保護和發展的對策措施,為其他類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鑒。
1葛村概況及其特色
1.1葛村概況
圖1:葛村影像圖
圖片來源:Google
葛村地處江蘇省鎮江市鎮江新區丁崗鎮,古屬于丹徒,村域面積約為2.8平方公里,人口2100余人。1955年在葛村癩黿墩和文昌閣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骨架、石器、陶器等142件珍貴文物,顯示該地區已有6000余年歷史,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葛村是行政村,下轄4個自然村,包括東葛村、西葛村、魏家墩、溝頭嚴家。現葛村只有東葛村存留,其他三個自然村均因“萬頃良田”計劃已進行拆遷。下文所提的葛村均指現存的東葛村。
葛村現尚存的明、清和民國初年的古建筑有67處,共計11300平方米,其中明代景泰年間的解氏宗祠已被列為江蘇省文保單位。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有9項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如:大宅門、解氏支祠、勤怡堂、榜眼第等。古村落以宗族形式聚族而居,以解氏祠堂為中心,通過街巷、弄、堂和院構成整體村落體系,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歷史遺跡眾多、文化底蘊豐厚。
葛村整體布局較規則,空間布局清晰明確,村落以解氏宗祠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最早的住宅在解氏宗祠的兩側和后面建造。村落有三個主入口,分別是南門、西門、北門。葛村道路網呈現樹形和網格狀相結合的布置方式,以一條南北向和東西向的的道路作為主要交通路線,通過巷道把建筑單體連接起來。
1.2自然與歷史文化特色
(1)歷史建筑特色
①解氏宗祠
圖2:葛村解氏宗祠
圖片來源:李冰攝
解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期景泰年間,距今已有550多年歷史。位于丁崗鎮葛村村中心,坐北朝南,歇山式建筑,為磚木結構,前后四進七開間,十二間廂房,占地面積約1813平方米,庭院以青石板鋪路,主要殿堂屋內地面采用羅地磚平鋪,建筑工藝極其考究。解氏宗祠整體建筑以中軸線為主線,具有南方祠堂鮮明的特點。解氏宗祠原共有20個分祠,目前尚保存著冊、禮、樂、冬四個分祠。
②大宅門及代表性建筑
“大宅門”是葛村38號民居,建于民國初期,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建筑中軸對稱,前后三進五間,有東西廂房,建筑面積約370平方米,保存較好,目前老宅已無人居住。解亦齋老宅為清代兩進四合院,有走馬樓,有古更樓,建造獨特。殷冬華現住房(原為解從一老宅)為清代房屋,門頭有磨磚雕花,圖為暗八仙圖像。解亦車老宅為清代樓房,院子門樓有多處磚雕,雕刻精美。“榜眼門”建于光緒年間,是解兆鼎武榜眼故居,三間一廂一更樓小庭院,老宅大門呈八字形,門向東開,建筑風格比較獨特。解朝東故居(勤怡堂)是四合院形制,外形為矩形,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約285平方米,內部空間較為豐富,功能劃分明確,圍合性私密性較高。
(2)歷史景觀特色
①歷史街道
序號名稱長度
1葛村西街180米
2葛村東街300米
3祠堂西巷150米
4側分西巷250米
5金盆東巷120米
6荊思祠巷210米
表1:葛村歷史街道
葛村有歷史街道6條,總長度約1210米。該歷史街區特色是東高西低,該樣的地勢“福星高照,吉祥如意”之意。路面鋪設全為條石為中、塊石左右。解放初期,街區中分布有米行、肉店、雜貨煙酒、布點、郵局、客棧、茶館、飯店等,是周邊地區百姓購物中心。
②古井古樹
如今,能體現葛村典型特征古井有4口,分別是:解氏宗祠井、冊分祠井、馬家崗井和金本井。葛村現保留有名木古樹4棵,在葛村東南側文昌閣遺址上有300年以上古銀杏2棵,已被列為市級保護樹木。村中古民居中還有百年臘梅和百年天竺兩株,現已被村民掛牌保護。
圖4:冊分祠井和馬家崗井
(3)民俗文化特色
葛村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為大帝廟會,廟會上眾多百姓到廟里燒香拜佛,四面八方的百姓在廟會時趕市購物,市場上各路生意人擺攤賣各種物品,有小型農具、日用品等,人來人往,甚是熱鬧。解放后,增四月十六和七月二十六兩個節日,稱之為物資交流。解氏宗祠每年春分和冬至,都有較大型的祭祖活動。這種祭祀活動熱鬧非凡,場面莊嚴而隆重。葛村剪紙、面塑、刺繡、唱麒麟等在當地仍然延續。建筑上的各類木雕石刻精美,具有較高的民俗藝術價值。葛村名人薈萃,有解朝東、解南、解為干等七位古人志士,解為干等人創造的詩詞歌賦流傳至今。
2葛村的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
2.1葛村現狀
葛村古民居建筑因年久失修,多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有些甚至已拆掉重建,破壞了古村落風貌的完整性。2011-2012年間,在汪永平教授的帶隊下,先后共6次進入葛村,并帶領150余名本科生對葛村進行全面調研測繪,收集基本數據。落實葛村每個歷史建筑的位置,對古村道路進行調研分析,從建筑質量、年代、層數、功能上對古村建筑現狀進行分析。
葛村對村內67處歷史建筑登記建檔,并以掛牌20%以上,對保護修建建立公示欄,并掛有警示意義的保護標志。葛村制定《葛村歷史文化古村保護管理辦法》,并建立“葛村歷史文化古村管理委員會”,村將取用村建設資金的12%左右作為古村保護的專項資金。
2.2存在問題
(1)“萬頃良田”拆遷政策對古村的破壞
萬頃良田工程的目的是將工程項目區內的村莊整體搬遷,將村民集中到城鎮中的多層樓房中,使村民成為居民。然后將騰退出的土地恢復成連成片的耕地。鎮江“萬頃良田”工程土地整理總規模為5.59萬畝,工程范圍涉及該區丁崗、大路和姚橋3個鎮,18個行政村,84個自然村,涉及拆遷農戶7826戶,約2.1萬人。葛村也在萬頃良田規劃范圍內,隨著大規模的拆遷,古村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逐步走向消亡。
(2)盲目拆舊建新,破壞風貌
古村落中的許多“老房子”由于年代久遠,在諸如:空間的劃分、衛生設施、上下水、供電等許多方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了。現在的大部分村民,尤其是是年輕人對傳統的建筑的實用有很多不滿意之處,改造自身居住環境和居住質量,提高生活標準和舒適度有著強烈的愿望,古民居面臨著改建和改造的壓力。
(3)保護意識淡薄,缺乏保護監管措施
農民群眾是保護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體,但有關保護古村落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輻射面不廣,加之農民受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改善生活條件的迫切愿望影響,從而對保護珍貴遺產資源的認識模糊。鄉村兩級是古村落的直接管理者,也是直接保護者,部分人受不良政績觀影響,盲目跟風,急功近利,對一些村民破壞和毀滅古村落不聞不管。對古村落的保護、發展還缺乏系統理論的研究,缺乏專業技術的指導,缺乏嚴格的保護規劃與發展規劃編制,導致古村落走入盲目開發、保護性破壞的誤區。
(4)經費支撐短缺,古村落有效保護較難
各級財政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有限,造成許多古村落、古民居因缺乏保護經費而得不到有效保護和修繕,同時保護應急機制建立也難,一旦出現古建筑突發性破損,常常束手無策。
(5)村落“空心化”和居民地域認同感的降低
上世紀90年代以后,臨時性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不斷增多。最近幾年葛村的人口沒有增長,反而呈一種緩慢下降的趨勢。不少家庭已搬遷到城里居住,村中的青壯年也多在外打工,只留下原本生活的老人。隨著社會的發展,由地緣、血緣、信仰、文脈所組成的天然社會連接紐帶正在瓦解,古村落遺留的空間結構與環境和地域文化特征正在喪失,外來的壓力使村落出現了分化。本土的歷史傳統的禮儀、風俗沒有人去關心和繼承。
(6)法制建設和管理體制的不完善
古村保護管理法制不健全,周邊的生態環境、水源等也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古民居產權等復雜問題都影響到古村保護。古村落的管理機制不健全,表現為的執法主體不明確,行政管理冗長,效率低下,保護呈現多元化狀態,政府各職能部門間缺乏相互協調和統一管理,割據式管理現象嚴重,同時缺乏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古村落保護人才。
3葛村保護與發展對策
3.1保護內容
歷史的不斷積累孕育了東鄉地區獨特的地方經濟文化特殊的人文地理,古村風貌等。宏觀來講,古村落要求整體性保護,基于文化人類學的考慮可概括為兩大方面:物質形態方面和非物質形態方面。
(1)物質形態方面
葛村保護涉及物質實體范疇方面的內容可以具體化為以下三項:
①文物古跡的保護,包括葛村的癩黿墩遺址,解氏宗祠、解朝東故居等歷史建筑,磚雕及石刻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
②重點保護區的保護,是指葛村文物古跡集中區和歷史街區。該地區內的建筑可能并不是個個都具有文物價值,但它們所構成的整體環境和秩序卻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風貌特色。
③風貌特色的保持與延續,包括葛村空間格局、自然環境及建筑風格的保護和延續。
(2)非物質形態方面
非物質形態方面包括葛村生活方式、文化觀念、風俗習慣、語言、文字以及村落的文化意象。
3.2發展對策
(1)保護規劃先行
葛村歷經數百年而形成,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一旦受到破壞,將無法恢復,做好保護規劃便是保護工作的前提。通過先期科學的規劃,充分利用規劃的法規約束力,避免在古村落的旅游開發過程中急功近利、盲目開發、無序開發的現象發生。
(2)歷史建筑的維修整治
根據對葛村傳統民居各種因素分析,劃分為三類保護等級,并制定相對保護措施:一類建筑:重點保護建筑,對其嚴格保護,適當維修;采用原材料并嚴格按照原樣保護修繕;不容許更改內部結構。二類建筑:保護建筑,對其保留原有格局,外觀維修保存并進行定期維護修繕;內部適當更新改進,增設衛生設施;以居住為主。三類建筑:改建建筑,對其外觀立面進行修整,與傳統村落空間風貌協調;內部現代化結構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3)空間格局的整治
在空間格局整治中我們按照傳統空間格局分區塊進行整治,我們將分葛村為兩類地區:一是傳統風貌空間發生斷裂的部分,在該區域,新要素的介入具有靈活性,可插入新的公共活動空間,使現代規劃和建造觀念得以體現;一是代表古村特色的空間,以保護大多數有價值的古村落要素為主,以保持古村落風貌特征為目標,新的建設活動被不同層次的規定約束在一定范圍之內。
(4)保護傳統生活方式
葛村的生活方式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它反映著嚴格的尊卑有序的宗族封建禮制。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雖然人們仍舊住在老宅院內,但是封建的生活方式已經被改變。要適當改變和保護古村落傳統生活方式,不能為了吸引游人而讓居民恢復到幾百年前的生活方式中去。
(5)合理發展特色旅游業
利用葛村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地域文化旅游產業,并通過旅游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旅館、飲食等服務業、手工業、農業等等,還可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機會,進而促進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的全面均衡發展。這種經濟模式既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又與古村落的性質相吻合,并且與物質環境特征相適應,因而更加有利于它們的保護。
(6)建立健全的保護機制
葛村的保護、更新涉及保護、維修拆遷、建房等多方面的內容,且限制多投資大、效益低,單靠政府或僅靠民間力量來完成保護更新工作都不可取,必須實現保護的社會化和市場化。積極促成民間開發力量協同政府一起參與村落的保護與更新工作,使旅游的開發和經營在古村落保護中成為一個動力源。
(7)擴大宣傳、提高公民保護意識
規劃管理部門有責任讓古村居民了解和認識到保護的目的與意義,需要提高居民對古村保護重要性和目的性的認識,尤其要提高領導干部的認識,領導往往決定著對古村落建設、古村落保護程度以及古村落保護工作是否落到實處等關鍵問題。在古村落的保護和旅游發展中,應加大公眾參與力度,認真聽取居民的意見,使古村落的保護與旅游開發在遵循保護原則的基礎上更加符合民意。
結語
古村落保護與發展是個永恒的話題,葛村開發不成熟,知名度不高,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旅游開發處在初級階段,介于葛村現有狀況,要謹慎對待,根據葛村自身特點進行保護和發展,需求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最佳途徑,避免盲目開發旅游市場而失去葛村自由特點,造成商業化過濃的局勢。
參考文獻
[1]胡念望著.江南古村落芙蓉蒼坡.[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1
[2]荊其敏、張麗安編著.中國傳統民居.[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張松,阮儀三,吳承照.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保護與旅游發展[J].建筑師,94期
[4]張園.蘇州西山明月灣古村落研究[D].蘇州大學,2008
[5]管巖巖.朱家峪古村落聚落形態淺析[D].北京林業大學.2009
文章標題:歷史論文古村落保護方向論文范文一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56st48f.cn/fblw/wenyi/lishi/1741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文史藝術論文范文
播音與主持論文 動畫藝術設計論文 美術論文 戲劇論文 導演論文 表演論文 音樂論文 哲學論文 歷史論文 社會學論文 邏輯學論文 美學論文 倫理學論文 心理學論文 文學論文 廣告論文 公共關系論文 新聞論文 外文學論文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www.56st48f.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